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辛鑫  赵晶  黄宇光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363-1365
 目的 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相比,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纳入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的患者30例,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期间,同时监测IOC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 OAA/S)由5分逐级降低至1分时,每次OAA/S 评分即刻的IOC及BIS值,以及相应点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 IOC、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8和0.986(P<0.001),BIS与IOC的相关系数r为0.997(P<0.001)。结论 IOC用于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的镇静深度监测,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分为:A组(40例)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联合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B组(26例)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3μg/mL);C组(24例)静脉泵入丙泊酚0.2-0.6mg·kg^-1·h^-1。比较各组患者麻醉前(哟)、诱导成功后(T1)、气腹后30min(T2)、术毕时(33)、术后24h(T4)生命体征,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反应机体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结果A组、B组患者HR、MAP、SpO2、PET CO2在麻醉过程中无显著改变(P〉0.05)。C组HR在麻醉后呈升高趋势,MAP呈下降趋势,SpO2在T1、T2时相均显著低于阳(P〈0.05);PET CO2在麻醉后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A组HR、MAP在T1-T4各时相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SpO2在T1、T12均显著高于C组(P〈0.05);PET CO2在T1-T3均显著低于C组(P〈0.05)。COR、IL-6、CRP、GLU在A组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B组在T2、T3、T4各时相较T0显著增高(P〈0.05);C组在T1-T4各时相较11D均显著增高(P〈0.05);A组IL-6、CRP、GLU在T2、T3均分别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比例(12.50%)显著低于B组(23.08%)和C组(33.33%),P〈0.01。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能够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CO2气腹造成的损伤,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3.
罗学绵 《医学信息》2007,20(7):1199-1201
目的 探讨小儿氯胺酮联合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ASAⅠ~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1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P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P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K、MBP、SPO2并作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 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K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中KM组和KMP组的SP02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相比,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P〈0.05);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KP组结扎、术毕的HK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P〈0.05),诱导后的SP02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到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 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应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为有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相比副作用少,只要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不全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麻醉及管理。方法126例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腹腔镜手术患者按照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A组42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B组28例,采用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C组36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D组20例,采用静脉泵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各组气腹前、气腹后5min、气腹后25min、术毕时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肺通气功能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B组和D组的HR和MAP在气腹5min和25min后与气腹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和C组气腹后的HR和MAP较B组和D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的PCO,和PETCO2在气腹后均逐渐升高,与气腹前差异显著(P〈0.05),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其他各组(P〈0.05),C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和D组(P〈0.05);A组术后入住PACU及出现恶心、呕吐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内泊酚靶控输注(TCI)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丙泊酚将就室浓度(EC50)和BIS50的值。方法择期全麻手术女性45例(ASAⅠ~Ⅱ级),病例来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5例,分别以舒夯太尼0、0.12、0.24μg/L作持续靶控输注,6rain后3组皆以0.6mg/L启动丙泊酚靶控,并按0.3mg/L递增丙泊酚。记录BIS基础值、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的BIS值、丙泊酚递增后的BIS和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评分及挤压三角肌反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0.9、1.5、2.1mg/L时,挤压三角肌后BIS的增加量;丙泊酚注射痛情况;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的EC50、EC95、BIS50、BIS95结果B、C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丧失时A、B、C组的内泊酚EC50/EC95分别为1.9/2.4、1.6/2.1、1.4/1.9mg/L;BIS50/BIS95分别为64/55、69/61、72/59。体动反应消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3.0/3.7、1.4/2.0、0.9/1.4mg/L;BIS50/BIS95分别为49/40、74/62、84/75。丙泊酚EC为0.9、1.5、2.1mg/L时,三角肌挤压刺激的BIS增加量,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0.12μg/L、0.24μg/L靶控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意识丧失、体动反应消失时的丙泊酚EC50同时相应BIS50有所上升;且舒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所导致的BIS增加量,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脑电近似熵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择期行全麻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所有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5 min、术中60 min、麻醉苏醒时脑电双频指数(BIS)、脑电近似熵,且观察不同丙泊酚血浆浓度、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BIS值、脑电近似熵值的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BIS、脑电近似熵值与丙泊酚血浆浓度的相关性。 结果:麻醉诱导5 min、术中60 min BIS值、脑电近似熵值比麻醉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术中60 min的值显著低于麻醉诱导5 min时的值(P<0.05);BIS值、脑电近似熵值随丙泊酚血浆浓度上升而下降,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脑电近似熵在MOAA/S评分0~1分变化中有显著差异(P<0.05),而BIS值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脑电近似熵对丙泊酚药效变化评价效果与BIS相当,但其相对在麻醉镇静深度判断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2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病人。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浓度分别为1.6ng/ml和1.5-4μg/ml辅以安氟醚吸入,间断推注维库溴铵。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人麻醉诱导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5),心率减慢(P〈0.05)气管插管、切皮后血压回升。术毕停用瑞芬太尼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需辅以长效镇痛药物。术毕病人均在5h内拔气管插管。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气管插管和锯胸骨等强刺激反应轻微;术后清理迅速,可安全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8.
