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急诊医务人员心肺复苏(CPR)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ROSC)恢复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1].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出现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i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维持在2%~22%的水平[2-5].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心肺复苏患者在心脏骤停时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进一步测定淋巴细胞亚群也有明显变化,即随着复苏成功有一从抑制到上调的动态演变的过程.对该现象深入研究或许对预测ROSC,MODS的发生,探讨PR·MODS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的意义[6].  相似文献   

2.
钟春  刘大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6):1959-1960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CA)后立即进行CPR 20~30 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CPR)自20世纪60年代在临床应用以来,每年成功救治了数以万计的心搏骤停(CA)患者[1],但总体来说,相对于庞大的CA人群,复苏成功率仍然很低.尽管复苏方法不断改进,有20% ~ 40%的患者可以达到自主循环恢复(ROSC),但住院期间病死率仍高达50%~70%[2-3],而最终生存率仅30%左右[4-6].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人们对标准心肺复苏术(S-CPR)进行了研究和改良,并先后发明了多种CPR新方法和改良方法[7-12],包括复苏期间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控制通气时机的选择[13]等.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术(CPR-BPLE)是根据CPR原理和人体自身解剖特点对S-CPR改良后得到的一种新型复苏技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960年在马里兰医学组织会议上,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被正式推荐[1],这也是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端.经过50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出院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患者的生存出院率却很不理想,完善CPR的任务仍很艰巨[2].《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更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3].心搏骤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继发性心搏骤停仍然强调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及时有效的呼吸支持也是CPR成功的关键所在.呼吸支持的方法很多,本文仅就经腹呼吸支持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50多年的发展,CPR技术水平日臻完善.然而,CPR尤其是脑复苏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在CPR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仅1%~8%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能够无神经损害出院[1].  相似文献   

6.
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50多年的发展,CPR技术水平日臻完善.然而,CPR尤其是脑复苏的现状仍不能令人满意.在CPR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仅1%~8%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能够无神经损害出院[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窒息性心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CPR)后心功能不全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经夹闭气管8 min建立窒息性心搏骤停-CPR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8只.CPR组窒息致心搏骤停后8 min予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进行复苏;EPO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 min股静脉注射EPO 5 kU/kg;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持续监测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于观察终点(ROSC后120 min)处死大鼠,采血测定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含量;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CPR组和EPO组ROSC后30、60、90、120 min时LVSP、+dp/dt max和- dp/dt max绝对值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PR组和EPO组ROSC 30 min时LVSP(mm Hg,1 mm Hg=0.133 kPa)、+dp/dt max(mm Hg/s)、- dp/dt max绝对值(mm Hg/s)即明显下降(LVSP:119.52±12.68、134.32±15.78比165.82土7.05; +dp/dt max:4 457.14±826.22、6 019.85±1 192.19比10 325.93±773.09; - dp/dt max:-3 956.04±952.37、-4 957.22±838.60比-8 421.33±886.65,均P<0.01),并持续至ROSC 120 min(LVSP:124.62±8.07、145.61±16.70比162.34±7.63; +dp/dt max:4 977.67±350.40、7 471.62±998.32比9 999.39±727.96;- dp/dt max:-4 145.51±729.77、-5 895.64±787.30比-8 089.75±981.52,均P<0.01);经EPO处理后ROSC各时间点LVSP、+dp/dtmax和- dp/dtmax绝对值均较CPR组显著升高(均P<0.05).CPR组和EPO组ROSC 120 min LVEDP(mm Hg/s)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22.94±3.94、11.18±2.58比2.89±0.70,均P<0.01),EPO组LVEDP则较CPR组明显下降(P<0.05).光镜和电镜下观察,CPR组心肌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胞膜完整性丧失、线粒体肿胀,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凋亡细胞数(个):314.1±30.7比165.2±45.9,P<0.01];经EPO干预后心肌病理损伤减轻,心肌细胞凋亡较CPR组减少(凋亡细胞数:242.1±20.0比314.1±30.7,P<0.05).CPR组和EPO组ROSC 120 min血清cTnI (μg/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20.70土5.96、16.98±3.81比2.60±0.86,均P<0.01),而CPR组和EPO组比较无差异.结论 EPO可以改善窒息性心搏骤停大鼠CPR后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线粒体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CPR)成功与否与复苏前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灌注直接相关.肾上腺素可增加冠脉灌注压(CPP),但是冠脉血流以及心肌组织和细胞的血液供应并未因此而增加,相反肾上腺素还可使微循环血流灌注减少或停止,从而不利于CPR[1].文献报道山莨菪碱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2].有实验证实山莨菪碱能解除冠脉微循环痉挛,明显减少心肌微梗死面积,增加心肌局部血流量,改善心功能等[3].还有实验研究提示,山莨菪碱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其微循环,明显提高心室纤颤(室颤)阈值,并增强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4].本课题组既往研究提示,山莨菪碱对CPR有促进作用[5],因此设想在CPR过程中将山莨菪碱与肾上腺素联合使用以减轻肾上腺素对CPR的负面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目的.故本研究拟观察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对心搏骤停家猪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电除颤次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心搏骤停复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临床特点的认识,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ICU收治的72例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心搏骤停地点、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心搏骤停原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OS)发生率,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部位及个数,复苏成功率,存活出院率以及出院时脑功能分类评分(CPC).结果 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男女比例为1.18:1,院内和院外分别为55例和17例,比例为3.24:1.心搏骤停地点分布:院内以ICU、急诊室和手术室为主,共计41例,占74.55%(41/55);院外以来院途中和救护车中为主,共计11例,占64.71%(11/17).心搏骤停首次监测到的心律类型中可电击心律和非电击心律分别为38例和32例,比例为1.12:1;心搏骤停原因中心脏源性和非心脏源性因素分别为37例和35例,比例为1.06:1.72例心搏骤停ROSC患者中16例在24 h内死亡,56例心肺复苏成功,但其中51例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SIRS,42例相继合并NODS占75%(42/56),死亡27例占64.29%(27/42);受累器官依次为:脑38例(90.48%),心35例(83.33%),肺28例(66.67%).在56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中,MODS(-)组14例全部存活出院,MODS(+)组42例中存活15例,共计存活出院率为40.28%(29/72).MODS(-)组14例全部为CPC 1分,MODS(+)组CPC 1~2分7例、CPC 3~5分35例.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功能分类评分和存活出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搏骤停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SIRS发生较为普遍,随之合并MODS的发生率高,且心脑功能障碍位居受累器官前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CPR)的根本目标是使心搏骤停患者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努力不断降低复苏患者出院病死率,减少脑神经系统的损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由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不一,对心搏骤停复苏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8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6例IHCA患者的病例资料,据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成ROSC组和复苏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IHCA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因素纳入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46例IHCA患者符合准入条件,ROSC率为49.32%(72/14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ROSC组与复苏无效组两组之间年龄、是否合并脑出血、肾上腺素累积量、CPR持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0.951,95%CI:0.919~0.985,P=0.005),肾上腺素累积量(OR=0.628,95%CI:0.540~0.730,P0.01)是IH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肾上腺素累积量可影响IHCA患者ROSC。  相似文献   

