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2例肾腺瘤的声像图表现及1例肾囊肿出血误诊为肾腺瘤的原因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3例均为男性,使用仪器为SiemenzPrima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对肾脏常规扫查并与健肾对比,拍照记录。例1 男,3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部酸胀不适两月,在外院CT发现左肾中部肾盂前有一低密度灶,无发热、尿频、尿急、尿疼及血尿等症状,来我院就诊。CT见左肾下极2cm×1.5cm略低密度病灶,边缘不清,向肾皮质外突起,增强后边界光整,其内密度欠均匀。CT诊断:左…  相似文献   

2.
病例 1,女性 ,38岁。 5年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蚕豆大小之包块 ,局部无红肿、疼痛 ,行 B超检查诊断为甲状腺腺瘤。半年前开始出现腰部及双下肢酸痛不适 ,伴尿频等症 ,经 X光摄片 ,诊断为 :1.双胫骨纤维性囊性骨病 ;2 .右肾多发性阳性结石 ,遂到我院就诊。门诊医师要求行颈部包块 B超检查 ,采用 SI-2 5 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 3.5 MHz。加水囊探查 ,于甲状腺左叶下方可探及一大小约 3.9cm× 3.0 cm× 3.7cm之异常低回声包块 ,界限尚清晰 ,上部与甲状腺相接 ,内部回声光点均匀细致 (图 1)。诊断为 :左下侧甲状旁腺腺瘤。入院后化验 :血钙…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性 ,6 1岁。 3年前体检、生化检验时发现血清钙增高为 3.0 2 mmol/ L (正常 :2 .10~ 2 .70mmol/ L ) ,血清磷降低为 0 .5 8mmol/ L (正常 :0 .83~ 1.4 8mmol/ L)。两年前外出旅游 ,先后二次跌倒摔伤 ,X线摄片诊断为 :骨质疏松及右前臂尺骨骨折、腰椎 1压缩性骨折。 3年多来 ,每年做血生化检查 2~ 3次 ,每次血钙均高 ,波动在 3.1~ 3.4 7mmol/ L之间 ,血磷波动在 0 .5 8~ 0 .81mmol/ L之间。患者反复多次出现血尿 ,感到腰痛。 B超检查示 :双肾结石、右输尿管结石。在我院。行颈部 B超检查 :采用 SonolineAdara超声诊断仪 ,…  相似文献   

4.
B超诊断甲状旁腺腺瘤伴发肾钙质沉着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3岁,以双肾区反复绞痛3年余就诊,外院诊断为双肾结石。体检:双肾区叩击痛。尿常规正常。血清检查:尿酸602umol/L(正常140~400umol/L);钙3.03mmol/L(正常2.2~2.7mmol/L);磷0.78mmol/L(正常1.0~1.6mmol/L)。腹部平片示:双肾多发结石。B超示:左侧甲状腺下后方包膜外探及一1.6cm×2.5cm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内为低回声,可见少许强回声光点,肿块后方回声稍增强(图1)。双肾轮廓清,大小正常,包膜光滑,于双肾实质内见多个强…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腺瘤的B超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腺瘤是甲状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约占甲状腺肿瘤的 2 /3。其大体形态学特征通常被描述为 :单发结节 ,呈圆形或类圆形 ,有完整包膜 ,与周围甲状腺组织界限分明。然而 ,这些特征并非甲状腺腺瘤所独有。本文收集了 30例B超诊断为甲状腺腺瘤的病例 ,并将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 ,旨在进一步提高甲状腺腺瘤的B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本组 30例 ,男 5例 ,女 2 5例 ,年龄 19~ 68岁 ,平均 43.5岁、均因颈部肿块就诊。发病时间最短 3天 ,最长的 2年采用德国SONOINEPrima超声诊断仪 ,频率为 7.5MHz。患者取仰卧位 ,肩部垫…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腺瘤(下面简称甲旁瘤)可引起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下面简称甲旁亢),致PTH分泌过多而出现全身性钙、磷、骨代谢疾病。本文着重探讨甲旁瘤B超辅助诊断的体会。我院于1992年8月及1993年2月收治二例异位甲旁瘤患者,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B超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价值及提高B超诊断甲状腺腺瘤准确性的方法。方法:通过对高频超声探测并为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6例甲状腺腺瘤的随访分析,比较超声声像图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腺瘤以多发性、单侧叶发病为主,混合性回声多见,病灶声像图改变与病理类型之间有一定的规律,且B超可发现5mm以下临床难以发现的甲状腺腺瘤。结论:高频B超是甲状腺腺瘤的简便、可靠的无创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脏后肾腺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2例肾脏后肾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肾腺瘤均经手术切除并病理检查,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文献.结果 后肾腺瘤影像学表现与肾癌不易区分;镜下该肿瘤由大小不一的细胞排列成密集小管状、腺样结构,细胞无明显异型;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后肾腺瘤预后较好.结论 后肾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了解该肿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与其他易于混淆的肿瘤类型鉴别.  相似文献   

