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红娟  贾晓颖 《天津护理》2020,28(6):688-689
目的: 探讨腹内压监测在指导ICU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N)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1至12月236例入住ICU并实施EN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ICU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制一次性膀胱内压测量器监测腹内压,并根据腹内压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并发症的发生率和7 d喂养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泻、胃残余量增加、呕吐/返流、便秘等喂养不耐受并发症低于对照组,7 d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肠鸣音减弱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自制一次性膀胱内压测量器监测腹内压能减少ICU危重患者早期EN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空肠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72例入住ICU并开展空肠营养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6例,实验组实施腹内压监测,并根据测量的腹内压调节肠内营养;对照组按照常规临床观察指导空肠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出现空肠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腹胀、腹泻时患者腹内压前后差值及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空肠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内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空肠营养并发症的观察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腹内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最终导致如心、肺、肾、肝等脏器功能损害甚至衰竭 ,产生 ACS。动物实验研究显示 ,IAP>2 0 m m Hg(1m m Hg=0 .133k Pa)时将导致 ACS〔9〕。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危重症也可因循环血量分布异常 ,器官缺血、缺氧等而致 MODS。肠道是最易发生缺血、缺氧的器官之一 ,一旦受累 ,往往导致 MODS迅速发生或恶化。胃肠道缺血、缺氧引起胃肠蠕动减弱 ,胃肠道胀气扩张 ;同时由于大量液体复苏、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症介质释放等原因 ,往往导致组织脏器水肿、腹水 ,均可致 IAP升高 ,成为急性胃肠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现之一。因此 IAP升高既是 A…  相似文献   

4.
腹内压监测对危重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实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内压升高对危重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实施的影响.方法 对59例危重患者入ICU后,在开始实施空肠营养之前,给予测量腹内压,每4 h测1次,连测6次,取平均值,将腹内压<0.665 kPa的患者分为腹内压正常组(A组),0.665 kPa<腹内压<1.995 kPa的患者分为腹内压升高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实施空肠营养后发生腹胀、腹泻情况和暂停空肠营养的机率.结果 B组患者腹胀、腹泻发生率与暂停空肠营养机牢明显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腹内压越高,出现腹胀、腹泻并发症越多,暂停空肠营养机率也越高,所以危重患者早期空肠营养应密切监测腹内压变化,通过反复尝试,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逐步达到早期空肠营养的目的 .  相似文献   

5.
腹内压的监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朝丽 《当代护士》2008,(12):70-71
总结237例采用膀胱内压间接测定腹内压患者监测中的护理,主要包括动态观察腹内压的变化、配合医生对腹内高压病人及早诊断、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认为腹内压监测为危重病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护士准确测量腹内压对临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并总结重症患者经膀胱腹内压监测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提出循证问题,并系统检索BMJ循证医学库、UpToDate、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美国国立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医脉通、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PubMe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世界腹腔间隙综合征协会与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网站等关于经膀胱腹内压监测管理方面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证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1篇推荐实践,从体位、零点位置、生理盐水灌注量、监测时机及频率、镇静镇痛方案的使用5个方面汇总11条最佳证据。结论 该研究规范了经膀胱腹内压监测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为重症患者经膀胱腹内压监测提供参考。医护人员需结合临床情境,考虑患者意愿,审慎地选用证据,从而提高经膀胱腹内压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王冉  刘芳  杨倩倩 《上海护理》2014,14(5):72-74
<正>早期肠内营养不仅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更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危重症患者只要胃肠道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就要积极采用肠内营养[1]。肠道是对腹内压升高反应最敏感、受影响最早的器官[2]。正常状态下腹腔内压力(IAP)与大气压相近,平均压力都小于10 cmH2O,各种因素引起腹内压持续升高,导致腹腔高压症(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继而进展为腹腔室间隔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73-4874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危重症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与对照组。采用腹腔内压间接测量法,对两组患者的腹内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APACHEⅡ)进行评价,得出结果,根据该结果统计出死亡率。经数据对比分析,对照组的腹内压值和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以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评分结果均低于重症组,两组数据对比,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腹内压监测能够及时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和预后,从而抑制病情发展,有效的保证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灌注压(APP)监测在ICU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经膀胱测压法测腹内压(IAP),以平均动脉压(MAP)-IAP计算APP,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APP的差异及APP与IAP、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APACH Ⅱ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APP(67.2±18.4)mm Hg(1 mm Hg=0.133 kPa),存活组(88.5±17.1)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P与APP之间无相关性,APP与MODS、APACHⅡ显著负相关.结论:APP对于预测腹腔间隙综合征较腹内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APP降低,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1.
姚红林 《南京护理》2021,10(1):9-13
目的:分析腹腔压力分级管理在慢重症患者肠内营养(EN)实施中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7ICU的慢重症实施EN患者。 结果:研究共纳入10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慢重症患者,其中50(50%)例在EN期间实施腹腔压力分级管理(腹腔压力导向组/观察组),50(50%)例实施常规EN治疗(标准组/对照组)。腹腔压力导向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24.98 ± 5.24) d vs (27.48 ± 6.18) d,P = 0.031]。观察组患者在EN出现不耐受的总例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14次vs 42次,P < 0.05)。观察组患者的喂养中断情况和中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5)。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在实施腹腔压力分级管理14 d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此外,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目标喂养量更易达标(92.98 ± 9.67 vs 83.06 ± 20.03 ,P < 0.01)。 结论: 慢重症患者EN期间通过腹腔压力分级管理可以改善预后,可用于CCI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急诊潜在危重病患者预后预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急诊2014年2-3月接诊的670例患者进行MEWS评分,追踪所有患者的预后,统计分析MEWS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比较存活、死亡患者的MEWS分值;MEWS分值对患者预后预测分辨度的ROC曲线。结果 :MEWS分值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P0.05。以死亡为预测指标时,MEW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7分,灵敏度94%,特异度94%,阳性预测值58%,阴性预测值99%,ROC曲线下面积Az=0.947(95%CI:0.911,0.983)。结论 :MEWS对急诊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程度预测价值,有一定判断潜在危重病患者的能力。MEWS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廉,可实现对患者病情快速动态评估,适用于急诊患者。  相似文献   

