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期动态增强MRI(DCE-MRI)用于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经过病理学确诊拟行同步放化疗的73例宫颈癌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通过DCE-MRI进行检查,结合放化疗效果分成完全缓解(CR组)、部分缓解(PR组)两组,比较两组DCE-MRI检查期间的强化时间均值(MTE)、达峰时间(TTP)、下降斜率最大值(MSD)、上升斜率最大值(MSI)和负性积分(NEI)等指标变化率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型,并分析各项指标和放化疗后肿瘤缩小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放化疗后,CR组的MTE变化率低于PR组(P <0.05),TTP、MSD、MSI、NEI变化率及肿瘤缩小率均高出PR组(P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TTP、NEI变化率与肿瘤缩小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放化疗后,CR组的TIC分型中Ⅰ型比例高于PR组,Ⅲ型比例低于PR组(P <0.05)。结论 DCE-MRI在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疗效评估中具备一定价值,其中TTP和NEI的价值最高,两项指标变化率越大,放化疗效果越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对喉癌和下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和监测作用.方法 收集44例喉癌和下咽癌初诊患者,活检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末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获得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相关半定量参数.于治疗末判断肿瘤缓解情况,并利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末完全缓解(CR)组22例,部分缓解(PR)组22例.治疗中达峰时间(TTP)、最大信号增强比率(SERmax)、正性增强积分(PEI)、注射对比剂后70 s、84 s的信号增强比率(SER70、SER84)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组治疗前SERmax、SER42、SER56、SER70、SER84较PR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治疗前SER56≥129.4%预测肿瘤CR情况,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86.4%.不同TIC类型完全缓解率比较结果显示TICⅠ型较Ⅲ型完全缓解率高,分别为87.5%、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TIC类型及DCE-MRI相关半定量参数可预测喉癌及下咽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半定量参数中以SER56预测价值最大,疗前TICⅠ型较Ⅲ型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病理证实为中晚期(Ⅱb 期以上)宫颈癌拟行放化疗的患者,于放化疗前、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行盆腔 MR 扫描。3例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立即行手术切除,其余39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28例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1例病灶稳定(SD)。28例 CR 中,11例于放化疗结束时病灶即完全消失(即刻反应组),17例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病灶才完全消失(延迟反应组)。比较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CR 即刻反应组基线肿瘤最大径(3.6 cm±0.9 cm)显著小于 PR 组(5.3 cm±2.5 cm,P =0.046)和治疗结束时尚有病灶残留的患者(5.1 cm±1.9 cm,P =0.021)。治疗后1个月 CR 组病灶 ADC 值(1.43×10-3 mm2/ s±0.04)显著高于 PR 组(1.29×10-3 mm2/s±0.11,P <0.001)。不同疗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及ADC 值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放化疗结束时肿瘤 ADC 值与最大径二者变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21,P =0.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和 ADC 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肿瘤 ADC 值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体素内不一致运动序列(IVIM)在预测和评价宫颈癌放化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62例接受同步放化疗(放疗+同步顺铂化疗)的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行MRI常规序列和双指数模型的IVIM序列扫描.测量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并根据疗效进行分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不同疗效组间IVIM参数值差异和各组治疗前后参数值差异.结果 (1)肿瘤稳定(SD)组治疗后ADC、D值高于治疗前(P=0.016,0.001);(2)肿瘤部分缓解(PR)组治疗后ADC、D值高于治疗前(P=0.01,0.01),D*值低于治疗前(P=0.044);(3)肿瘤完全消失(CR)组治疗后ADC、D和f值均高于治疗前(P=0.000,0.000,0.03),D*值低于治疗前(P =0.011);(4)治疗前SD组ADC依次低于PR组和CR组(P =0.000,0.000),但PR组和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4);SD组D值依次低于PR组和CR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0.003);SD组D*值高于其他两组,但仅SD组和CR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SD组D*值高于PR组和CR组(P=0.000,0.004),PR组和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2).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IVIM序列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治疗前后IVIM参数值改变对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计算并两两比较各次 MRI扫描测得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值。结果:CR 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 ADC值提高均高于 RP 组及 SD 组(P<0.05),治疗结束后 CR 组的 ADC 值与 PR 组及 SD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放化疗2周后及外照射25次后各肿瘤组(CR、PR、SD组)的ADC 值、肿瘤最大直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作为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DW-MRI对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病人残留病变的早期病理学评估预测能力。方法筛查2010年10月—2014年6月间108例经组织学证实宫颈癌的病人,88例被纳入研究。在放化疗前(基线MRI)和放化疗2周后(早期MRI)测量肿瘤体积(TV)和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_(mean))。根据组织病理学、治疗反应将病人分为完整组(CR)或部分组(PR)。对数据用Mann-Whitney、Wilcoxon和χ2检验进行比较。