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人间歇性外斜视与儿童早期不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处理原则以引起关注.方法总结46例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和外斜视特点,以及术后效果的评价.结果成人间歇性外斜视就诊原因是以复视、视疲劳、阅读困难为最多见症状,手术评价是以改善术前症状为依据.结论成人常以与视力有关的症状为主要主诉,外斜影响外观为第二位.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应保守,手术目的以改善消除术前症状,改善工作、学习的舒适视觉状态为主.手术成功就在于有意识的欠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最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最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最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行双眼外直肌后徙(A组)和单眼一退一截(B组)手术治疗的49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A组26例,B组23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患者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根据看远斜视度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3.8±9.4)月,疗效评价标准以眼位≤±8Δ为正位.结果 A组眼位正位率为53.8%,B组眼位正位率为82.6%,A、B两组眼位正位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 P=0.032),B组眼位正位率高于A组.结论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应首选单眼一退一截手术.  相似文献   

4.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12-1014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视觉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量的关系,以提高术后正位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例资料,查验其术前有无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情况;另对间歇性外斜视中具有远立体视患者进行手术量调整的研究。结果回顾性资料中,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其术后正位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术前远立体视的存在与否,调整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的远期疗效并探讨手术后远期获得中心凹立体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16例4~15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并于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及手术后≥1年时行眼位、双眼视功能、近及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检查.术后远期平均随访3.68年.结果 术后≥1年,216例中有90.74%的儿童获得≤60"的近立体视锐度,74.07%的儿童获得≤60″的远立体视锐度,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手术年龄将患者分为≤6岁组、6~9岁组和≥9岁组,三组间术后远期近、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锐度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有150例(69.44%)眼位正位,66例(30.56%)眼位欠矫,远期正位组与远期欠矫组≤60″的近立体视锐度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正位组≤60"的远立体视锐度检出率为80.00%,远期欠矫组≤60″的远立体视锐度检出率为60.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远期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的检出率与术前患者是否存在远立体视锐度的密切相关.术后远期保持正位与检出中心凹立体视相关.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近、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不受手术年龄影响.影响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锐度形成的不良因素为远期眼位回退.术前存在远立体视有利于术后形成远距离中心凹立体视,故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远立体视丧失以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立体视状况与手术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7例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与16例术前有远立体视并采用调整手术量患者手术后眼位对比研究。结果回顾性资料中,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其术后正位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26例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远立体视的间歇性外斜视,适当减小手术量,不影响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位变化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远近立体视的影响。 方法:采用Clement Clarke International同视机检测远立体视,选用随机点画片。采用Titmus立体图检测近方立体视。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1wk分别进行远近立体视测定,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近立体视存在比率要高于远立体视存在比率。术前近立体视锐度分布情况与正常人不同。术后远近立体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近立体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的损害表现为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锐度下降。大部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虽然存在近立体视,但立体视锐度要低于正常。眼位矫正对于近立体视改善及远近立体视重建有重要作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应参考远近立体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的缺陷和术后的恢复重建,并对两者进行对比,观察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恢复和重建对术后维护眼位正位的作用。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远立体视破坏最早、最多;术后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恢复和重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存在或部分存在双眼视功能的患者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维持眼位正位很重要。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对远立体视功能破坏发生最早,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重建,术前相对好的双眼视功能可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增加术后眼位正位率,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选择以远立体视破坏为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