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双源CT上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桥(MB)影像特点.方法 研究129例合并有冠状动脉各种粥样硬化患者的MB CTA表现,109例单纯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MB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者类型、年龄、MB厚度和壁-冠状动脉(MCA)的长度和收缩末期直径.结果 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组中浅表型MB 78例(60.5%),深埋型51例(39.5%);对照组浅表型和深埋型分别是70例(64%)和39例(36%);2组无统计学差异.2组平均年龄、MB厚度及MCA的长度和收缩末直径分别是(57.01±10.17)岁,(3.15±1.66)mm,(20.43±7.38)mm,(1.16±0.25)mm和(48.36±9.11)岁,(1.95±1.77)mm,(21.07±6.69)mm,(2.07±0.81)mm.2组年龄、MB厚度及收缩末期MCA直径相差显著(P值<0.05)外,MCA长度相差均不显著(P>0.05).结论 与单纯MB对比,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MB表现更厚、收缩末期MCA直径更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6例疑似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先后实施冠状动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分析两者检查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结果差异。结果经CTA检查显示,50例患者(占比11.74%)合计存在61段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处于左前降支为52段,处于对角支为2段,处于左回旋支为5段,处于右冠状动脉为2段;其中属于深在型心肌桥的有21段,属于浅表型心肌桥的有40段。经CAG检查显示,43例患者中有有71段存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处于左前降支为50段,处于对角支为1段,处于左回旋支为4段;其中属于深在型心肌桥21段,属于浅表型心肌桥37段。CTA与CAG检查深在型心肌桥(Kappa=1.000)和浅表型心肌桥(Kappa=0.868)的结果Kappa检验一致性好。CTA测量出来的深在型与表浅型心肌桥之长度均多于CAG所测量出来的长度(P0.05),但是CAG测量出来的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则多于CTA测量出来的狭窄程度(P0.05)。结论在深在型与表浅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存在与心肌桥长度的测量方面,CTA检查优于CAG,但是在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方面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MD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评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63例冠状动脉CTA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心肌桥的发生率、发生位置、长度及心肌桥的厚度,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发生的位置及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超声室壁运动异常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 MDCTA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发生率为38.0%(252/663),以前降支最多见,占44.0%(111/252).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心电图STT改变及超声室壁运动障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降支存在心肌桥的患者,同支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肌桥的患者(P=0.003),深在型心肌桥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几率明显高于浅表型心肌桥 (P<0.001).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结论 心脏收缩期壁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心肌桥不能仅视为解剖变异,而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因其会引起心肌灌注减低,出现相关临床症状.心肌桥近端动脉更易出现粥样硬化斑块,表明心肌桥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证实190例单纯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和19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合并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并进行图像处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统计MB-MCA形态特征,包括测量MB厚度、MCA长度和MB-MCA邻近两段血管形态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形态学特征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 单纯深在型MB-MCA组:男/女=2.22/1(131/59),平均年龄(51.36±11.19)岁(12~83岁),MB厚度为(2.25±1.80)mm,MCA长度为(23.58±9.57)mm,MCA两端平滑者21.05%(40/190),近端成角者7.36%(14/190),远端成角者15.79%(30/190),两端成角者55.79%(106/190).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男/女=5.55/1(161/29),平均年龄(57.19±11.29)岁(37~86岁),MB厚度为(2.19±1.67)mm,MCA长度为(21.45±8.38)mm,MCA两端平滑者26.32%(50/190),近端成角者5.79%(11/190),远端成角者21.05%(40/190),两端成角者46.84%(89/190).性别、年龄、MCA长度和邻近两端成角情况都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P<0.05),而MB厚度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P=0.6825>0.05).