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UTI)对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本院首次行肾移植的受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二组各16例。实验组于血管开放前、血管开放后给予UT120万U,术后一周每日给予UT120万u;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给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肾移植术后60d两组受者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急性排斥反应(AR)、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发生情况。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所有受者口服环孢素A(CsA)后12h的血药谷值浓度。【结果】对照组受者发生ATN4例,实验组为0例(P〈0.05);对照组受者的AR发生3例,实验组为0例(P〈0.05),二组受者的骨髓抑制各发生1例;对照组受者的肝功能异常发生2例,实验组为3例(P=0.638)。【结论】肾移植血管开放前、开放后及术后一周给予UTI可以显著降低DGF发生率,且不会加重UTI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的肥胖青年男性过氧化氢(H2 O2)、总体抗氧化能力(T-Aoc)、25羟基维生素D3[25(O H )D3]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86名20~45岁糖耐量正常的青年男性为研究对象,其中体质量指数(BM I)≥25 kg/m2为肥胖组(44名),BM I<25 kg/m2(42名)为对照组,分别测定H2O2、T-Aoc、25(OH)D3等指标水平。以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因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结果】肥胖组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糖负荷后2 h胰岛素(2hINS)、H2O2、Homa-IR高于对照组( P <0.05),HDL、T-Aoc、25(OH)D3低于对照组( P <0.05)。 T-AOC与BMI( r =-0.321)、DBP( r =-0.330)、Homa-IR( r =-0.342)呈负相关( P <0.05),与 HDL( r=0.484)、25(OH)D3( r =0.312)呈正相关( P<0.05)。H2 O2与BMI( r =0.302)、Homa-IR( r=0.381)呈正相关( 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3、T-Aoc与 Homa-IR相关性最强。【结论】糖耐量正常的肥胖青年男性已发生血脂、血压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维生素D水平下降及氧化应激增强,且氧化应激及维生素D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接受父母供肾的移植受者存活3年以上移植肾功能状况。方法对已接受父母供肾3年以上的移植受者,观测肾功能最重要的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和尿蛋白水平。同时设子女供肾为对照组,观察年龄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父母作为移植供者的肾移植受者74例,肾功能正常患者33例,占44.59%;肾功能异常患者41例,占55.41%。在肾功能正常患者组中19例父母为供者的年龄低于55岁;14例父母为供者的年龄高于55岁。在肾功能异常患者组中19例父母供肾的年龄低于55岁,22例父母供者的年龄高于55岁。父母供肾的供者年龄对移植肾功能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O.25)。子女作为移植供者的肾移植受者22例,肾功能正常患者20例,肾功能异常患者2例。父母供肾与子女供肾对移植肾功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0,P〈O.01)。父母供。肾移植受者肾功能正常患者与肾功能异常患者尿蛋白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P〈O.05)。急性排斥(AR)与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对移植肾功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P〈0.05)。父母供肾移植受者与子女供肾移植受者尿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5,P〈0.05)。结论亲属肾移植中父母给子女供肾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功能,应谨慎对待高龄父母供肾用于肾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 SD大鼠脓毒症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诱导形成脓毒症大鼠肝损伤模型,黄芪甲苷分别于大鼠 CLP术前1 h灌胃给药。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假手术组、CLP模型组、CLP+黄芪甲苷(50 mg/kg)治疗组。记录一般情况并检测CLP术后24 h各组大鼠的存活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及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NF‐α、IL‐6水平及其 HE染色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均无死亡。术后12 h ,模型组、黄芪甲苷组大鼠存活率分别为80%和100%,术后24 h ,模型组大鼠无存活,而黄芪甲苷组大鼠存活率为40%,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4,P<0.05),显示黄芪甲苷能提高实验性脓毒症大鼠的存活率;术后24 h ,大鼠血清AST、ALT值脓毒症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 <0.05),黄芪甲苷治疗组则明显改善( P <0.05);脓毒症模型组较假手术组肝组织 TNF‐α、IL‐6值显著升高( P <0.05),黄芪甲苷治疗组则明显改善( P<0.05);病理切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肝脏结构轻微改变,脓毒症模型组肝组织点灶状坏死、混合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脂肪变性,黄芪甲苷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黄芪甲苷对CLP诱导的SD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青  陆强  刘晓丽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32-2134
[目的]探讨肥胖中青年男性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 T )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1例20~50岁男性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 I)分为肥胖组28例(BM I >28 kg/m2)、超重组25例(BM I=25~28 kg/m2)和对照组28例( BM I<25 kg/m2)三组。检测三组的血糖、血脂、尿酸(U A )、睾酮(T )、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人体基本参数。[结果]中青年男性肥胖组BMI、收缩压(SBP)、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超重组及对照组( P <0.05),与CIMT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低于超重组及对照组( P <0.05),与IMT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BMI、TG是颈动脉内中膜异常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组中青年男性存在CIMT增厚。BMI及TG是CIMT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受者3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1例和对照组1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mL/次,2次/d,静脉滴注,连续7d。比较2组术后第1~7天24h尿量、血肌酐水平,术后第5、10天移植肾段动脉、叶间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及肾功能延迟恢复与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5.63%)低于对照组(11.26%)(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49%)与对照组(8.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6天24h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第1~5天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第5、10天移植肾段动脉、叶间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红花黄色素可降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免疫损伤是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发病机制,与多种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尤其是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更显重要。