王延波  张占军 《医学信息》2009,22(6):970-971
目的通过比较丙泊酚分别配伍咪唑安定、曲马多、芬太尼以及氯胺酮四种麻醉。方法探究人工流产手术合理的异丙酚麻醉配方。方法160例ASAⅠ-Ⅱ级、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四组:M组、T组、F组、K组在丙泊酚麻醉前分别静注咪唑安定0.06mg/kg、曲马多1mg/k、芬太尼1μg/kg、氯胺酮0.2mg/kg。术中连续监测MAP、HR和SpO2。记录各组病人丙泊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术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M组、T组、F组MAP、HK、SpO2均下降(P〈0.05、P〈0.01);K组SpO2下降较小(P〉0.05);F组、T组和K组丙泊酚用量、意识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明显低于M组(P〈0.01)。结论丙泊酚配伍其它静脉全麻药都可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其中与小剂量氯胺酮配伍对呼吸循环影响微小,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好,值得临床实用。  相似文献   

9.
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氟马西尼拮抗咪达唑仑镇静效应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并探讨氟马西尼的合理用量。方法 ASAI或Ⅱ级成年手术患者48例,椎管内联合麻醉效果确切。手术开始时静脉持续输注咪达唑仑,保持BIS值在50~55。手术结束时按停止输注咪达唑仑后的处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例。Ⅰ组不用氟马西尼;Ⅱ、Ⅲ、Ⅳ组分别静脉注射氟马西尼首量0.1、0.2、0.3mg,根据OAA/S评分结果每隔Imin追加氟马西尼0.1mg,直至OAA/S评分达4分。记录应用氟马西尼首量后1、2、3、5、10、15和20min时的BIS值和OAA/S评分。结果 手术结束停止输注咪达唑仑时四组息孝的BIS值保持在50~55之间,所有患者OAA/S评分均为1分。Ⅰ组停用咪达唑仑后15~20min BIS值上升到60以上,OAA/S评估达到3分。Ⅱ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min时,BIS均值上升到58,OAA/S评估已达到3分。Ⅲ组和Ⅳ组给予氟马西尼后1~2min时,BIS均值已超过65,OAA/S评估达到4分,恢复速度比Ⅱ组明显快(P〈0.05)。Ⅱ组75%的患者需追加两次氟马西尼后,BIS值和OAA/S评分才迅速恢复。结论 氟马西尼能有效地拮抗咪达唑仑的镇静效应,首量0.3mg能获得迅速和完善的镇静拮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两种麻醉方法对高血压病人血液流变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异同。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择期腹部手术并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共30例。按麻醉方式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A)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GA)各15例。麻醉实施及围术期处理按常规进行,统一输液标准。所有病人分别在麻醉前及麻醉后30min、术毕(平均在麻醉后90min)、术后24h于肘静脉各采血4.5ml,毛细管法检测高切全血黏度(200s^-1)、低切全血黏度(3s^-1)、全血还原黏度(ηr)、血浆黏度(ηp)、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变形指数(EDI)、刚性指数(ERI)等。结果与麻醉前比较,麻醉期间两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ηr、ηp、EAI均明显降低(P〈0.05),GA组麻醉30min内指标降低已很明显,术毕时有所升高;EA组于麻醉30min以后各指标才明显降低,但术毕时仍在低水平维持。两组术后24h各指标即逐渐升高。GA组EDI在麻醉期间曾一度降低,术后24h下降明显(P〈0.05)。结论全身麻醉更快地使高血压病患者术中血液黏度指标降低,但硬膜外麻醉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效果较持久,且未发现围麻醉期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术后围拔管期的镇静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进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组(B组)各30例;两组均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诱导及维持,手术结束时停药,并静注曲马多2mg/kg。B组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时间10min。两组均等待患儿自然清醒拔管,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躁动、上呼吸道梗阻、术后恶心呕吐等情况。结果B组拔管时和术后清醒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上呼吸道梗阻率分别为6.7%和10.O%,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6.7%和1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0%,较A组的3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手术围拔管期的应用能较好地用于儿童扁桃体手术术后拔管期的镇静,稳定患儿循环情况,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异丙酚在脊柱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对血清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脊柱外伤患者65例按手术时采用的麻醉药物不同分为异丙酚组(n=35)和依托咪酯组(n=31)两组,在诱导麻醉过程中,两组均在应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前提下,异丙酚组加用异丙酚,而依托咪酯组则加用依托咪酯。