12.
340 min超长心肺复苏成功抢救1例呼吸心搏骤停患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时通常的要求是,20~30 min仍未见自主循环恢复、评估脑功能有不可回逆的丧失即宣告终止CPR.超长CPR则指持续时间超过30 min者[1].我院抢救1例因服心律平中毒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经CPR 340 min、多次血液灌流(HP)及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等抢救成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以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复苏组、药物组,再按气管切开后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5、3、6、12、24 h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CA)和CPR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 kU/kg;复苏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复苏组、药物组血清CK-MB含量从ROSC后0.5 h起均明显增高,于12 h达峰值.之后均有所下降;cTnI含量于ROSC后0.5 h起均逐渐增高;两者各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3 h起血清CK-MB含量均明显降低,cTnI含量于ROSC后0.5 h起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心肌超微结构病理损害明显轻于复苏组.结论 乌司他丁能降低大鼠CPR后血清CK-MB和cTnI含量,减轻大鼠心肌损伤,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院外心搏骤停(CA)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6~128)/10万[1],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DPR),17%~49%的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2].在心肺复苏后存活的患者中,80%都经历了不同时间的昏迷,其中40%的患者进入了持续植物状态,80%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3],完全的脑功能恢复很少见.自建立现代"心肺复苏术"40年来,CPR的疗效始终令人沮丧,而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虽然指南[4-5]规范了复苏程序和方法,但未能改变复苏成功率低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神经元胞浆中,神经元损伤时NSE逸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和外周血液,测定血清NSE含量可以了解神经元损伤程度.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25%~50%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出院率只有2%~14%,主要是因顽固性脑损伤[1].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在临床上早期评估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神经元胞浆中,神经元损伤时NSE逸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和外周血液,测定血清NSE含量可以了解神经元损伤程度.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25%~50%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出院率只有2%~14%,主要是因顽固性脑损伤[1].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NSE含量变化,在临床上早期评估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7.
吴晓  华薇  芮琳  李雪云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866-870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58例)实施CCP,间断组(66例)实施ICP。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连续组的初期ROSC率、初期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与间断组的CPR持续时间、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ROSC平均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1个月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PR启动时间、ROSC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均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CCP进行CPR的效果优于ICP,其能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心搏骤停到CPR实施时间间隔、CPR到ROSC时间间隔、胸外按压方式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10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临床上进行心肺复苏 (CPR)时 ,通常是患者心搏骤停 (CA )后立即行 CPR2 0~ 30 min,然而未见自主循环恢复(ROSC) ,评估脑功能有不可逆的丧失 ,即宣告终止 CPR。超长 CPR的时间需要超过 30 min,它包括开始复苏前 CA时间和复苏抢救的时间〔1〕。目前国内外陆续有超长 CPR成功的个别报道。我们对近5年超长心肺脑复苏 (CPCR)取得成功的 10例病例进行总结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6 32例患者为 1999年1月— 2 0 0 3年底 5年间收治的 CA后进行 CPR超过 30 m in者 ,其中 10例自主循环、呼吸恢复 ,且脑复苏成功。其中男 …  相似文献   

19.
脑微循环在心肺复苏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卫广  肖接承  陆士奇 《临床荟萃》2011,26(13):1185-1188
自上世纪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建立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人类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获得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成功率虽有所上升,但ROSC后病死率仍居高不下,2006年美国心肺复苏注册研究(NRCPR)统计数据显示,成人与儿童ROSC后院内病死率分别达67%和55%[1].复苏成功后大脑功能障碍是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2],而在ROSC后脑组织存在持续进展的缺血性损伤[3],微循环水平的血液灌注对于心肺复苏及ROSC后远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就脑微循环在心肺复苏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视频指导自学模式在医院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和急性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发生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这一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在目前情况下,发生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事件后,患者的生存率仅为5%[1].研究显示,大约有1/3的心搏骤停事件发生在医院内[2],包括重症病房、普通病房、或是院内其他场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SCA 现场急救的第一步,也是决定复苏能否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医务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调查显示,无论医院工作人员或是普通旁观者,都可能无法保证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3-4].所以,医院有必要定期组织培训以更新知识,巩固心肺复苏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