9.
肾脏后肾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肾脏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ofthekidney)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1988年由Mostofi等首次提出[1],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并作文献复习。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8岁,右腰部酸痛半月加重一周入院。无发热、血尿、无尿频尿痛。右肾轻度叩痛。B超提示右肾脏下端有一个10.5cm×9.7cm×9.3cm的低回声区,诊断为右肾癌,行右肾切除术。2病理检查2.1巨检右肾切除标本,切面见肾脏下端、肾包膜下有一类圆形肿瘤,大小10cm×10cm×9.5cm,边界清,与周围肾组织易分离,肿瘤切面淡灰黄色,均质细腻,无坏死,有小区…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31岁。1月前健康查体时发现右肾上极有占位性病变,B超所见:右肾大小112mm×56mm×47mm,形状欠规则,结构尚清,集合系统未见分离,肾上极内后侧实质内可见一个大小约40mm×40mm×30mm的不均质低回声实性肿块,内可见点状强回声,边界清,略外突(见图1)。左肾大小形态正常,结构清晰,集合系统未见分离。B超诊断:右肾上极实性肿块。磁共振提示:右肾上极实性占位,以肾癌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右肾上极内后侧有肿瘤约40mm×40mm×45mm,部分突出于肾实质,质不硬,表面有血管团,与周围粘连明显。病理诊断:肾腺瘤。讨论肾腺瘤报…  相似文献   

11.
12.
B超对甲状旁腺腺瘤的定位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1987年3月~1990年6月间,因疑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作过B超检查的11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经手术和病理所证实,本组假阳性2处,假阴性1处,敏感性90%,特异性94.11%,正确性93.18%,检出的最小腺癌为10×10×8mm,重0.8g。对误诊的原因及B超术前定位诊断的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对CT误诊肾脏腺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74岁。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腹部隐痛,阵发性,逐渐加重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腹泻、黑便等症状。外科查体: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9岁。因右侧腰痛不适就诊。B超示:右肾大小40mm×105mm×42mm,轮廓清晰,右肾盂输尿管移行处见一长约46mm的强回声,后方伴浓密的声影,集合系统分离11mm,超声诊断:右肾巨大结石并轻度肾积水。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患者1,男,61岁,以"体检彩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7d"为主诉于2010年12月3日住院。入院前患者左侧腰部无疼痛,无尿急、尿频、尿痛表现,无肉眼血尿。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7℃,心率86次/min,呼吸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34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查体:双侧脊肋角平坦、双肾区无叩压痛,未触及包块,双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不充盈,未触及包块。B超示右肾下极实质性占位,大小1·7 cm×1·8 cm。CT示右肾下极占位,肾癌可能性大。MRI示右肾下极新生物,错构瘤可能性大。行右肾占位切除手术。病理检查巨检:右肾中、下极外侧肿块,边界清,与周围肾组织易分离,肿块呈椭圆形,直径2 cm,包膜完整,切面呈灰黄色,质地中等、均匀细腻,无坏死,见少量出血。镜检:肿瘤由均匀一致的小细胞构成,瘤细胞大多形成肾小管样结构,偶见乳头内折形成似肾小球样结构(图…  相似文献   

17.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肾实质肿瘤,但近年报道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国外有关的研究文献近年也成倍增加〔1~5〕。由于国内关于本病报道很少,本文通过2例报告并结合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戴晴、姜玉新...  相似文献   

18.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的认识水平,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共17个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①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CT形态表现比较:16例共1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88.2%(15/1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2/1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52.9%(9/17)不均匀强化,11.8%(2/1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30例早期肾细胞癌平扫时76.7%(23/30)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9/30)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86.7%呈不均匀强化(26/30),13.3%(4/30)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例出现轮辐状强化,其中1例可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②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值〈0.05。增强扫描各时相二者CT值无明显差异,但是嗜酸细胞腺瘤的增强峰值出现在皮髓期,而肾细胞癌的增强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诊断很困难,平扫多为等密度、没有包膜、没有钙化、增强扫描的峰值为皮髓期的肿块可提示嗜酸细胞腺瘤,但确诊还需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MA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本组男4例,女4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47岁;左肾3例,右肾5例,均为单发。临床表现为腰痛1例,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其余患者均无明显症状。术前影像(B超、CT)诊断为肾癌。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开放,4例后腹腔镜),2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1例开放,1例后腹腔镜)。结果术后病理报告为MA,1例局部伴有乳头状腺癌成分。术后随访6例,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25.6个月),均无瘤生存,失访2例。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肾癌,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0.
后肾腺瘤1例     
患者女,45岁。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占位一周,病程中无发热、腹痛,无腰痛、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排尿困难,二便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隆起,双侧肋脊角无压痛及叩击痛,卧位及坐位双肾均未触及,双输尿管行程区无压痛,膀胱区无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