结论 MB-MCA这一复合体是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解剖学上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128-VCTCA)评价壁冠状动脉-心肌桥(MCA-MB)的形态学特征、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通过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检查,分析MCA-MB冠脉CTA影像学特点。结果 128-VCTCA对MCA-MB的检出率为38.1%。其中,76.8%出现在左前降支,平均长度为(11.76±3.60)mm,心肌桥(MB)平均厚度为(2.90±2.33)mm。128-VCTCA对MCA-MB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检查。结论128-VCTCA可准确判断MCA-MB的结构特点;128-VCTCA是一种评价MCA-MB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2D-FIESTA MRI对左心室壁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2D-FIESTA磁共振成像对左室壁功能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及10例健康志愿者行左室双斜位短轴2D-FIESTA心脏MRI检查。对比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室壁厚度、室壁增厚率及运动幅度与健康志愿者之间的差异;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基底部室间隔厚度,室间隔搏动幅度,左室后壁厚度和搏动幅度,并与M型超声检查相比较。结果:30例患者的射血分数为(58.36±6.46)%,收缩末期室壁厚度为(14.83±2.36)mm,舒张末期室壁厚度为(9.83±1.55)mm,室壁增厚率为(61.35±10.03)%,室壁运动幅度为(10.33±1.41)mm;10例健康志愿者结果分别为(65.73±8.46)%,(16.53±3.18)mm,(9.47±1.14)mm,(70.52±11.32)%,(12.58±1.37)mm;患者射血分数、室壁增厚率、室壁运动幅度值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30例患者心脏MR所测室间隔厚度分别为(10.45±1.16)mm,室间隔搏动幅度(8.16±1.79)mm,左室后壁厚度(10.4±1.24)mm,左室后壁搏动幅度(9.23±1.94)mm,与M型超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D-FIESTA心脏电影可以可靠的评价左心室壁功能,可以用作评价心脏功能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AHCM患者21例,其中14例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UCG检查阴性的7例经MRI确诊.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5例患者有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对照.(1)利用MSCT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左心室各节段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室壁厚度并计算心尖部室壁增厚率(LVAT),计算左心室心尖部舒张末期最大室壁厚度(LvA)和左心室基底段后壁舒张末期室壁厚度(LVPW)的比值(LVA/LVPW);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定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射血分数,与对照组30名正常人MSCT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利用MSCT血管分析软件判断冠状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率.结果 MSCT左心室四腔面和两腔面观察AHCM患者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均显示心尖部心肌呈弥漫性或节段性增厚,导致左心室心腔变形.定量分析显示AHCM组和对照组LVEDV分别为(82.6±11.4)与(108.5±10.6)ml;心尖部LVA分别为(20.6±3.4)与(9.9±1.5)mm;LVA/LVPW比值分别为2.1±0.5与1.1±0.2;LVAT分别为(25.6±4.7)%与(81.5±8.5)%,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2、15.29、9.91和27.30,P值均<0.05);LVPW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6和1.13,P值均>0.05).MS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21例患者中5例肌壁内冠状动脉-心肌桥形成,4例出现血管狭窄,其中1例1支血管狭窄>70%诊断冠心病.5例患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检查,所见与MSCT相符.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AHCM,实现了心脏解剖、功能和冠状动脉的综合评价,避免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重复检查对患者带来的不便,在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心肌活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灌注显像对症状性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因胸痛、胸闷等症状行冠脉造影排除阻塞性冠脉狭窄,诊断为心肌桥并接受运动-静息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资料,分析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并与运动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应用Stata 7.0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比较,用χ2检验分析组间频数差别.结果 19例症状性心肌桥患者冠脉造影示收缩期冠脉狭窄程度为(65.4±22.1)%,18例为左前降支肌桥、1例为左前降支合并左回旋支肌桥.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示心肌缺血10例、正常9例,其中心肌缺血位于前壁和(或)心尖部8例、下壁1例、后侧壁和后间壁1例;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52.6%(10/19),明显高于运动心电图的21.1%(4/19)=4.07,P<0.05.19例心肌桥患者按Nobel分级法,Ⅰ级狭窄5例、Ⅲ级狭窄6例、Ⅲ级狭窄8例;Ⅰ级狭窄患者中1例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阳性,Ⅱ级狭窄患者中2例阳性,Ⅲ级狭窄患者中7例阳性.