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早期宫颈癌组织中P16、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Ⅱ,HC-2)检测26例慢性宫颈炎组织、83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CINⅠ83例)、109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CINⅡ49例,CINⅢ60例)、11例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P16蛋白、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及HR-HPV载量,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在宫颈癌前病变中随病变级别增高,HR-HPV阳性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织学分级中病毒载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IL(44.95%)及早期宫颈癌组织(63.64%)中皆以低病毒载量(1~100 RLU/CO)为主。从慢性宫颈炎、LSIL、HSIL到早期宫颈癌,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54%(3/26),55.42%(46/83),85.32%(93/109),100.00%(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1壳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5.38%(4/26),28.92%(24/83),14.68%(16/109),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9例宫颈组织中,随HPV载量增加,P16蛋白表达增强;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慢性宫颈炎组中,P16蛋白阳性表达与HPV载量呈正相关(r=0.491,P0.05)。在LSIL组中,P16蛋白与HPV载量(r=0.459,P0.01)及L1壳蛋白表达(r=0.297,P0.01)皆呈正相关。4在HSIL及早期宫颈癌组中,P16蛋白、L-1壳蛋白表达与HPV载量三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16、HPV L-1壳蛋白异常表达是宫颈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早期分子事件,对判断CINⅠ有参考价值,可能比HR-HPV载量更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宫颈病变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宫颈石蜡标本12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M2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组织、不同细胞学及HPV结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CM2阳性着色于细胞核。MCM2在宫颈组织中阳性表达分别为正常组织1例(5.00%)、CINⅠ9例(45.00%)、CINⅡ~Ⅲ32例(76.19%)、浸润癌40例(100.00%),其表达阳性率随着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5,P0.001)。在细胞学水平,MCM2的阳性表达分别为无宫颈上皮内瘤变(NILM)1例(5.00%)、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6例(50.0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3例(59.09%)、不典型鳞状上皮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26例(86.67%)、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SL)36例(94.74%),其表达阳性率随着细胞学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1,P0.001)。73例HPV阳性患者中,MCM2表达阳性率为79.45%(58/73),而49例HPV阴性患者中,MCM2表达阳性率48.98%(2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P0.05),且MCM2的表达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0.75)。结论:MCM2随宫颈病变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升高,在宫颈癌呈高表达。MCM2的高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筛查HPV阳性妇女宫颈脱落细胞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温州市人民医院的妇女212例,收集宫颈脱落细胞并行HPV L1壳蛋白检测、HPV DNA分型、TCT(液基细胞学)及阴道镜下活检,比较HPV阳性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中HPV L1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212例细胞学标本中HPV L1壳蛋白阳性率为33.9%,其中未见上皮内病变/恶性细胞组(NILM)、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鳞状上皮细胞病变组(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LSIL)、不能排除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ASC-H)、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HSIL)中阳性率分别为47.1%、35.1%、54.2%、29.2%、16.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HSIL组与LSIL组和NIL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进行数据合并后,LSIL/ASCUS组与ASC-H/HSI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8例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中,宫颈低级别病变和宫颈高级别病变的HPV L1壳蛋白阳性率比较,在ASCUS组(P=0.000)、LSIL组(P=0.004)中均有差异,在ASC-H组(P=0.127)、HSIL组(P=0.515)中均无差异。HPV 16/18感染患者的HPV L1壳缺失同宫颈高级别病变有更紧密的关系(P=0.003)。结论:子宫颈脱落细胞HPV L1壳蛋白检测在HPV阳性妇女的子宫颈病变筛查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能成为一种合适的分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L1壳蛋白及高迁移率家族蛋白(HMGA1)在不同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至少2年同一型别高危HPV阳性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4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2例及宫颈鳞状细胞癌(SCC)5例为研究组,慢性宫颈炎20例为对照组。采用非同位素核酸分子杂交与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测定HPV L1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HMGA1的表达。结果 101例患者中,HPV L1阳性表达率为31.68%(32/101),对照组、LSIL、HSIL和SCC HPV L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12/20)、44.12%(15/34)、11.90%(5/42)和0(0/5),其中对照组与HSIL和SCC组比较,LSIL组与HSIL和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宫颈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GMA1的阳性表达率为43.56%(44/101),对照组、LSIL、HSIL及SC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0.00%(4/20)、20.59%(7/34)、66.67%(28/42)和5/5。其中对照组与HSIL和SCC组比较,LSIL组与HSIL和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宫颈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 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而呈降低趋势,而HMGA1蛋白阳性表达率呈升高趋势,对子宫上皮内瘤变的检测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Pygo2蛋白及HR-HPV病毒定量在宫颈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宫颈组织(44例)、LSIL(49例)、HSIL(89例)及宫颈癌(109例)组织中hPygo2表达,HC-2法检测宫颈组织中HR-HPV定量,分析hPygo2蛋白表达、HR-HPV病毒定量在不同宫颈病变及宫颈癌中有无差异以及hPygo2蛋白表达强度与HR-HPV病毒定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hPygo2在正常宫颈、LSIL、HSIL、宫颈癌中的表达逐渐升高。hPygo2表达强度与HR-HPV病毒定量,HPV病毒定量与宫颈组织病变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性。结论:hPygo2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程度及HR-HPV病毒定量密切相关,hPygo2蛋白表达强度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p16、C-myc和PIK3CA蛋白的表达及与HPV16/18阳性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宫颈炎40例,宫颈低级别病变(LSIL)43例,宫颈高级别病变(HSIL)65例,浸润性宫颈鳞状细胞癌4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级宫颈病变组织中p16、C-myc和PIK3CA蛋白的表达。结果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升高,p16、C-myc、PIK3CA阳性表达率均呈升高趋势,并且与HPV16/18阳性的HSIL具有相关性(P 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宫颈癌的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3%、86.8%。