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估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及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妇科微创术后疼痛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80例全麻下行妇科微创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30 min,A组静脉滴注患者氟比洛芬酯50 mg;B组静脉滴注地佐辛50 mg;C组静脉滴注50 mg地佐辛与50 mg氟比洛芬酯;D组于手术前30 min单次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记录患者术后4、8、12、24和48 h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C组及D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静态及动态VAS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amsay镇静评分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D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25%,明显低于A组与B组患者(7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氟比洛芬酯组或地佐辛相比,联合应用地佐辛或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这两种模式镇痛策略均可显著降低妇科微创术后患者的疼痛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炎症反应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56例)、阻滞组(56例)和联合组(56例)。氟比洛芬酯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术毕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和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阻滞组术前行髂筋膜间隙阻滞,术后留置导管与自控镇痛泵连接(舒芬太尼、昂丹司琼及生理盐水混合液),持续用药48 h。联合组患者接受髂筋膜间隙阻滞方法同阻滞组,术毕行PCIA,方法同氟比洛芬酯组。评价指标包括:术后6 h(T 1)、12 h(T 2)、24 h(T 3)、48 h(T 4)和72 h(T 5)时患者静息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T 3、T 4和T 5时活动状态的VAS评分。T 4和T 5时患者肌力评级及睡眠质量评分。术前(T 0)、T 3、T 4和T 5时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T 2、T 3、T 4和T 5时静息状态VAS评分及T 4和T 5时活动状态VAS评分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患者T 3、T 4和T 5时血浆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阻滞组和氟比洛芬酯组,且阻滞组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联合组和阻滞组患者恶心呕吐、嗜睡和排尿困难发生率均低于氟比洛芬酯组(P均<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可降低患者术后VAS评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预防鼻内窥镜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后急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鼻内窥镜手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F1组诱导前静注氟比洛芬酯100mg,F2、F3及C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00 mg、50 mg及脂肪乳剂5 ml。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患者拔管后30 min内的疼痛程度及芬太尼使用例数,记录拔管前后躁动发生率。结果 F1、F2组中、重度疼痛患者例数及芬太尼使用例数均明显少于F3组和C组(P<0.05),躁动发生率也明显低于F3组及C组(P<0.05),F1、F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诱导前和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00 mg均能很好地防治鼻内窥镜手术瑞芬太尼麻醉后急性疼痛,减少躁动的发生,并且不影响自主呼吸及意识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正>腹部CT在阑尾炎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1]),然而对伴有炎性肿块或脓肿的急性复杂阑尾炎的治疗策略尚未明确~([1-4])。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52例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CT特征,探讨CT对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1临床资料回顾2013年1月1日—2018年1月10日我院收治的手术成功治疗的52例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男30  相似文献   

5.
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2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不使用氟比洛芬酯组(B组),每组10例.在麻醉诱导前、拔管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hs-CRP浓度.结果 拔管后B组hs-CRP浓度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以降低颅脑手术患者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2003年4月~2004年10月共开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56例,术后随访11~30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6例中男32例,女24例,6~72岁,平均36岁。病理类型:慢性阑尾炎16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2例,化脓性阑尾炎11例,坏疽性阑尾炎7例合并穿孔3例。其中,腹膜后阑  相似文献   

7.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氟比洛芬酯可产生镇痛作用[1].但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如何监测尚未定论.本试验拟评价氟比洛芬酯对全凭静脉麻醉患者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影响,为临床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开胸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液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_2(PGE_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超前镇痛的机制。方法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0例,ASAⅡ级,随机分为2组(n=15):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采用双盲法分别于气管插管后(切皮前15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 mg(10 ml)或脂肪乳剂10 ml。术毕两组均静脉输注芬太尼0.2μg·kg~(-1)·h~(-1)术后镇痛。于麻醉诱导前(T_1)、手术2 h(T_2)、术毕(T_3)、术后2 h(T_4)、术后24 h(T_5)、术后48 h(T_6)采中心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PGE_2浓度和血清TNF-α、IL-6浓度。记录术后24、48 h VAS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F组术后24 h及48 h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与T_1相比,F组T_(2-6)时β-EP、PGE_2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3时TNF-α水平升高(P<0.05),C组围术期PGE_2、IL-6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1),β-EP T_3、T_4时升高、T_6时降低(P<0.05)。与C组比较,F组围术期PGE_2、IL-6及TNF-α水平降低,T_6时β-EP升高(P<0.01或0.05)。结论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通过抑制PGE_2、TNF-α及IL-6的产生,减轻开胸手术患者中枢性敏化作用,产生了确切的超前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分别用于老年人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普外科腹部手术实施全身麻醉且术后接PCIA泵镇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组(F组)两组,每组60例。S组镇痛泵中为舒芬太尼2.5μg/kg+0.9%生理盐水200 m L。F组镇痛泵中为氟比洛芬酯25 mg/kg+舒芬太尼1μg/kg+0.9%生理盐水200 m L。