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昼夜血压节律由于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影响节律变化的因素尚不明确。已有资料表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及左心室肥厚(LVH)影响临床血压水平。本研究观察一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了解血压节律变化、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左心室肥厚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l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本科住院和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共56例,男性4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刀.34【7.94岁(60岁一82岁)。每位患者均行详细病史询问、体检。血生化、X线胸…  相似文献   

2.
黄峰  朱鹏立  杨津  陈秋玉 《现代康复》1998,2(2):126-127
近年来,随着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昼夜血压节律由于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影响节律变化的因素尚不明确。已有资料表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及左心室肥厚(LVH)影响临床血压水平。本研究观察一组老年高血压病患.以了解血压节律变化、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左心室肥厚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血压昼夜模式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已多见报道。本文通过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比较了勺型与非勺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程度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未经治疗或已停用降压药物3~7天的高...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264例为观察对象,对264例研究对象进行动态血压检查,根据24h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将昼夜节律正常的9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昼夜节律异常的16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分别测量踝臂指数并做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平均ABI为(1.05±0.24),高于观察组的(0.94±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BI指数可有效反映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情况,对高血压病的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大庆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II期患者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动态血压分析系统自动测压,白昼间隔每15分1次,夜间每30分1次。24h测压78次。统计分析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由计算机处理打印血压明细表,绘制血压曲线图。超声心动图采用美国HP5500型,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以左室质量男≥125g/m2,女≥120g/m2诊断为左室肥厚。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结果:9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昼夜血压呈杓型改变41例,男25例,女16例;非杓型改变52例,男33例,女19例。②杓型与非杓型组相比,偶测血压和白昼平均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女性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比杓型组明显升高犤(154.13±15.23),(135.21±9.71)mmHg,t=2.541,P<0.05犦;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犤(147.36±18.65),(124.49±8.89)mmHg,t=2.812,P<0.05犦;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犤(130.89±18.78),(109.89±11.57)mmHg,t=3.203,P<0.05犦。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组各血压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女性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与杓型组相比明显增厚犤(1.45±0.42),(1.01±0.12)cm,t=2.421,P<0.05犦;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犤(1.26±0.19),(0.96±0.13)cm,t=2.902,P<0.05犦;左室质量明显增大犤(329.32±95.29),(229.32±27.31)g/m2,t=3.104,P<0.05犦。男性患者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非杓型改变较杓形改变者左室肥厚程度显著,而男性患者这种改变不明显,监测昼夜血压非杓型与杓型变化规律,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昼夜血压变化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与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1/2004—06大庆市第四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患者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动态血压分析系统自动测压,白昼间隔每15分1次,夜间每30分1次。24h测压78次。统计分析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由计算机处理打印血压明细表,绘制血压曲线图。超声心动图采用美国HP5500型,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室质量。以左室质量男≥125g/m^2,女≥120g/m^2诊断为左室肥厚。血压昼夜节律判定采用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研究所规定的标准,既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问下降10%以上称之为杓型改变,夜间血压平均值比日间下降&;lt;10%称之为非杓型改变。结果:9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昼夜血压呈杓型改变41例,男25例,女16例;非杓型改变52例,男33例,女19例。②杓型与非杓型组相比,偶测血压和白昼平均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gt;0.05)。女性非杓型组24h平均收缩压比杓型组明显升高【(154.13&;#177;15.23),(135.21&;#177;9.71)mmHg.t=2.541,P&;lt;0.05】;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47.36&;#177;18.65).(124.49&;#177;8.89)mmHg,t=2.812,P&;lt;0.05】;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130.89&;#177;18.78)。(109.89&;#177;11.57)mmHg.t=3.203.P&;lt;0.05]。而男性高血压患者杓型与非杓型组各血压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gt;0.05)。③女性非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与杓型组相比明显增厚[(1.45&;#177;0.42),(1.0l&;#177;0.12)cm,t=2.421,P&;lt;0.05];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厚【(1.26&;#177;0.19),(0.96&;#177;0.13)cm,t=2.902,P&;lt;0.05】;左室质量明显增大【(329.32&;#177;95.29),(229.32&;#177;27.31)g/m^2.t=3.104,P&;lt;0.05】。男性患者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gt;0.05)。结论:女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非杓型改变较杓形改变者左室肥厚程度显著,而男性患者这种改变不明显,监测昼夜血压非杓型与杓型变化规律,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评估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将6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患者颈动脉血流受阻情况。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厚度明显增加及颈动脉弹性功能显著下降。结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更高,颈动脉弹性功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无LVH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均值和血压变异性。【结果】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及白昼收缩压(dSBP)与夜间收缩压(nSBP)、白昼舒张压(dDBP)均显著高于无LVH组,且差异显著( P <0.05);LVH组血压变异性各指标除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外,均比无LVH组增大,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和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血压变异性增高对左心室肥厚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翠英  李敏  李虹伟 《临床荟萃》2011,26(6):469-472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明确血压的晨峰现象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仪分析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组(MBPS)48例,非晨峰组(NMBPS)72例,计算患者的高血压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常规检查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通过心电图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BMI、TC、TG、HDL-C、LDL-C、Cr和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BPS组的高血压病程为(24.1±6.2)年,NMBPS组为(16.2±3.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S组的LVMI为(169.3±15.9)g/m2,NMBPS组为(138.2±10.8)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的QT、QTc、QTd、QTcd分别为(368.3±22.8)ms、(408.7±25.1)ms、(34.6±9.2)ms(、39.1±10.7)ms,NMBPS组的QT、QTc、QTd、QTcd分别为(321.4±14.9)ms、(381.4±18.2)ms、(29.8±8.6)ms、(36.1±9.7)ms,MBPS组的这些指标显著高于NMBPS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晨峰现象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负荷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本科 1998年 9月至 1998年 12月住院患者选取原发性高血压 2 3例 ,均符合 1978年 WHO原发性高血压 期、 期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16例 ,年龄 47~ 82岁 ,平均 6 1.4岁 ;女 7例 ,年龄 45~ 80岁 ,平均 43.1岁。按并发左室肥厚情况分组 ,A组无左室肥厚 14例 ,B组并左室肥厚 9例。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和无创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美国 UL TRAMARK9型心脏超声 ,探头频率2 .2 5 MHZ,测室间隔或左心室后壁厚度 >13mm者为左室肥厚 ;采用 Mobil- O- Graph无创性袖套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  相似文献   

12.