心肌桥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组收缩期冠脉狭窄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显像正常组[(78.0±4.7)%与(52.8±6.7)%,t=3.06,P<0.01],2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2.1)mm与(11.8±1.0)mm,t=1.43,P>0.05].结论 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能有效评价症状性心肌桥患者所致心肌缺血,明确心肌桥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评价心肌桥血管管腔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剂使用碘海醇65~80ml,流速5.0~5.5ml/s,采用Surestar技术跟踪扫描,阈值150HU;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对壁冠状动脉采用45%时相(收缩期)、75%时相(舒张期)进行观察。结果 200例受检者中,心肌桥78例(39%),其中左前降支62例(79.5%),浅表型52例(66.7%),深在型26例(33.3%),浅表型收缩期管腔狭窄15%~20%,平均16.5%,深在型收缩期管腔狭窄40%~70%,平均52%。结论 256层CT冠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心肌桥形态,通过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可对壁冠状动脉管腔压缩程度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右心室的关系.方法 17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测量左前降支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及其与右心室的间距,记录壁冠状动脉的行程,分析其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及走行方向与右心室的关系.结果 40例心肌桥中,位于左前降支44处.壁冠状动脉至右心室间距<1.0 mm组中,壁冠状动脉深度≥1.0 mm、<1.0 mm的比例分别为63.16%,36.84%;壁冠状动脉至右心室间距≥1.0 mm组,壁冠状动脉深度≥1.0 mm、<1.0 mm的比例分别为32%,68%.2组中壁冠状动脉深度有显著差异.11处(57.89%,11/19)壁冠状动脉走行向右心室偏曲,且与右心室间距<1.0 mm.结论 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至右心室间距取决于其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及其走行方向.MSCT可以定量评价心肌桥的形态特征,对其手术和介入治疗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双源CT(DSCT)观察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解剖学特征,探讨DSCT对MB-MC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SCT对450例可疑冠心病(CHD)和部分体检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MB-MCA的存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MB-MCA。测量壁冠状动脉(MCA)的长度、心肌桥(MB)的厚度,结果用x±s表示。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多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观察MCA近端及远端血管形态变化。结果:450例可疑CHD和体检者,冠状动脉CTA发现MB-MCA 163例(36.2%,163/450),192处。MB-MCA位于左前降支者153处,占79.7%(153/192)。合并MB-MCA近端血管管腔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107例(55.7%,107/192),合并近端及远端均形成斑块者3例(1.6%,3/192)。MCA长度为(20.0±10.1)mm,MB厚度为(2.1±0.9)mm。结论:临床怀疑CHD者MB-MCA检出率为36.2%,DSCTCA是一种无创而且直观准确诊断MB-MC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准确评估左心功能及左前降支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bridge-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情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单纯性左前降支MB-MCA(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资料,观察并测量左前降支MB深度、MCA长度及MCA横截面积,计算MB指数、MCA缩窄率并与左心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排CT能对左前降支各项参数进行准确测量,经统计学分析,左前降支MB厚度、MB指数(MCA长度与MB厚度的乘积)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呈负相关;MCA缩窄率与EF呈正相关。结论多排CT能准确评价MB-MCA,且左前降支MCA缩窄率、MB厚度及MB指数与左心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6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行定量分析,并探讨其与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收集行冠状动脉成像的1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若MB-MCA的诊断成立,描述MB-MCA的分布和分型,并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记录位于左前降支2段(LAD2)的MB-MCA的厚度以及血管直径,计算其在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MB-MCA粥样斑块情况。 结果 186例患者中56例(70段)存在MB-MCA,其中48段(68.6%)位于LAD2;70段MB-MCA中浅表型有44段(62.9%),深厚型有26段(37.1%)。位于LAD2的MB-MCA厚度和直径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差异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3.38,P均 < 0.05);43段位于LAD2的纳入分析的MB-MCA中有28段(65.1%)为Ⅱ级狭窄。70段MB-MCA中共48段(68.6%)存在粥样斑块,其中近侧者42段(87.5%),明显高于远侧者6段(12.