在术前24 h(T0)、术后6 h(T1)、24 h(T2)、48 h(T3)各时间点分别进行MMSE和VAS评分及血液中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测定,并记录结果。结果 S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点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S组术后MMSE评分低于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Aβ水平明显升高,S组高于F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氟比洛芬酯、氯诺昔康术后镇痛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氯诺昔康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择期手术患者30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术后镇痛分别为A组:PCIA芬太尼1mg/100ml;B组:术毕前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PCIA氟比洛芬酯100mg 芬太尼0.8mg 生理盐水至100ml;C组术毕前30min静注氯诺昔康8mg,PCIA氯诺昔康16mg 芬太尼0.8mg 生理盐水至100ml。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Ramsay镇静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生命体征、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C组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减少;B、C组镇痛后4、8、24hVAS低于A组(P<0.05)。氟比洛芬酯镇痛起效快,氯诺昔康起效慢,但镇痛更持久(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与氯诺昔康两药在术后镇痛上时效不同,两者与芬太尼复合应用均能提高PCIA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F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经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D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经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DF组手术结束前30min经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同时经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25μg/kg;C组静脉注射与D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四组患者拔管前(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T2)MAP、HR的变化;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拔管后5min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T1、T2时F组、C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T0时(P0.05或P0.01);D组、DF组MAP明显低于,HR明显慢于C组(P0.01)。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长于,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D组、DF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组、DF组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0.25μg/kg复合氟比洛芬酯50mg可有效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并能降低患者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不会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药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吗啡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0.5 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剂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一次给药6 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 h的VAS和舒适评分(BCS),记录术后吗啡用量以及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 两组VAS和BCS评分在各相应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12 h氟比洛芬酯组吗啡用量为(16.99±3.51)mg,明显低于吗啡组的(25.09±4.63)mg(P<0.01).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的时间为(69.05±11.20)h,短于吗啡组的(78.05±12.94)h(P<0.05).结论 围术期使用氟比洛芬酯可减少胃癌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吗啡用量,促进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正>腹腔镜技术已广泛用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操作技术不断完善提高,适应证不断拓宽。现总结2009~2013年我院为50例急性重症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逆行切除术的临床经验。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20~68岁,平均(35.5±2.5)岁。其中化脓性阑尾炎29例,阑尾坏疽13例,穿孔8例。4例有腹部手术史。1.2手术方法均气管插管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倾斜30度,采取2人3孔法施术。注入CO2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 g。以脐部为观察孔,分别于麦氏点邻近位置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组(F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联合低血压法建立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IR组、F组于脑缺血前15 min经右颈总静脉分别注射氟比洛芬酯空白乳剂1 ml/kg(容量与F组一致)、氟比洛芬酯10 mg/kg.再灌注24 h时,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3 ml/kg.取脑组织,观察病理学结果,测定神经元凋亡率、脑含水量、脑组织EB、TNF-α、IL-1β及IL-10的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F组神经元凋亡率、脑含水量、脑组织EB、TNF-α、IL-1β及IL-10含量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F组神经元凋亡率、脑含水量和脑组织EB、TNF-α和IL-1β的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或0.01).F组脑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 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可降低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氟比洛芬酯少阿片化方案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氟比洛芬酯组(ES+F组,22例),诱导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切皮前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负荷量,继而0.25 mg/(kg·h)持续泵注至缝皮开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21例),诱导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切皮前静脉负荷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并持续输注至缝皮开始时。观察术中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用量,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乌拉地尔用量,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包括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10 min(T3)、手术30 min(T4)、手术60 min(T5)、手术结束时(T6)和术后30 min(T7)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当晚睡眠质量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min RASS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C组比较,ES+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在麻醉不同时期用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行腭咽成型手术(UPPP)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30例OSAS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Ⅰ组于手术结束前15min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100mg;Ⅱ组麻醉诱导后15min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100mg;Ⅲ组于麻醉诱导后和手术结束前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三组患者皆选择术后PCIA镇痛,采用芬太尼0.3μg·kg-1·h-1的背景量。