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癌螺旋CT动态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评估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术前胃镜证实力胃癌的患者进行双期动态螺旋CT扫描,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胃癌患者CT扫描显示胃壁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均匀强化,CT检出率为95.2‰,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71.43‰、64.29%、77.78%。结论:应用螺旋CT进行动态双期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在螺旋CT上的基本影像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螺旋CT扫描图像,复习文献资料,对胃癌在螺旋CT上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胃癌在螺旋CT影像学上的基本征象。结果进展期胃癌螺旋CT基本征象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腔狭窄及腔内龛影,增强扫描可见胃壁病变区异常强化。结论螺旋CT作为胃癌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对进展期胃癌做出诊断的同时可以发现胃癌的临近侵犯及远处转移。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分期诊断中应用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癌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CT表现及分期诊断、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本组胃癌患者的CT征象以胃壁增厚、肿块、僵硬为主,显示明显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征象;淋巴结肿大10例,周围脏器浸润6例,远处转移8例。19例Ⅰ期、Ⅱ期患者行肿瘤切除手术,12例Ⅲ期、Ⅳ期,其中7例行放化疗、免疫疗法等综合治疗,5例放弃治疗。CT三期增强扫描的分期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65%(25/31)。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胃癌正确分期有积极意义,能够为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癌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低张阴性造影剂(开水或豆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周围浸润及转移等。结果:低张阴性造影剂胃充盈显示良好,对肿瘤显示清晰,螺旋CT平扫+增强可提高胃癌检出率,其CT表现为胃壁软组织肿块,胃壁增厚及胃腔狭窄,癌性溃疡,肿瘤浸润周围组织与转移等,对胃癌能明确诊断。结论:低张阴性造影剂螺旋CT扫描不但能对胃癌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观察有否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已行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64排螺旋CT表现。结果 CT主要征象为胃壁增厚,部分病例可见肿块形成。动脉期及静脉期病变呈明显强化,24例患者于静脉期强化明显;出现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邻近脏器12例,出现远处转移10例;增强分期准确性为85.19%。结论 64排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及分期可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行1次及以上TACE术的患者46例,分析其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了解其术后CT强化特征。结果 46例患者中有病灶62个,其中16个(25.8%)病灶TACE术后平扫碘油呈完全填充型,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双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41个(66.1%)病灶在CT平扫表现为部分填充型,增强双期扫描后其中30个病灶动脉期见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呈"快进快出"特征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见斑片状强化;3个病灶门静脉期见斑片状强化;5个(8.1%)病灶在CT平扫碘油沉积表现为稀少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无明显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可反映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血供变化及治疗效果,对指导临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的“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9例胃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所见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胃癌淋巴结转移CT平扫征象主要为实性、环状和囊状改变,其中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增加;增强扫描强化特征有实性均匀强化,环带状强化和囊状无强化改变;螺旋CT多期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诊断准确率为86.4%,高于CT平扫,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较准确显示胃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肾癌的CT表现,分析其影像特征,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CT表现,35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皮质、实质及肾盂排泄三期。结果平扫等密度11,稍低密度24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30例表现为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强化减弱,肾盂期更低,肿瘤强化呈"快进快出"特点。5例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减弱,肾盂期更低。结论小肾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检出率较高,对小肾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5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螺旋CT扫描特征,确定发病部位及周围转移情况。结果 52例胃癌患者中,胃窦癌22例,胃体癌8例,胃底贲门癌22例。主要CT征象为软组织肿块及胃壁增厚。其中累及浆膜层32例,突破浆膜层9例,向外侵犯或转移11例。分期:Ⅰ期12例,Ⅱ期16例,Ⅲ期14例,Ⅳ期1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符合率达92.3%。结论螺旋CT检查胃癌能清楚显示胃壁增厚、肿瘤大小及胃癌转移情况,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癌侵袭和转移螺旋CT征象与癌组织中VEGF及iNOS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行螺旋CT平扫、动静脉期双期增强的大肠癌患者,观察每个病灶的浆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癌组织中VEGF及iNOS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螺旋CT征象的关系。结果螺旋CT征象上肿瘤的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与VEGF及iNOS蛋白表达有关(P〈0.05)。结论大肠癌侵袭和转移CT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VEGF及i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l6层螺旋CT(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方法对本院经病理证实的56例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动脉期的病灶数要明显高于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小肝癌总的病灶栓出率为94.6%(53/56),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87.5%(49/56)、69.6%(39/56)和60.7%(34/56)。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能够实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诊断肾脏淋巴瘤时的临床CT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15例经过临床手术或者穿刺病理证实为了肾脏淋巴瘤的临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应用GE BrightSpeed 8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以及动脉期加实质期的扫描,并对患者肾脏淋巴瘤的CT检查的间接征象以及直接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例患者通过CT检查之后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直接征象以及不同程度的间接征象。结论临床肾脏淋巴瘤C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以及其鉴别诊断除了有较为明显的直接征象以外,同时其典型的间接征象对于临床诊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金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95+97-95,9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肝癌患者与肝小血管瘤患者的CT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各自的CT特点。结果:小肝癌平扫发现病灶31个,27/34为低密度,4/34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32为低密度,3/32为高密度;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P〈0.05)。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丹丹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09-24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56例发现82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强化,9%无明显强化,门脉期76%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和穿刺活检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8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甲胎蛋白(AFP)检查。结果 15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花环样或不规则状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逐渐向病灶中心强化,病灶周边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12例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静脉期及延时期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轻度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病灶中央呈网格状强化;5例合并肝内胆管轻度扩张;6例合并胆管结石或小斑片状钙化灶;23例AFP检查为阴性,5例AFP检查为阳性。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性,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确诊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CT表现。结果胃癌灶在CT上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29/38),软组织肿块(9/38)及异常强化(38/38)。结果螺旋CT能清晰显示胃解剖和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分型及肿瘤扩散范围,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讨论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  8例受检者全部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 ,采用 80 m L 对比剂 2 .5 m L/ s单相注射 ,延迟 2 5 s肾皮质期扫描 ,6 5 s肾实质期扫描。观察其病灶组织成分、特征、发生部位及双期强化峰值。结果 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起源于肾实质 6例 ,肾窦 1例 ,肾包膜下及肾周连接组织 1例 ,伴结节硬化 2例 ,两侧多发 4例 ,单侧单发 4例。双期增强未强化多脂肪成分 5例 ,少脂肪成分 2例 ,无脂肪成分 1例 ,而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明显强化 ,二者分界清晰。其中术前误诊为肾癌 1例。结论 双期增强扫描对其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特别是对少脂肪的病例采用薄层加重建更有利于病变显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螺旋CT表现。CT平扫层厚和间隔为7mm。增强采用薄层动态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5.60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10~15min行延迟期扫描。层厚和间隔为5mm或3mm。结果:29例均显示梗阻处上方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梗阻处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非对称性狭窄或腔内软组织结节形成;与平扫相比,薄层动态增强扫描使上述征象显示更加明确,尤其是病变强化具有特征,即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明显增加,因而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