目前关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研究结果各异。 目的:分析供、受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设计:前瞻性病例分析。 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泌尿外科,全军器官移植中心。 对象:选择2000-06/2001-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首次施行尸肾移植的受者144例和其中114例的供者65例(另30例缺乏供者血液标本)。手术方案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 方法: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在肾移植前对肾移植受者(n=144)和其中114例的供者(n=65)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型检测。术后对受者进行5年随访,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供者基因型及供、受者基因型组合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转化生长因子β1不同基因型的肾移植供、受者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②肾移植供、受者转化生长因子β1不同基因型组合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①高分泌基因型组受者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中低分泌基因型组(x^2=10.091,P〈0.01);两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2,P〉0.05)。②供、受者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组合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所有其他基因型组合者(x^2=4.352,P〈0.05);供、受者均为中低分泌基因型的受者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所有其他基因型组合者(x^2=4.134,P〈0.05)。 结论:肾移植术前同时检测移植供、受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和评价移植后远期效果,指导术前做出合理的供、受者匹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中形态正常但发育滞后的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方法】收集冻融胚胎移植(FET )的755周期,根据授精后d3或d4卵裂球分裂速度分为正常组和滞后组,比较两组的复苏率、移植胚胎数、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及流产率。【结果】滞后组胚胎复苏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多胎率及流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平均移植胚胎数低于发育正常组(P <0.05),周期取消率高于正常组( P <0.05)。【结论】d3或d4形态正常但发育速度滞后的胚胎仍具有冷冻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进行移植免疫机理的研究。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肾脏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Wistar大鼠作为供受者建立同系基因对照组(sTX组);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建立同种异体基因移植组(aTX组);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术后给予环孢素A(CsA)免疫抑制建立同种异体基因移植免疫抑制组(aTX+CsA组)。术后第3、5、7天分别切取移植。肾,进行HE、Masson、PAS、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97诊断标准,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较,术后第3、5、7天aTX组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sTX组AR半定量评分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TX+CsA组AR半定量评分也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5、7天aTX组与sTX组相比较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aTX+CsA组相比较AR半定量评分明显升高(P〈0.01)。aTX组中两两比较,第5、7天AR半定量评分与第3天相比较明显升高(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TX组和aTX+CsA组中术后第3、5,7天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Wistar-Wistar大鼠肾移植后,AR出现晚,排斥程度轻微,可以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对照组;SD—Wistar大鼠肾移植后可出现明显的AR,因此,SD-Wistar大鼠移植模型可以作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模型;CsA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或抑制大鼠肾移植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及内源性一氧化氮(NO)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60例(A组)、单纯老年OS‐AHS患者60例(B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60例(C组),采用ELISA法测定ET‐1,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多导睡眠仪监测睡眠呼吸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MAI)、平均动脉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呼吸障碍最长时间,分析ET‐1、NO与睡眠呼吸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与B组ET‐1、ET/NO均显著高于C组( P<0.05),NO均低于C组;A组ET‐1、ET/NO显著高于B组( P <0.05), NO低于B组( P<0.05);A组AHI、MAI、呼吸障碍最长时间均显著高于 B组( P<0.05),LSaO2、MSaO2指标均低于B组( P<0.05)。在A组中,血浆ET‐1水平与AHI呈正相关( r=0.526,P<0.05),与LSaO2、MSaO2呈负相关( r=-0.275,r =-0.192,P <0.05);血浆NO水平与AHI、MSaO2呈负相关( r =-0.484,r =-0.536,P<0.05),与LSaO2呈正相关( r=0.589,P<0.05)。【结论】老年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ET‐1及NO水平异常,内皮功能损伤可能参与了老年 OSAHS合并高血压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的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gG抗体水平及其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莱姆德抗原板和混合抗原板通过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85例患者的抗HLA特异性IgG 抗体。结果:685例肾移植受者中HLA-IgG抗体阳性者占12%,致敏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0%,明显高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而移植物存活率则显著低于HLA-IgG抗体阴性受者(P<0.01),移植后HLA-IgG抗体水平升高组,其排斥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分别为82%和77%,均显著高于HLA-IgG抗体无变化组(P<0.01),而排斥逆转率则显著低于后者(P<0.01)。结论:HLA-IgG抗体是预测受者HLA免疫致敏的一个敏感指标;动态监测HLA-IgG抗体水平的变化对临床筛选合适供者,减少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踝臂指数(ABI)对冠状动脉钙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于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心内科门诊及病房接受冠状动脉 CT 检查冠状动脉钙化25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为高血压将其分成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其中高血压组1182例,对照组1318例,分析PP 、ABI 与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S)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 ABI 、PP/ABI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5,P =0.01;t =4.22,P =0.01)。