麻醉维持吸入异氟醚,间断追加异丙酚或依托咪酯、芬太尼和维库溴铵。两组患者均于术前、诱导后、手术开始30min以及术毕抽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丙二醇(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栓素(TX)、内皮素(ET)、前列腺素E(PGE)和降钙素(C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无麻醉相关死亡。术前两组患者血清MDA、SOD、IL-6、TNF,TX、ET、PGE和C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后异丙酚组上述各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随手术时间推延,差异更明显(P〈0.01)。结论脊柱外伤手术采用异丙酚麻醉,能够降低术中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化代谢,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患者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观察患者镇静状态的变化.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50例(ASA Ⅰ~Ⅱ),按不同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分为5组(n=10):Ⅰ组,1.5 mg/L;Ⅱ组,2.0 mg/L;Ⅲ组,2.5 mg/L;Ⅳ组,3.0 mg/L;Ⅴ组,3.5 mg/L.采用Datex-Ultima呼吸力学监测仪旁气流而罩法(FiO2:1.0)测定呼吸功能指标,同时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患者各观察指标的基础值(T0),及异丙酚TCI启动后1(T1)、3(T3)、5(T5)、7(T7)、10 min(T10)等时段的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BIS,并进行OAA/S评分.应用Probit法分析异丙酚TCI时患者呼吸抑制的EC50.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Ⅴ组患者输注异丙酚后VT下降(P<0.05),呼吸抑制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RR增加(P<0.05);Ⅱ组1例、Ⅲ组2例、Ⅳ组8例,Ⅴ组10例患者VT下降达到呼吸抑制标准;其中Ⅳ组8例,Ⅴ组10例患者出现呼吸暂停.所有患者SpO2维持在95%以上;BIS值及OA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出现呼吸抑制及呼吸暂停时BIS值分别为60.2±4.0、52.1±3.6,OAA/S评分均为0.异丙酚TCI时呼吸抑制的EC50为2.65 mg/L(95%可信区间:2.41~2.90 mg/L).结论 采用2.0~2.5 mg/L血浆浓度异丙酚TCI能产生适度的清醒镇静或催眠作用,且对患者的呼吸抑制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乌拉地尔对胆囊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拔管过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彩色B超/CT确诊住院且行胆囊择期手术患者128例(ASAⅡ~IV级),将患者分为异丙酚组(n=64)和乌拉地尔组(n=64)。手术结束时分别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8 mL的异丙酚1.5 mg/kg、乌拉地尔2.5 mg/kg。用药后立即吸痰,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面罩吸氧10 min。双盲观察记录诱导前、用药后、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的收缩压/缩张压(SBP/DSP)、心率(HR)、pH、PaO2、PaCO2和SaO2,同时记录拔管期躁动性及患者完全清醒时间。结果患者拔管后异丙酚组呛咳(4.7%vs.26.6%)、躁动(3.1%vs.17.2%)和舌后坠(12.5%vs.21.9%)发生率明显低于乌拉地尔组(P0.05)。异丙酚组和乌拉地尔组在诱导前、用药前、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拔管后10 min,SBP/DSP和心率均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清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围拔管期pH、PaO2、PaCO2、SaO2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胆囊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预防围拔管期不良反应效果优于乌拉地尔,且不影响胆囊手术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MAsupreme ^TM喉罩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两种方法用于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手术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参数变化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评估LMAsupreme^TM喉罩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2组,即LMAsupreme^TM喉罩组(s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分别插入LMAsupreme^TM喉罩和气管插管,记录并比较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喉罩和气管导管插入前即刻及插入后即刻、1min和5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建立二氧化碳(CO2)气腹前、后和体位改变后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峰压(Ppeak);观察手术过程中返流误吸、术后声嘶、咽痛、呛咳不良反应。