13.
陈芳  沈炯 《护理研究》2005,19(2):105-107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在老年危重病人气管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 6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老年危重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应用PORTEX专用气囊压力监测表注气测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指捏感法注气 ;用呼吸机检查漏气情况 ,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气囊压力为 2 .45 2kPa±0 .490kPa时 ,气囊容积为 10 .0mL± 4.7mL ,呼吸机检查不漏气 ;对照组气囊压力为 3 .92 3kPa± 0 .73 6kPa时 ,气囊容积为 15 .0mL± 5 .1mL ,呼吸机检查不漏气。两组病人气管黏膜损伤、气囊破裂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组病人误吸、食管气管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的老年危重病人气囊压力维持在1.961kPa~ 2 .942kPa ,能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64例危重患者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164例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选择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患者1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短(P<0.01),并发症少(P<0.01)。结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广泛用于需要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5.
21例危重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在危重患者中人工气道建立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方法对本院重症医学科21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病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平均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护理时间等指标。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10-25min,平均为18.6min,手术相关并发症少,且护理方便,易于日常护理管理。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快速、安全、简易的气管切开技术,适合于在ICU中治疗的各种危重患者,且不增加护理难度和时间,在危重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性健康教育对预防脑卒中患者压疮的意义。方法将1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2组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1次/周,随访3个月。比较2组压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施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后,患者家属对于压疮预防知识及技能的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随访3个月,观察组压疮发生率(3.75%)显著低于对照组(21.25%)(P<0.01)。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加强了患者家属预防压疮的意识和技能,使脑卒中患者在院期间得到的预防压疮护理得以延续到家庭,降低了脑卒中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逐渐增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对伴有及不伴有腹腔高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腹腔压力的影响.方法 对18例入住安徽省立医院重症病房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分别在5、10、15、20 cmH2O呼吸末正压水平通过PICCO测定患者胸腔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以及每博变异率(SVV),同时测定腹内压的变化.结果 (1)高腹内压组EVLWI水平基本随PEEP增加而减少,但15 cmH2O与20 cmH2O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3,P=0.572).正常腹内压组患者EVLWI不随PEEP增加而变化.(2)两组患者SVV水平均随PEEP增加而增高,但腹内压正常组SVV在PEEP超过10 cmH2O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EP 5 vs.PEEP 10,t=0.326,P=0.752.PEEP 10 vs.PEEP 15,t=-20.032,P<0.01).(3)两组患者ITBVI在不同呼气末正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PEEP能显著增加两组患者的腹内压,对腹内压已经升高的患者影响程度更加明显.结论 PEEP能显著增加ARDS患者的腹内压,对既往已经存在腹内高压的患者,这种效果更加显著;不同PEEP水平能显著降低腹腔高压患者的EVLWI,但对腹内压正常患者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方法对门急诊2014年2月至3月接诊的670例患者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追踪所有患者的去向。统计分析改良早期预警与患者去向的相关性。比较门诊治疗、入住普通病房、收入ICU患者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患者病情评估分辨度的ROC曲线。结果以患者是否收住ICU为预测指标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4分,灵敏度70.56%,特异度73.36%,阳性预测值52.45%,阴性预测值85.68%,ROC曲线下面积AZ=0.77(95%CI:0.734,0.814)。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用于判断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其是否收住ICU具有中等程度预测价值。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廉,可实现对患者病情快速动态评估,适用于急诊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评判思维在老年患者导尿术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将89例需要导尿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依据护理学第3版的操作方法进行导尿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操作基础上,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运用评判性思维实施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导尿成功率、尿道损伤、疼痛程度、尿路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导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尿道损伤、疼痛程度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评判性思维解决老年患者导尿术中存在的问题,可提高老年患者导尿成功率,减少患者插管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elevate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 have been known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proposed objectives were to measure changes in IAP and analyze increase-related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and whether high IAP and its persistence are related to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in a predominantly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Methods

Over a 1-year period,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which IAP was measured using the bladder method. Hospitalization time, demographic variables, diagnosis on admission, APACHE II score, and clinical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 total of 130 patients were studied. Overall mean IAP was 12.3 mm Hg (standard deviation [SD], 3.7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7-13), and on the first day, 12.68 mm Hg (SD, 5.32; 95% CI, 11.8-13.6); maximum IAP was 16.4 mm Hg (SD, 4.6; 95% CI, 15.6-17.2).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IAP, APAC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and age. Higher IAP values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age, prolonge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need for dialysis, and intolerance to enteral feeding. The value showing the bes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predicting mortality was persistence of IAP 20 mm Hg or greater for 4 days or more.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IAP 20 mm Hg or greater was a factor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death (odds ratio, 2.3). Patients who died showed a tendency to increased IAP.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a threshold IAP of 20 mm Hg and its permanence over time were the best predictive factors of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mong other relationships, we also observed that older patients had higher IAP. High IAP was a cause of intolerance to enteral nutr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