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ASAΙ~Ⅱ级择期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RD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375%罗哌卡因20 mL含1μg/kg的右美托咪定;R组(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分别记录RD组和R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结果 较R组相比,R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在臂丛神经阻滞后的30、60 min,RD组的HR和MAP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2.
刘彦   《中国医学工程》2012,(3):166+171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20 mL 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20 mL 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方面优于盐酸罗哌卡因,但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以上三种神经以及尺神经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与盐酸罗哌卡因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赵正兰  方琴  祝燕琴 《重庆医学》2013,42(7):732-73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部或前臂手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5例。均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25%、0.375%、0.50%罗哌卡因30mL。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缩短,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阻滞后12hB组、C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6%和11.4%,显著低于C组的34.3%(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达到良好的麻醉和阻滞效果,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侧前臂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C组0.25%罗哌卡因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D组0.25%罗哌卡因复合0.2 μg/mL舒芬太尼40 mL分别于肌间沟和腋路各注射20 mL.神经阻滞完成后30 min内每3分钟测定1次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并记录注药后5、10、20、30、60、120 m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镇痛效应、术后镇痛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一般情况基本相似,注药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完全运动滞起效时间C组和D组比A、B组有所延长(P<0.05),A组出现阻滞不全5例(16.7%),B组出现阻滞不全4例(13.3%),C组和D组阻滞不全各有1例(3.3%).D组术中镇痛效应明显强于其他组,D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B组和 C组.麻醉前后SBP、DBP、HR等指标变化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对罗哌卡因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无影响, 但能增强其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是前臂手术较优化的麻醉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喷他佐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入院的80例ASAⅠ或Ⅱ级,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A组,0.75%罗哌卡因30mL;B组,0.75%罗哌卡因30mL+喷他佐辛30mg。手术开始15、30、60 min及术后1、6、12、24h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能明显延迟术后疼痛出现的时间,并使疼痛的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 选择行上肢手术的成人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C组分别采用0.125%、0.375%和0.5%3种浓度罗哌卡因各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和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A组有3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杜冷丁镇痛,B组发生1例霍纳氏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氏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1h后缓解,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行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75%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2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给予0.5%浓度罗哌卡因。结果研究组麻醉完善率(88.52%)、尺神经完全阻滞率(85.25%)、桡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90.16%)、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9.56±3.48 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02±3.48 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2.58±1.15min)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8.
王华 《中国医疗前沿》2013,(11):33-33,1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20-65岁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罗哌卡因15ml+0.9%氯化钠注射液15ml;观察组:1%罗哌卡因15ml+舒芬太尼10μg(1ml)+0.9%氯化钠注射液14ml。比较麻醉后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静程度、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作用时间。结果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作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10-30min时观察组镇静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镇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镇静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减少静脉镇痛镇静药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0.447%罗哌卡因20ml+1%利多卡因20ml用于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及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成人上肢手术患者20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组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组各50例。A、C组推注1%利多卡因10ml,0.447%罗哌或0.375%布比20ml;穿刺有异感结束推药。无异感继续推1%利多卡因10ml,共计30-40ml;B、D组同样穿刺后注入2%利多卡因20ml+0.894%罗哌或0.75%布比10ml;共计30ml。4组均观察5-20min,阻滞不全或无效,加强化或改麻醉方法。观察4组穿刺成功率,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用药后局麻药不良反应。结果 4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0.447%罗哌卡因组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与镇痛维持时间和穿刺成功率优于B,C,D组(P0.05)。0.447%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 0.447%罗哌卡因20ml与1%利多卡因20ml联合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快,术中维持时间长,术后镇痛时间长,毒性低,经济安全有效。用于上肢臂丛麻醉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与观察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各20例,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感知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感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而观察组感知、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延长神经感知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从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疼痛,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寻找一种合适浓度配方。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0.25%、0.33%和0.40%甲磺酸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感觉神经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及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感觉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A组有5例术中有疼痛不适,需要用镇痛药镇痛;B组发生2例霍纳综合征;C组发生3例霍纳综合征和2例呼吸困难,经面罩吸氧后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3种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均可满足手术的要求,但0.33%甲磺酸罗哌卡因更适合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添加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或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拟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50例,按局麻药配方不同分为5组:R组(对照组,0.5%罗哌卡因20 mL,n = 10);R+LDEX组(0.5%罗哌卡因 + 1 μg/kg DEX共20 mL,n = 10);R + HDEX组(0.5%罗哌卡因 + 2 μg/kg DEX共20 mL,n = 10);R + LDXM组(0.5%罗哌卡因 + 4 mg DXM共20 mL,n = 10);R + HDXM组(0.5%罗哌卡因 + 8 mg DXM共20 mL,n = 10)。  结果  与其他组比较,R + LDEX组和R + HDEX组阻滞起效时间显著缩短(P < 0.05);与R组比较,4个实验组均显著延长阻滞作用时间(P < 0.01);术后12、24 h VAS评分和自控镇痛使用次数4个实验组明显低于R组,(P < 0.001);阻滞后5 min R + HDEX组患者HR降低,并持续至30 min(P < 0.05);R + LDEX和R + HDEX组在阻滞后5、10、15 min SBP、DBP和MAP升高(P < 0.05);注射局麻药后5 min,R + LDEX和R + HDEX组患者出现BIS降低并持续至30 min(P < 0.001),R + HDEX组BIS降低较R + LDEX组更为明显。  结论  局麻药添加DEX和DXM均能显著延长臂丛神经阻滞作用时间;DEX可以缩短肌间沟臂丛阻滞起效时间并引起血压一过性升高;DEX呈剂量依赖性的产生中枢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麻醉剂用量。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的择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 A 、B 、C 、D 4组,A 、B 、C 、D 组在 B 超引导下分别使用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30 mL 进行麻醉。观察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变快,镇痛维持时间更长,其中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与0.250%的罗哌卡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0.375%以上浓度的罗哌卡因在 B 超引导下对老年人行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肌间沟臂从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75例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1.5%利多卡因麻醉)、罗哌卡因组(0.375%罗哌卡因麻醉)和甲哌卡因组(1.5%甲哌卡因麻醉),每组25例。比较3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运动阻滞时间和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结果: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比,甲哌卡因组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时效、注药后30 min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多卡因组需用地佐辛镇痛3例;罗哌卡因组术侧上眼睑下垂2例、声嘶4例;甲哌卡因组声嘶1例。结论:甲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叶伟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本组拟行肱骨手术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5~85岁,体重52~83kg,ASAⅠ~Ⅱ级,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0.375%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19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ml;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量2ml。采用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0.375%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剂量及其95%可信区间为19.0ml(17.1~21.2)。结论 0.375%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9.0m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以下麻醉药物:0.5%罗哌卡因30 mL、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1%利多卡因30 mL。记录3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结果混合液组的阻滞起效时间慢于利多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混合液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组,短于罗哌卡因组。结论临床应用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在药效动力学上优势并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手术、患者情况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