结论 p16、C-myc、PIK3CA联合检测可提高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BECN1、膜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和正常宫颈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BECN1、LC3B和m TOR的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结果:宫颈鳞状细胞癌(SCC)组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中BECN1和LC3B的蛋白及m 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m TOR的蛋白及m 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中,BECN1及LC3B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LC3B m 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m TOR m RNA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C组中,BECN1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LC3B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m TOR蛋白表达则与淋巴结转移相关。SCC组中,LC3B表达与BECN1呈正相关,与m TOR呈负相关。结论:自噬相关基因与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推测BECN1、LC3B和m TOR异常表达可能导致病变恶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在不同宫颈病变宫颈脱落细胞中的甲基化水平,评估其作为宫颈上皮细胞癌变分子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PAX1基因的甲基化情况。比较正常组织与低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组织(各组20例)甲基化水平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确定癌变组与非癌变组之间的判别临界值。结果 1正常宫颈组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为(4.57±2.43)%,LSIL组为(3.383±2.364)%,HSIL组为(13.64±13.35)%,宫颈癌组为(26.39±18.53)%,其中正常宫颈组与LSIL组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提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取PAX1甲基化水平27%作为临界值,检测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85.2%。结论焦磷酸测序法PAX1基因甲基化水平定量检测对于宫颈癌早期临床诊断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聚羟基丙烯酸(环保固定液)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传统固定液)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的结果,探讨其替代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门诊及妇科住院部送检的宫颈组织标本245例,其中包括正常及慢性宫颈炎组52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87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61例,宫颈癌组45例。同一病变部位取材2块,随机分2组,命名为A、B组。A组采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制作切片245张;B组采用聚羟基丙烯酸固定制作切片245张。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生物显微镜下,A、B组切片均背景清晰、阳性着色定位准确、阳性强度可靠、呈色鲜明,无非特异性染色产生、阴性和阳性对照染色结果可靠。②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的A组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7%、35.63%、80.33%和100.00%,慢性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及宫颈癌组的B组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77%、33.33%、81.97%和100.00%。A、B组间对应的各级宫颈病变,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聚羟基丙烯酸替代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对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影响,聚羟基丙烯酸作为固定液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组织P16蛋白表达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首次诊断并行宫颈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宫颈癌、随访资料完整的宫颈鳞癌患者116例,并选择正常宫颈组织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MGB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χ~2=35.876,P0.05);HMGBl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χ~2=7.710,P0.05)、临床分期(χ~2=6.537,P0.05)、淋巴结转移(χ~2=7.827,P0.05)密切相关。结论 HMGB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成为宫颈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BCG2)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6例宫颈鳞癌、52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7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的石蜡组织中ALDH1和ABCG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LDH1和ABCG2在慢性宫颈炎、HSIL、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2/37)和8.11%(3/37)、23.08%(12/52)和28.85%(15/52)、53.95%(41/76)和61.84%(47/76),两者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HSIL组织、慢性宫颈炎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DH1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ABCG2在宫颈鳞癌中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宫颈鳞癌组织中ALDH1和ABCG2表达水平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5)。结论:ALDH1和ABCG2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升高,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作用。ALDH1和ABCG2在宫颈鳞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及以上,简称CINⅡ+)子宫切除术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宫颈癌及CINⅡ+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时经阴道镜下活检发现的88例VaIN患者(VaINⅠ55例,VaINⅡ23例,VaINⅢ1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82例(93.18%)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VaINⅠ的中位年龄(47.23岁)低于VaINⅡ+(50.7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INⅡ+和宫颈癌术后发生VaIN的平均时间为22.01±4.13月,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发现VaIN的比率(65.90%)高于2年及以上(3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CT、HPV及两者联合筛查VaIN的敏感性分别为44.57%、69.31%、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感染:61例HPV感染的VaIN患者中,高危型HPV感染58例(95.08%)。发生VaIN时HPV感染亚型与既往CINⅡ+或宫颈癌时HPV感染亚型相同的VaINⅡ+所占比例(56.00%)多于VaINⅠ(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共失访8例(9.09%)。50例VaINⅠ患者均未治疗,随访24例(48.00%)患者转为正常,23例(46.00%)患者为持续VaINⅠ状态,3例(6.00%)进展为VaINⅡ。未行治疗的VaINⅡ患者7例,规律随访6例,无一例进展;经手术治疗的VaINⅡ+患者24例,无一例进展为阴道癌。1例持续的阴道或外阴上皮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共行4次手术治疗。结论:VaIN多无临床症状,易漏诊;随年龄的增加,VaIN的级别较高。CINⅡ+及宫颈癌术后2年内应密切监控VaIN的发生。HPV和TCT联合筛查能提高对VaIN的诊断。检测特定类型的HPV感染对于识别VaIN风险有一定重要性。VaINⅠ采用观察治疗可行,VaIN病变均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在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正常体检者、慢性宫颈炎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各50例;宫颈癌患者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SM-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SM-1表达情况。结果: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均提示与正常组织、宫颈炎和CIN相比,宫颈癌患者ESM-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不同发病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其表达水平不同(P<0.05)。