结果:与T组比较,S组血流动力学平稳(P〈0.05),呼吸参数稳定变化小(P〈0.05),术中发生返流误吸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声嘶、咽痛、呛咳显著减少(P〈0.05)。结论:LMAsupremeTM喉罩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应用能达到与气管导管同样的通气效果,对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参数影响更小,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显著减少,且操作简单、易学,与气管插管方法相比在临床应用有更好的安全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应用异丙酚与异丙酚+阿托品和单纯应用笑气与笑气联合米索前列醇对无痛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0例早孕自愿要求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者,将400例孕妇随机分为4组每组100人,异丙酚+阿托品组在静推异丙酚之前静推阿托品;异丙酚组直接静脉推注异丙酚注射液;笑气联合米索前列醇组在术前2小时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术中给予笑气吸入;笑气组仅在术中给与笑气吸入.结果 异丙酚+阿托品组和异丙酚组比较(x2 =0.4134,P<0.05)有显著差异,笑气联合米索前列醇组和笑气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14.22,P<0.05),异丙酚+阿托品组和笑气联合米索前列醇组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x2 =4.7138,P<0.05).结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加用阿托品或米索前列醇,这两种方法弥补了单纯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的不足,缩短了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在这4种方法中笑气联合米索前列醇在缩短无痛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并与一般人工流产手术对比,观察镇痛效果、手术时间、宫颈口松弛率、术中出血量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率为100%,宫颈口松弛率高,手术时间缩短、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低,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增加。结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具有效果好、副反应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与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中诱导期对脑电双频指数(BIS)与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曲线的影响.方法 本院2009年2月至5月择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行甲状腺、乳腺手术患者11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完全随机分4组:对照组(C组)、芬太尼组(F组)、布托啡诺组(B组)和布托啡诺芬太尼组(BF组),每组28例.各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进行诱导.C组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芬太尼4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F组诱导前2 min推注芬太尼4μg/kg,B组诱导前5 min推注布托啡诺40μg/kg,BF组诱导前5、2 min分别推注布托啡诺20 μg/kg、芬太尼2 μg/kg,诱导后均推注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记录异丙酚各效应室浓度(Ce)所对应的BIS值,绘制成曲线图.结果 在异丙酚各效应室浓度时,F组BIS值低于C组(68±14比76±12,P=0.036));B组BIS值低于F组(61±11比68±14,P=0.041).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小于1.4mg/L时,B组BIS值高于BF组(P=0.045);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大于1.4 mg/L时,B组BIS值低于BF组(P=0.036).各组患者达到全身麻醉状态的顺序是:B组、BF组、F组、C组.结论 布托啡诺、芬太尼均可降低诱导时的BIS值,布托啡诺降低的程度更大.异丙酚Ce小于1.4mg/L时,布托菲诺芬太尼联合应用降低BIS值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