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失重或模拟失重时脑循环的改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前对失重条件下脑血流的变化及其时程,研究结果尚不一致,本文综述了失重/模拟失重时脑循环改变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失重/模拟失重对脑循环的可能影响机制及其生理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脑循环改变既是机体自我调节维持脑功能稳定的结果,又是导致脑血管结构重塑、服务态度科导致飞行产位耐力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21d头低位卧床期间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年龄24.8±6.1岁,进行了21dHDT-6°卧床试验。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坐位)、HDT即刻(D0)、第1、3、7、10、21天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测量了双侧大脑前(ACA)、中(MCA)、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右侧MCA的V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对人体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影响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利用Finapres无创血压监测仪采集15名男性青年21天-6°头低位卧床期间及卧床前、后头高位倾斜试验时逐跳动脉血压信号,测量自发性压力反射反应斜率(PRS)的变化。结果卧床期间,15人中有12人的平均PRS值呈减小变化,其中有5人在卧床结束时未能完成20min头高位倾斜试验,其平卧位PRS值114.8±22.2ms/kPa较卧床前对照水平203.9±19.5ms/kPa显著减小(P<0.05),并在头高位倾斜时进一步减小为65.6±5.1ms/kPa。头高位倾斜试验完成者的平均PRS值,在卧床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模拟失重可导致人体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降低,其可能参与了立位耐力不良机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l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 经过15 d头低...  相似文献   

5.
下体负压对抗失重/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降低的研究进展姚永杰吴兴裕在航天或头低位倾斜模拟失重时,如缺乏必要的对抗措施,通常要发生立位耐力不良,表现为:休息时心率较飞行或卧床前增快、体位性低血压、同等负荷下最大和次大氧耗量减少。在立位应激时,航天员可发生心...  相似文献   

6.
失重或模拟失重条件下血管收缩功能的改变是立位耐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血管功能的实现与血管内的压力、血流状态和血管结构有密切关系,由于血管所处部位不同,其结构和特点也不尽一致。失重或模拟失重时流体静压消失和血液的头向分布,使身体各部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了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21d头低位卧床过程中套带对抗心血管脱适应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21 d 头低位卧床的1 ~10 d 使用套带,能明显阻止立位耐力下降,在后续卧床中观察套带组不使用套带时的心血管脱适应变化,以进一步验证套带的防护效果。方法 套带组继卧床第1 ~10 天使用套带后、卧床第11 ~17 天不使用套带,最后4 d 再使用套带。在卧床第17 、21 天时进行正立位75°耐力检查。结果套带组5 人( 卧床第10 天时都通过20 min 立位) 停用套带1 wk ,5 人中有2 人未通过20 min 立位,一名17 min 出现晕厥前症状,另一名4 min 出现晕厥。再用套带4d ,套带组5 人又全部通过20 min 立位。结论(1) 停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引起了心血管脱适应,(2)卧床后期四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4 d 能有效阻止立位耐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9.
21天头低位卧床期间脑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建立3周头低位倾斜(HDT)-6°人体实验模型,观察卧床模拟失重期间脑血流变化及其与立位耐力的关系。方法6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了21天HDT-6°卧床试验。受试者年龄23.8±6.1岁。HDT前、HDT第10天及卧床结束时进行了3次立位耐力检查。HDT前、HDT第3天、第10天、第21天用KYENG-Ⅰ导纳式双侧脑血流自动检测仪测量脑血流量。结果卧床第10天和卧床结束时,受试者立位耐力平均立位时间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卧床期间,左右侧大脑血流主峰高度和Ⅰ相面积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第3天和第21天的左侧大脑阻力指数较卧床前显著增高(P<0.05),卧床第10天、第21天的左侧大脑血液流入时间较卧床前显著延长(P<0.05),卧床期间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比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卧床期间受试者左侧大脑Ⅰ相面积、左侧主峰高度、左侧大脑血液流入速度均和立位耐力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21天头低位卧床使立位耐力显著降低;HDT卧床期间,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可能是导致立位耐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心阻抗血流图的操作是将电极围绕颈部与胸部(全胸法)。由于胸部电极可妨碍手术,不能用于术中监测。为此我们将胸部环状电极改为背部半胸电极(半胸法)。并对健康男、女各40名(观察组)及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前后22例(麻醉组)作了两种方法对比,观察到两者图形基本一致。观察组SV、dz/dt max、Zo的相关系数男性分别为0.85、0.95、0.95,女性为0.74、0.94、0.84。麻醉组上述指标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STI中指标未见有何差异。因此认为半胸电极是切实可行的。同时提出半胸电极带一定要与皮肤紧贴。  相似文献   

11.
卧床对人体钙、磷、氮代谢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的目的是收集16天卧床对中国受试者钙、磷、氮影响的数据。受试者是5名健康成年男子。实验中观察到,卧床期钙、磷、氮平衡都是负的,平均总净丧失量分别为每人1.73、3.23、40.74g,平均每月钙丧失量约占总体钙的0.3%。同时还观察到,卧床期尿钙和尿羟脯氨酸排出量较对照值显著增加。在卧床期末,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值显著减低而血尿素氮浓度较对照值显著增加。实验证明,16天卧床导致骨质和肌肉丧失。  相似文献   

