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8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某日我院心理科住院的18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双相谱系障碍诊断率为12.8%,新型抗抑郁药应用比例96.3%,合并苯二氮革类药物比例达95.2%,情感稳定剂使用率<5%。结论:医生对双相障碍识别率不高,对情感稳定剂的认识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3.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弓形虫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弓形虫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报道,精神疾病患者的弓形虫感染率是正常群体的5~10倍.我们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弓形虫感染状况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脑形态结构变化及其与临床相关因素。方法本文对60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和58例神经症患者的脑部CT资料作对照研究,并与临床相关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中脑CT异常者25例,主要表现为脑沟增宽,侧也和侧脑室扩大,双额叶低密度影;对照组中脑CT无一例异常。  相似文献   

5.
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胎次效应作为遗传因素发生作用的一个表现形式与发病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资料 把我院1991~1995年间首次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例,对其中病历资料完整者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Ⅱ-R)进行再诊断,共收集225例,其中男性145例,女性80例;年龄14~70岁,平均(32.7±13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7例,初中101例,高中31例,中专及以上26例;病前性格:强而均衡型81例,强不均衡型87例,弱型57例;病程10天~50年,中位数为487日;起病形式:急…  相似文献   

6.
对275例首次发病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与胎次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的平均胎次为3.01±2.05胎,其1~4胎的分布分别为29.45%、21.82%、15.27%、11.64%,与未受累同胞的胎次分布比较,有显著著差异;Haldane和Smith法分析,C值为5.44。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胎次有明显关系,即较迟出生的孩子比较早出生的孩子患本病的风险大。  相似文献   

7.
对象为1995年4月~1997年6月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按CCMD-2-R)患者204例,其中男117例,女87例;年龄16~69岁,平均38.3±13.8岁;病程1月~46年,平均9.7±9.4年。躁狂症111例,双相60例,抑郁症33例。以碳酸...  相似文献   

8.
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药源性锥体外系症状(EPS)研究较少,EPS与锂盐的关系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对EPS(包括迟发性运动障碍,TD)有较高的易感性[1]。有关锂盐与EPS间的关系,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9.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对出院8年的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6.2%的病例(19例)发生过自杀,其中27%(7例次)的自杀发生在出院后1年内。自杀危险因素有女性、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和自杀未遂史;住院与自杀呈负相关,并分别与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和频繁发作呈负交互作用。结论对于出院早期、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预防,住院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内科住院患者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7  
目的了解综合医疗机构患者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方法对综合医院内科417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结果亚临床抑郁性障碍和焦虑性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3.7%和34.8%,重性抑郁症、心境恶劣、惊恐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6%、2.4%、1.2%和1.0%;内科医师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识别率仅为10.5%。结论在综合医疗机构患者中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较高,应重视对其研究,并提高综合科医师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入院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1抑郁症患者和64例躁狂症患者的入院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的自愿入院率为32.1%,非自愿入院率为53.1%,强迫入院率为14.8%。躁狂症患者分别为10.9%、51.6%和3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的住院次数、自知力、治疗时间及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总分进入了回归方程;躁狂症患者的自知力、Bech 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总分及自我评价项目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人院态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精神病人实施家庭治疗是精神卫生领域和康复精神医学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本旨在研究和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庭治疗的意义、方法和技巧。方法:通过对既往治疗病例的回顾总结并结合所治疗1例具体病例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其治疗形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原则和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结果:家庭治疗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分析性家庭治疗和策略性家庭治疗两类。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1)要找出家庭中的观念行为模式、关系格局,并分析其与所存在问题的关系;(2)要代之以新的、灵活的关系格局;(3)治疗应保持中立和超脱,避免加入到其角色中去;(4)要使家庭成员对生活方式形成正确的认知。结论:家庭治疗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极大的意义,其要点在于忽视过去,注重当前,以系统的眼光理解家庭问题,并策动家庭成员行为的实际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逻辑记忆、视觉再生记忆、连线测验A和B、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字色混淆测验(stroop)对62例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组)和62名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有关言语学习和记忆、非言语学习和记忆、注意以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在即刻逻辑记忆、延迟逻辑记忆、连线测验A和B、WCST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以及Stroop C-W操作分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缺陷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30例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30例住院治疗的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单相患者5例,双相患者25例,其中4例诊断为快速循环型,临床症状与成人基本相似。43.33%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疗效和学业优秀、业余爱好、外向性格及阳性家族史呈正相关,并就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报告22例儿童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发现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年龄为12-14岁,未见有10岁以下发病者,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外向性格发病多。59%的患儿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其临床症状以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典型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表现“三高三低”症状,但躁狂发作时有15.8%具有“分裂性”症状,抑郁发作时有28.6%具有“分裂性”症状,因此不能认为“分裂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专有症状”。  相似文献   

16.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对10例躁狂中层得、10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进行全夜测试,并与16名正常受试者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组相比,抑郁症组睡眠脑电图改变主要有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等;躁狂症组实际睡眠时间秒,睡眠效率下降。两组比较,抑郁症组比躁狂症组REM潜伏期更短。而躁狂症组比抑郁症组实际睡眠时间更少。结论 睡眠脑电图中的REM指标有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7.
对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精神科医生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现状及疗效不佳时的处理。方法:采用医生自填问卷的方法,对140名精神科医生进行调查,内容为针对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问答题。结果:在抑郁发作中选用最多的药物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尤为氟西汀,在重度抑郁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时,首选电休克治疗(ECT),以无抽搐ECT为多,并以市级医院应用显著较多。在躁狂发作中选用最多的药物为碳酸锂,轻中度抑郁不理想时多改用另一种抗抑郁药。重度抑郁多选用ECT治疗。结论:抑郁发作的首选治疗由三环抗抑郁剂转向SSRIs。疗效不佳时治疗选择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旨在了解生活事件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随机调查苏州市区1991年前曾住我院的病人共174例(均符合CCMD—2—R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双相性情感性精神障碍140例,抑郁症34例;男...  相似文献   

19.
情感性精神障碍社会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情感性精神障碍衰退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5 4例病人作随访 ,分析缓解状态与临床特征 ,采用社会功能残疾量表评定衰退。结果  (1)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欠佳的比例为 2 4 %(6 1/ 2 5 4 ) ;(2 )残疾衰退、维持用药时间与住院次数呈负相关 (P <0 0 5 ) ,复发次数与预后呈负相关 (P <0 0 5 ) ,社会支持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部分情感性障碍为慢性衰退表现 ,需要社会支持和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380例首次发病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胎次,发现78.2%患者的胎次为第2胎或以上,采用Haldane和Smith法分析,C值4.61>2,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胎次有明显关系,即胎次高者患病的风险较大,认为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生一胎,是预防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生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