高血压组平均 PP 水平、CACS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ABI <1.0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 ABI ≥1.0患者,两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 =0.01<0.05);对照组 ABI <1.0所占比例显著高于 ABI ≥1.0者,两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 =0.01<0.05)。两组内亚组间 CACS 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1.92,P =0.03<0.05)。经 Pearson 相关分析,高血压组 ABI 与 CACS 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r =-4.25,P =0.01<0.05),对照组 ABI与 CACS 无显著相关性( r =1.63,P =0.12>0.05)。【结论】 PP 与 ABI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有预测价值,且与 CACS 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用山羊建立肾移植模型,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2)急性肾小管坏死组(ATN);(3)急性排异组(AR),每组6只。前两组采用自体肾移植,AR组采用同种异体肾移植。结果表明;①肾移植术后,正常对照组、AR组、ATN组移植肾长度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8.4%、28%、12.5%,以AR纷增大明显(P<0.05),AR组的厚径、体积、皮质厚径也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5);②AR组和ATN级皮质部R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TN组RI峰值时间早于AR组;③AR组排异早期,肾皮质动脉峰值流速增快;④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评价肾皮质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肾肿瘤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的肾肿瘤患者,根据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将全部患者分为 A 组和 B 组,其中 A 组35例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3 d 以内),B 组45例为延迟下床活动(术后3 d 以上)。统计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引流量,以分析两组间术后出血风险的不同,并考察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 t =4.48,P >0.05)、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 =4.85,P >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出院,在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总住院天数、疼痛评分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肾肿瘤患者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相对安全的,对于预防由于长期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下肾移植手术受体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肾移植术患者,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腰硬联合麻醉后10 min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舒张压(DBP)明显下降( P <0.05),阻断髂静脉20 min后SBP、MAP、DBP逐渐恢复到麻醉前水平,移植肾血流开放后SBP、DBP、MAP明显下降。【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手术效果理想、确切;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在不同手术阶段有不同的变化,控制平稳的关键在于各阶段的麻醉处理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7.
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移植肾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形态,体积及血管血流参数在急性排异(AR),急性肾小管坯(ATN)的变化,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方法:以超声及CDFI,能量多普勒(PDS),对108例肾移植患进行检查,所用指标为肾皮质厚,肾体积(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AR组较正常组皮质增厚,体积明显增大(P<0.05),ATN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显性差异,以RI>0.81诊断AR的特异性为78.9%,敏感性为83.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移植肾术后并发症较实用的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欣  肖露露  易燕  张伟东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527-1531
【目的】为了提高识别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的IgG类HLA的抗体的准确性,建立流式细胞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Flow-CDC)实验方法。【方法】对致敏和非致敏的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进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及Flow-CDC实验,并比较方法学差异;还观察了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受者的NIH-CDC、Flow-CDC及临床肾移植效果。【结果】PRA阴性组的NIH-CDC与Flow-CDC结果均为阴性;PRA阳性组中,两种CDC方法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X^2=5.14,P=0.016)。4例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的供肾的PRA阳性受者,移植后未发生排斥,近期效果良好;另1例PRA阳性患者接受了NIH-CEK;阴性而Flow-CDC阳性的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排斥反应而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能够特异性识别针对供者HLA基因的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IgG类型抗体。Flow-CDC具有电子化、程序化、标准化、可对原始结果进行全程质控等优点,是一种将替代NIH-CDC成为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标准技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CF7L2基因rs7903146的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 )肥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 患者216例(DM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又分为肥胖T2DM组(BMI>25 kg/m2)和正常T2DM组(BMI≤25 kg/m2),另外收集健康体检者194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又分为肥胖对照组(BMI>25 kg/m2)和正常对照组(BMI≤25 kg/m2),采用 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 TCF7L2基因 rs7903146多态性并比较。【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肥胖DM组与正常DM组、肥胖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 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肥胖DM 组与肥胖对照组、正常DM 组与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TCF7L2基因rs7903146位点变异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可能是引起肥胖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