在单变量分析中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生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CR组和PR组分别有40例和48例病人。在基线MRI中,TV在组间没有差异。在早期MRI中,PR组的TV高于CR组(P=0.001)。PR组中治疗后的ΔTV减小低于CR组(63.6%∶81.1%;P=0.001)。在基线MRI和早期MRI中,ADC_(mean)在PR组和CR组之间无差异。ROC曲线显示ΔTV减少达73%是预测病理性PR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72.5%、72.7%、76%、69%。结论评估治疗前和早期治疗后TV可以预测LACC的病理反应,而ADC_(mean)与治疗结果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动态增强成像(DCE)能否预测宫颈癌放疗和(或)化疗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搜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资料,治疗前行MR DCE扫描,并于放疗和(或)化疗2~3周的早期点及放疗结束后1个月内为时间点行常规MR检查,计算体积变化率,根据病灶是否残余将患者分有残余组和无残余组,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比较各径线、体积和5个DCE指标(平均强化时间,正性积分,达峰时间,最大上升斜率和最大下降斜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早期点径线变化率、体积变化率与治疗前DCE指标的关系.结果 无残余组20例,有残余组12例.无残余组治疗前横断面长径[(47.45±13.76)mm]和矢状面纵径[(38.75±10.69)mm]均小于有残余组[分别为(61.08±13.73)mm和(53.67±16.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55和-2.650,P<0.05);无残余组低强化区正性积分为0.62±0.25,高于有残余组的0.3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19,P<0.05),即病灶越大、低强化区血供越差,则放疗和(或)化疗后易有残余.高强化区最大上升斜率与横断面长径和体积早期变化率有中至强的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577和-0.723,P<0.05),即MSI越低的病灶在放疗早期退缩越明显.结论 宫颈癌治疗前的DCE在预测放疗结束时病灶是否残余和治疗早期的体积退缩情况等短期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时间-信号曲线(TIC)、半定量指标与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6个乳腺病灶的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指标以及ADC数值。分析测定的6个半定量指标包括达峰时间(TTP)、正性增强积分(PEI)、时间最大密度投影(TMIP)、最大上升斜率(MSI)、流入(WI)、流出(WO),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6个半定量参数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联合MRI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半定量参数、ADC值得最佳诊断组合及最佳切值。结果:良性病灶38个,恶性18个。良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29个(76.3%),TTP≥180s(79.4%)、MSI≤1500;恶性病灶多见TIC类型为I型,共14个(77.7%),TTP<180 s(91.79%)、MSI>1500。ADC数值良恶性病灶的分界为1.04×10^3mm^2/s。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大上升斜率(MSI)、ADC值联合诊断敏感度98.2%、特异度93.3%。结论:TIC类型、达峰时间(TTP)、最火上升斜率(MSI)、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均有价值。且联合使用使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48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ADC值,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和b=0,1000s/mm^2两组ADC图得出.根据治疗结束后的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并根据ROC曲线比较两组ADC图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CR组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治疗结束后,CR组的ADC值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其中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高b值组(b=0,1000s/mm^2)区分CR组与PR/SD组的能力高于低b值组(b=0,600s/mm^2) (P<0.05);低b值组所测数据的标准差均大于高b值组.结论 高b值DWI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整体价值高于低b值DWI,且数值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对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同步放化疗、并于治疗前、治疗末(常规治疗结束时)行DCE—MRI扫描的88例宫颈鳞癌患者。测量治疗前肿瘤及肌层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半定量参数,并计算肿瘤与肌层的比值,包括相对正性增强积分(rPEI)、相对最大上升斜率(rMsI)、相对最大下降斜率(rMSD)、增强后15S、30s、45s及60s的相对信号增强比率(rSER)、相对最大信号增强比率(rSERmax)及肿瘤达峰时间(TTP)。于治疗末依据肿瘤残存情况分为完全缓解(CR)组(56例)及部分缓解(PR)组(32例),对组间DcE-MRI半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参数预测治疗末肿瘤残存的诊断闽值及效能。结果:CR组治疗前rPEI、rMSI、rSER、rSER。及rSER。均高于PR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0.045、〈0.001及〈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治疗前rPEI≤0.84预测肿瘤同步放化疗后残存,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0%、69.6%、58.5%、83.O%及71.6%,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P〈0.001)。结论:治疗前DCE-MRI半定量参数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宫颈鳞癌治疗结束时的疗效,有助于临床实施肿瘤个体化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兔VX2 肝移植瘤及正常肝组织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特点及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别,探讨PWI 相关参数在肿瘤血流灌注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4 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手术直视下瘤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兔VX2 肝移植瘤模型,在实验兔接种后第21 天行MRI 检查,获得肝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分别记录各感兴趣区的平均强化时间(MTE)、负增强积分(NEI)、达峰时间(TM)、最大下降斜率(MSD)和最大上升斜率(MSI),并将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各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兔VX2 肝移植瘤模型中的正常肝组织的MTE、NEI、TM、MSD 和MSI 分别为(208.341±2.226) ms、78.334±8.152、(24.059±1.927) ms、38.221±2.443 和15.389±2.526,肿瘤组织相应的各参数分别为(175.437±4.182) ms、123.203±19.455、(17.061±1.834) ms、125.740±4.842 和67.832±2.882.