12.
加压套带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生理影响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研究四肢加压套带在对抗失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中的作用,12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套带组,进行了10d头低位卧床实验。卧床中套带组四肢使用持续加压套带12h/d,对照组涂任何对措施,卧床前后检测立位耐力。结果显示:卧床前1人全部通过立位耐力试验;卧床后,套带组6人中通过5人,对照组6人仅通过1人;提示:套带加压能有效阻止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产生的立位耐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和卧床后立位耐力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研究低氧、气功对抗卧床模拟失重的效果,15名19-22岁的健康男性青年。分为三组:对照组,低氧组,气功组。结果表明:卧床期间,被试乾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气功组的小腿周径的减小,体重、脉压、日均心输出量和基础每搏量的降低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低氧组的小腿周径和基础每搏量的降低经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体重、脉压和日均心输出量的降低均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头低位模拟失重对听觉ERPs早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头低位模拟失重对听觉事件关联电位 (ERPs)早成分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模拟失重条件下脑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被试者为 1 4名右利手正常在校大学生 (2 0~ 2 3岁 )。以头低位倾斜 (- 1 0°,HDT)模拟失重 ,头高位倾斜 (+1 0°,HUT)为对照。要求被试者对 4个方位的声音信号进行音调选择方位区分反应 (SR)。在不同体位记录 4套SR作业的ERPs。对 -t和方差分析统计听觉ERPs早成分。结果与HUT相比 ,HDT条件下靶信号 (T)ERPs和非靶信号 (NT)ERPs早成分的平均幅值在第 4套作业时均显著降低 ,且以F5区受影响最大 ,并表现出一定的方位特征。结论HDT对听觉ERPs早成分有一定的抑制性影响 ,提示HDT下脑的警觉激活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人在头低位卧床 (- 6°)模拟失重状态下 ,口服扑热息痛后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以指导载人航天中的合理用药。方法 用人在头低位卧床 (- 6°)模拟航天中的失重状态 ,口服扑热息痛后测定唾液中的药物浓度 ,从而推算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根据血药浓度来计算Cmax、Tmax、AUC(0~ 12h) 。结果 人在头低位卧床 (- 6°)模拟失重状态下 ,Tmax显著延长 ,而Cmax和AUC(0 -12h) 变化不明显 ,直到第 19d才显著降低。结论 头低位卧床 (- 6°)模拟失重状态对口服扑热息痛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特性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血流变及循环系统的调节作用,为防护失重对心血管功能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方法用兔头低位(-20°)倾斜9d模拟失重,观察中药复方对兔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及立位耐力的影响。结果兔模拟失重后红细胞压积减少,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增加趋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增加,甘油三脂有轻度增高趋势。中药复方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不明显,但有降低甘油三脂的趋势,对胆固醇的增加也有抑制的趋势。在负压-立位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兔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受时间减少,中止实验前出现了ST段下移、T波倒置及心律紊乱等明显的心肌缺血性改变;而中药组兔心率平稳,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不明显,立位耐受时间增加。结论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兔的立位耐力降低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同时还能改善血脂代谢,从整体上对机体各系统进行调节,提高了机体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抵御不良刺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明确大小循环动脉对模拟微重力(simulated microgravity,SM)适应机理,阐明SM后立位耐力降低机理,为SM后立位耐力降低寻找新的对抗措施。方法一30。尾部悬吊(TS)大鼠模拟微重力的生理效应。尾部悬吊7d(TS7d)和14d(TSl4d)后的肺动脉(PA)和胸主动脉(TA)环对68mmol/LKCl、累加浓度的苯肾上腺素(PE)和乙酰胆碱(ACh)的反应性作了观察。加入10^-5mol/L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N-nitro-L-arginine methylester,L-NAME)孵育20min后重复检测对PE的收缩反应和ACh的舒张反应。结果TS7d、TSl4d大鼠PA和TA对KCl及PE的收缩反应非常显著降低;TS7d大鼠PA和TA对ACh的舒张反应显著或非常显著增强,TS14d大鼠PA无变化,TS14dTA仅有增强趋势。加入10^-5mol/L L-NAME后TS7d、TS14d大鼠PA对PE的收缩反应3组无差异,TS7d、TS14d大鼠TA对PE的收缩反应仍有降低;TS7dPA对ACh的舒张反应显著或非常显著降低,其余无变化。结论TS大鼠PA和TA收缩反应的降低可能归因于内皮舒张功能的增强。10^-5mol/LL-NAME可逆转TS后大鼠PA和部分逆转TA的收缩反应降低的实事表明其对内皮细胞的舒张功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抑制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18.
航天后立位耐力降低普遍存在,其机理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血容量减少是航天后立位耐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对抗航天后一耐力降低的措施均与血容量有关。微重力(μG)和模拟μG时研究表明:μG与现有模拟μG模型时人体生理学变化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低压区循环和体液、电解质代谢。细胞外体液主要受心肺反射和适当的模拟μG模型研究低压区循环、心肺反射变化的时间过程,对认为立位耐力降低机理和制定更有效的对抗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