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在双盲下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1、2、4、6、8、12、24、48h不同时点疼痛程度以及PCIA泵首次按压的时间、累计按压次数、总用药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4、6h VASⅡ组低于Ⅰ组(P<0.05),术后1、2、4、6、8、12hVASⅢ组低于Ⅰ、Ⅱ组(P<0.05)。Ⅲ组术后48h内累计PCA,泵按压次数低于Ⅰ、Ⅱ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和术毕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可产生满意的超前镇痛效果,复合术后PCIA能安全、有效地解除UPPP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诱导前静注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内分泌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于麻醉诱导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对照组(C组)给予等体积注射用脂肪乳剂.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分别在给予氟比洛芬酯(或脂肪乳)前(T0)、气管插管后2 min(T1)、切皮后30 min (T2)、拔除气管插管后2min(T3)、手术结束后1 h(T4)抽静脉血测定血糖及皮质醇浓度,并测定T0和T4时的白细胞介素(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术后随访镇痛效果并记录住院时间.结果 与T0时比较,T4时两组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C组显著高于F组(P<0.05);T4时C组IL-6、TNF-α显著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F组(P<0.05),F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静息VAS评分和累计芬太尼使用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可部分抑制妇科腹腔镜手术导致的内分泌及炎症反应,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手术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5月在本院的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F1组分次静注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和F2组分次静注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PCA),对照组S组只用舒芬太尼(PCA),每组30例。F1组和F2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预注氟比洛芬酯50 mg,手术结束前再次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观察3组患者术后48 h内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镇痛补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48h伤口的引流量。结果 F1组和F2组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S组,术后2 h、6 h、24 h和48 h F1组以及F2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各时点对照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2组术后24 h和48 h的VAS评分低于F1组同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术后有5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F1组和F2组没有患者需要镇痛补救。F1组和F2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1组(3/30)和F2组(3/30)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组(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腰椎后路融合术应用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在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降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镇痛泵内复合氟比洛芬酯持续镇痛的效果较仅术前预注和术毕给予氟比洛芬酯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氟比洛芬酯对肝叶切除患者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6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氟比洛芬酯组,在手术开始前10 min,氟比洛芬酯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照组注射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 min(T_0)、肝门阻断前(T_1)、肝脏再灌注1 h(T_2)、6 h(T_3)以及术后第1、3、5天(T__4、T_5、T_6)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结果:与T_0比较,两组T_(2-6)AST、ALT、TBIL(TBIL除外T_3)、TNF-α、IL-6、IL-8水平均有所增高(P0.05);术后第1、3、5天AST、ALT、TNF-α、IL-6、IL-8水平氟比洛芬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T_0比较,氟比洛芬酯组MDA逐渐降低,SOD逐渐增高,对照组则呈相反变化,两组MDA、SOD浓度在T_2-6与T_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比洛芬酯组MDA在T_(4-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对肝叶切除患者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和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65~75岁,BMI 19~28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氟比洛芬酯0.5 mg/kg组(F1组)、氟比洛芬酯1.0 mg/kg组(F2组)、氟比洛芬酯1.5 mg/kg组(F3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0.5 mg/kg(F1组)、1.0 mg/kg(F2组)和1.5 mg/kg(F3组),C组不予处理。分别采集术前1 d、术后1、3、5和7 d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6和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浓度,并于同时点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记录术后1、6、24和48 h VAS评分和术中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氟比洛芬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1 d比较,四组术后1、3、5和7 d时IL-6、CXCL13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后不同时点F1组、F2组和F3组IL-6、CXCL13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F2组和F3组明显低于F1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四组术后1、3、5和7 d 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不同时点F1组、F2组、F3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F2组和F3组明显高于F1组(P0.05)。与C组比较,F2组和F3组PN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不同时点F1组、F2组和F3组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F2组和F3组明显低于F1组(P0.05),F3组明显低于F2组(P0.05)。四组无一例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术后氟比洛芬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1.0 mg/kg或1.5 mg/kg氟比洛芬酯均可明显降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其机制与降低炎性因子IL-6和趋化因子CXCL13浓度有关。1.5 mg/kg氟比洛芬酯可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