肿瘤组织的MTE 和TM 低于正常肝组织,而NEI、MSD 和MSI 则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 肝脏PWI 各灌注参数能较好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有助于评估肝脏肿瘤组织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兔VX2肝移植瘤及正常肝组织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特点及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别,探讨PWI相关参数在肿瘤血流灌注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手术直视下瘤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在实验兔接种后第21天行MRI检查,获得肝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分别记录各感兴趣区的平均强化时间(MTE)、负增强积分(NEI)、达峰时间(TM)、最大下降斜率(MSD)和最大上升斜率(MSI),并将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各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兔VX2肝移植瘤模型中的正常肝组织的MTE、NEI、TM、MSD和MSI分别为(208.341±2.226)ms、78.334±8.152、(24.059±1.927)ms、38.221±2.443和15.389±2.526,肿瘤组织相应的各参数分别为(175.437±4.182)ms、123.203±19.455、(17.061±1.834)ms、125.740±4.842和67.832±2.882。肿瘤组织的MTE和TM低于正常肝组织,而NEI、MSD和MSI则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肝脏PWI各灌注参数能较好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有助于评估肝脏肿瘤组织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扩散成像评价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为晚期宫颈癌并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2周、及治疗结束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ADC值,按治疗后肿瘤直径的变化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ADC值升高,完全缓解(CR)组ADC值变化高于部分缓解(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扩散成像可以作为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早期评价的指标,并可根据ADC值升高情况预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评估慢性肾动能不全患者肾血流灌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评估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血流灌注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研究组)及42例无肾脏疾病者(对照组)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随机QLAB分析软件获取肾脏超声造影血流灌注时间-强度曲线(TIC)及相关参数[曲线下面积(AUC)、曲线上升支斜率(A)、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曲线下降支斜率(α)],并分析其与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肾皮质血流灌注TIC上升、下降均缓慢,TTP延迟;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肾皮质定量灌注参数中,AUC增大、PI减低、A增大、TTP延长(P<0.05).AUC、TTP、A与Scr(r=0.89、0.73、0.70,P<0.05)、BUN(r=0.84、0.77、0.65,P< 0.05)呈正相关,PI与Scr(r=-0.64,P<0.05)、BUN(r=-0.71,P<0.05)呈负相关;α与Scr(r=0.04,P> 0.05)、BUN (r=0.05,P>0.05)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肾脏实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可实时观察肾皮质血流灌注过程,其定量灌注参数可反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皮质血流灌注的真实水平,与Scr及BUN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CT量化评价方法和单纯牵引、综合物理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椎间盘突出物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单纯牵引组40例,牵引加中频电和磁热中药透入的综合疗法治疗组67例,并对颈椎间盘突出物进行CT量化评价及随访研究。结果:两疗程治疗后其显效率为82.97%,综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组(u=2.33,P<0.01)。CT量化评价值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呈明显相关(r=0.96,P<0.05)。CT随访发现,治疗后椎间盘突出物矢状径无显著减小(P>0.05),CT量化评价值有明显的减小(P<0.05)。结论:综合物理疗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颈椎间盘突出矢状径的减小作用不显著,CT量化评价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临床疗效评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 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对宫颈癌各组特征的评估价值。方法156例宫颈癌患者在治疗前行常规 MRI 及 DCE-MRI 扫描,在获得病理结果后将宫颈癌患者分成6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FIGO 早晚分期,淋巴结状态,肿瘤直径,年龄段)计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利用 SPSS 及 R3.1.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鳞癌注射对比剂后30 s 的强化率(SI30s%)及最大增强斜率(Slope)均高于腺癌,FIGO 早期宫颈癌的达峰时间(TTP)低于 FIGO 晚期宫颈癌,FIGO 早期宫颈癌的 Slope 高于 FIGO 晚期宫颈癌,其余各项分组的各参数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3.0T DCE-MRI 的半定量参数可以有效鉴别宫颈鳞癌与腺癌及 FIGO 早/晚分期宫颈癌,利用 Slope 鉴别宫颈鳞癌与腺癌的价值高于 SI30s%,TTP 与 Slope 鉴别 FIGO早/晚分期宫颈癌的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MRI 联合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诊断早期宫颈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Ⅰb 和Ⅱa 期)的 MRI 及 TVCDS 资料,统计分析单独应用 MRI、TVCDS 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结果在肿瘤大小、宫颈间质浸润、阴道浸润、宫旁组织受侵及淋巴结转移5项指标中,MRI 联合 TVCDS 的诊断准确率为88.4%、79.2%、89.4%、97.4%、92.3%,其准确率明显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RI 联合TVCDS 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度,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