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活血益气方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本研究纳入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在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基础上服用活血益气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8 d.对比分析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以及用药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药物副反应.结论 活血益气方联合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患者血清中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析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0年到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丁苯酞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即临床常规治疗组,试验组即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 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及意义。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6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 C-反应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试验组脑梗死患者中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 C-反应蛋白伴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的加重成递增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 C-反应蛋白的含量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联,两者同时检查有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脑梗死面积与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关系,比较预后不同情况(存活与死亡)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NHISS评分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存活与死亡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越差,二者可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 [Lp(a)]、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急诊收治的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再将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三个亚组,对比三个亚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组中重型组患者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高于中型组、轻型组(P 0.05),轻型组患者上述指标表达水平最低。结论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能够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该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70例(COPD+脑梗死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5例(COP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检测三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三组进行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OPD+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与高血脂症、高血压病史、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COPD+脑梗死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COPD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组、COPD+脑梗死组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Pa O2和FEV1、FEV1/FVC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RP、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Pa O2和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呈负相关。在COPD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现血清Hcy、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迅速升高,则需鉴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死情况,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早期干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9.
帅虎  梅敏  刘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20):2539-254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及D-二聚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7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分为高血压1级(23例)、2级(28例)、3级(24例),另选正常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各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 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与各级血压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于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55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来我院实施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基于梗死面积将55例患者划分为大面积梗死组(30例)与中小面积梗死组(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所存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大面积梗死组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组,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病情评估上,超敏C反应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为重要指标,所具意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在血中的含量变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期望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次晨7点测量空腹血尿酸、D-二聚体,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中型、重型两个亚组,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亚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亚组(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推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熙岳  牛忠江  倪磊  尹运佳 《中国药房》2012,(23):2182-2184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50例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与依达拉奉,对照组50例静脉滴注依达拉奉。观察治疗2周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并对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变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48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上述患者分别作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来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变情况。结果冠心病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其水平升高有助于了解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依达拉奉前后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抗炎症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各10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评价2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7d最高,随后逐渐降低。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4d血清hs-CRP浓度和治疗前、治疗后7d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依达拉奉组hs-CRP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14d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患者hs-CRP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刘滋源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172-2173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溶栓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9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溶栓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输入,每天2次,共用14d。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CRP水平,对脑梗死病情恢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依达拉奉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溶栓后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hs-CRP和IL-6的含量,并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hs-CRP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hs-CRP和IL-6含量与NDS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hs-CRP和IL-6可作为评价老年脑梗死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评估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d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并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在治疗前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监测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有助于判断脑梗死的预后;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从而减轻脑组织损伤,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lO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的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一时间段的无脑血管病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监测其斑块情况,颈动脉路外端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Hey水平,根据H吖水平将观察组中患者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A组)及正常半胱氨酸组(B组)。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ey以及IMT值均更高,且相对于B组中的患者,A组中患者的血清Hcv以及颈动脉路外端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值均更高(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v值相较于无脑血管疾病患者更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