1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  杨平  曾立中 《临床医学》2008,28(12):24-2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两种不同血压昼夜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187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两组,并将他们同期所做的动态心电图HRV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获取两组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反应的实验数据。结果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组(杓型组)相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杓型组)三个时段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两种不同血压昼夜模式对HRV指标的影响有明显差别,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加严重,可能更易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压水平在昼夜节律的基础上受各种生理、精神因素影响产生明显波动,即产生血压变异。在24h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在清晨,即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时,血压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较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一天内最高的水平,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现象称为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15.
王中  杨修义  余景丽 《现代康复》1999,3(9):1084-108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血压波动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的方法研究150例高血压病患和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24 hABPa)和24h动态血压波动性(A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VMI显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高血压组LVMI与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 ABPs)显相关(r=0.612 P<0.001),与24 h小时舒张压平均值(24 hABPd)显相关(r=0.232 P<0.005),而与ABPV未显示相关性(P>0.5和P>0.2)。结论:高血压病组存在有明显的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左室肥厚与24 h血压平均值呈显正相关,与血压波动性无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非LVH组和20例LVH组的参数。结果高血压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或无LVH组24 h各时段血压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LV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压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的方法研究15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h动态血压平均值(24hABPa)和24h动态血压波动性(A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VMI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高血压组LVMI与24h收缩压平均值(24hABPs)显著相关(γ=0.612P<0.001),与24h小时舒张压平均值(24hABPd)显著相关(γ=0.232P<0.005),而与ABPV未显示相关性(P>0.5和P>0.2).结论:高血压病组存在有明显的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左室肥厚与24h血压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血压波动性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潘慧  陈磊 《临床荟萃》2011,26(20):1788-1790
高血压病(high blood pressure or hypertension)是指患者在平稳呼吸状态下的动脉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有显著增高(通常是指大于140/90mmHg,1mmHg=0.133kPa)。高血压作为临床一种常见多发病,特别是老年人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压变异和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9月高血压科患者581例,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肥厚组(n=161)和非肥厚组(n=4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动态血压,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VH的危险因素。结果女性LVH发生率高于男性(χ~2=4.836,P=0.03),肥厚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11.540,P0.001)。肥厚组诊室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肥厚组(t=-3.805,P0.001),两组间24 h收缩压血压负荷、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平均收缩压有显著性差异(t2.7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674,P=0.044)、24 h收缩压负荷(OR=1.021,P=0.003)与LVH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的发生与24 h收缩压负荷密切相关,并且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年龄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3 3 7例初诊的轻 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对所有入选病例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①根据动态脉压水平分为 4组 ,即A组 :2 4hPP <40mmHg ;B组 :40mmHg≤ 2 4hPP <5 0mmHg ;C组 :5 0mmHg≤ 2 4hPP <60mmHg ;D组 :2 4hPP≥ 60mmHg。②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③根据年龄分 3组 ,Ⅰ组 :40≤年龄 <5 0岁 ;Ⅱ组 :5 0≤年龄 <60岁 ;Ⅲ组 :年龄≥ 60岁。结果 动态脉压与年龄 (r =0 .42 3 ,P <0 .0 1)、动脉僵硬度指数 (r =0 .670 ,P <0 .0 1)、左室重量指数 (r=0 .2 77,P <0 .0 1)和 2 4h平均心率 (r =-0 .168,P <0 .0 1)均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脉压呈早期轻度升高 ,60岁以后加速上升趋势。动态脉压和 2 4hSBP在左室肥厚组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 (4 9.0±10 .2mmHgvs 44 .7± 8.9mmHg ,P <0 .0 0 1和 13 2 .1± 13 .1mmHgvs 12 6.5± 12 .7mmHg ,P <0 .0 0 1)。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 60岁以后 ,脉压呈加速升高趋势 ,大动脉僵硬度的进展是导致脉压升高的主要原因 ;脉压升高是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