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 < 0.05)。 结论 640层螺旋CT不仅能直接显示MB-MCA的存在,同时能对其形态特点、伴随心动周期动态变化情况行量化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符合入组标准病例资料的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观察RGEA的走行规律、长度类型,并测量血管起始端及远端内径. 结果 80例RGEA显示率为100%,其中长型RGEA 22例(占27.50%),中型RGEA 53例(占66.25%),短型RGEA 5例(占6.25%).RGEA平均长度为(19.5±4.5) cm,3型RGEA起始端平均内径分别为(2.69±0.26) mm、(2.70±0.18) mm、(2.68±0.12) mm,3型RGEA远端平均内径分别为(1.76±0.17) mm、(1.75±0.18) mm、(1.74±0.05) mm.3型RGEA的起始端、远端平均内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A可以为原位RGE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99)Tc~m-双(N-乙氧基,N-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氮化锝(~(99)Tc~m-NOET)静息门控断层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疑诊为冠心病的45例患者注射925 MBq~(99)Tc~m-NOET后1h用SPECT行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获得舒张未期容积(EDV)、收缩未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参数和舒张末期容积灌注、局部射血分数、局部室壁活动和室壁增厚度4个靶心图.所有患者在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冠状动脉狭窄≥50%定为病变血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心肌梗死组、心肌缺血组和对照组三组.结果 ~(99)Tc~m-NOET静息门控SPECT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2%和83.33%.心肌梗死组的心功能参数[EDV=(129.32±9.14)ml,ESV=(80.97±9.49)ml,LVEF=(40.15±3.28)%]与对照组[EDV=(80.91±3.12)ml,ESV=(30.12±1.79)ml,LVEF=(63.51±1.04)%]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EDV:F=22.103,ESV:F=32.277,LVEF:F=42.604,均为P<0.01),心肌缺血组的心功能参数[(EDV=(70.83±3.46)ml,ESV=(25.13±2.85)ml,LVEF=(65.55±2.62)%]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组左室心肌共分为460个节段,其中209个节段局部灌注、局部射血分数、局部室壁活动和室壁增厚度4个靶心图均异常.局部灌注异常的节段共328个节段.伴有局部射血分数、局部室壁活动和室壁增厚度异常分别有250个、240个和276个节段.局部灌注异常的节段与局部射血分数、局部室壁活动和室壁增厚度异常的节段不完全匹配.结论 ~(99)Tc~m-NOET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所获得的整体心室功能参数在心肌梗死的评价中有优越性,但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不大.心肌梗死中存在有不少的局部灌注与心肌室壁功能异常节段的不匹配,对心肌存活的评价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任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89-1791
目的:探讨冠脉心肌桥飞行员的临床特征以及飞行人员冠脉心肌桥与航空卫生安全的关系。方法:152例运动平板心电图为阳性或可疑阳性的飞行员经冠脉CTA检查,发现38例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将3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飞行员根据有无伴随症状、冠脉心肌桥变异位置、心电图有无异常、有无伴随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及有无伴发冠脉粥样硬化病变作回顾性统计分析。将同在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变异的冠脉与无心肌桥变异的冠脉分组作对比,比较两组冠脉中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冠脉心肌桥飞行员中,临床上无症状,其多数静息心电图正常,大多属Nobte分级Ⅰ级,且心肌桥均为表浅型;部分心肌桥合并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左前降支心肌桥所在动脉及其近端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者占30.3%(A组),左前降支无心肌桥冠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者占13.2%(B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飞行员,目前多数无临床症状,心肌桥变异位置多数在左前降支中段,多为表浅型,Nobte分级为I,临床上无需治疗;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飞行员应积极预防及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但心肌桥可继发冠脉的粥样硬化,对于存在冠脉心肌桥的飞行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标准,评价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52例做过冠状动脉CTA与SCA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52例患者中,CTA成像检出心肌桥16例,血管内斑块形成98处;17例一侧明显型优势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狭窄86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40支,SCA诊断心肌桥6例,冠状动脉狭窄84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41支。结论冠状动脉CTA与SCA相比,不仅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作出判断,还可以对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肌桥提出明确诊断,可以用于CAD的筛查,几乎能代替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