结论:ESM-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ESM-1有望成为监测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Twist2与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wist2、E-cadherin在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wist2和E-cadherin在4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63,P=0.000;χ2=43.169,P=0.000)。宫颈鳞癌Twist2、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2与E-cadheri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01,P=0.003)。对照组、CIN组、宫颈鳞癌组间Twist2、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225,P=0.000;F=299.112,P=0.000)。结论:Twist2、E-cadherin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转化过程,联合检测Twist2与E-cadherin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准确性及其漏诊宫颈癌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确诊的587例CIN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宫颈LEEP术,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观察阴道镜下宫颈活检CIN的准确性,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宫颈癌漏诊的相关因素。结果:587例患者阴道镜下活检与LEEP术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78.2%,病理级别上升50例(8.5%),其中漏诊浸润癌29例。术后提示病理降级的有78例(13.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5岁、阴道镜图像不满意、宫颈病变面积1/2者宫颈癌漏诊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V和TCT检测结果在影响宫颈癌漏诊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55岁、阴道镜图像不满意、宫颈病变面积1/2者均与宫颈癌的漏诊相关(P0.05)。结论:阴道镜检查对CIN的诊断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可导致宫颈癌的误诊,提高临床医师对阴道镜的操作技能,积极多点活检,尤其关注阴道镜图像不满意患者和老年妇女是降低宫颈癌漏诊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环氧合酶 2 (COX 2 )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80例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 ,并以 3 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3 0例慢性宫颈炎症患者和 3 0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组。结果 :(1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8.75 %和 86.2 5 % ,高于CIN、慢性宫颈炎症患者和正常宫颈上皮组 ;(2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及细胞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3 )伴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COX 2的表达水平略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4 )肿瘤直径≥ 5cm的宫颈癌患者COX 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P <0 .0 5 ) ,而iNOS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肿瘤直径 <5cm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5 )伴宫旁浸润或脉管浸润的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不伴宫旁浸润或脉管浸润者 (P <0 .0 1 ) ;(6)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之间无相关性 ,而慢性宫颈炎症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之间有相关性。结论 :宫颈癌患者COX 2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其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抑癌基因FHIT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鳞癌的组织标本45例,另取CIN45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的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FHIT及bFGF在3组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χ2=11.429,P<0.05),survivin的表达在宫颈鳞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呈下降趋势(χ2=24.640,P<0.05),FHIT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病理特征的关系中,仅在淋巴结有无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GF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依次呈上升趋势(χ2=17.552,P<0.05),bFGF的表达在宫颈鳞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FHIT、bFGF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紧急宫颈环扎术联合网片补丁缝合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宫颈机能不全孕妇65例,32例施行紧急宫颈环扎联合网片补丁缝合术(A组),33例仅实施紧急宫颈环扎术(B组),对两组延长妊娠的时间、分娩孕周、新生儿结局、分娩方式及术后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手术并发症宫颈裂伤A组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延长孕周84.45±35.77天,B组延长孕周51.86±29.93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8周分娩23例(71.88%),B组≥28周分娩17例(5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出生时Apgar 1分钟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紧急宫颈环扎术联合网片补丁缝合能有效延长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孕周,明显改善新生儿结局,安全性较好,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LYVE-1)、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spero-related homeobox 1,Prox-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石蜡切片标本57例,留取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共3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LYVE-1、Prox-1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这2种蛋白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免疫组化显示,组织学分级Ⅰ级患者癌灶内的Prox-1阳性表达率高于Ⅱ级、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阳性患者癌旁组织的LYVE-1阳性表达率高于LVSI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SI阳性、晚期患者子宫内膜癌旁组织Prox-1表达的阳性率升高,与LVSI阴性及早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相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癌旁Prox-1蛋白表达量为1.250 0±0.008 2(P<0.05),LYVE-1蛋白表达量为1.860 0±0.012 4(P<0.05);相对于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中Prox-1 mRNA表达量为0.693±0.083(P<0.05),LYVE-1 mRNA表达量为0.42±0.16(P<0.05)。结论:LYVE-1、Prox-1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潜在标志物,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可能与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子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激活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及电泳-银染法,对36例宫颈浸润癌及1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测定11例正常宫颈、6例慢性宫颈炎症及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CIN、宫颈癌及对照组端粒酶活性A值分别为0.398±0.293、1.580±0.819和0.050±0.012,3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端粒酶活性高低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组织学类型、分期、体积大小无关.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发生在宫颈癌病变的早期,可能成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