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8月29日晚8时左右,济南市市区一建筑工地的13名民工到一快餐店就餐,餐后约6h左右(自30日凌晨2时开始),13名民工陆续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症,共同症状为不发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脐周绞痛,水样便。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是一起由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溶藻弧菌(v,alginolicu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致病性弧菌,多引起外伤化脓性感染、急性腹泻及食物中毒。1994年8月,我们于严重干旱期对地面饮用水进行卫生监测时,从49份水样中检出21株溶藻弧菌。鉴于外环境地面饮用水中的溶藻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抗药性,目前报告尚少,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例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溶藻弧菌的报告杨庆文11995年7月,自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一腹泻病人的肛拭标本中,检出溶藻弧菌,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孔××,20岁。因夜间食蕈,“脆皮螺”等冷饮,并受凉,次日晨7时感腹痛,以脐周为甚,无明显放射痛,腹...  相似文献   

4.
本文于大旱期49个地面饮用水点中,分离到21株溶藻弧菌(42.9%),表明该菌污染严重。所分离菌株,具有与文献报告相同的生理生化特征。在诸多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但以庆大琼脂及TcBs为佳。该菌具有较强的溶血能力,β型溶血者占23.8%。21株本菌对26种抗药物试验结果表明,对我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极高,均为多重耐药株。且6、7重耐药类型菌株为主占66.7%。  相似文献   

5.
溶藻弧菌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和掌握溶藻弧菌的病原学特性。方法:收集全省各地菌株,进行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因素试验。结果:该菌为革兰阴性,无芽胞,有端生单鞭毛,发酵型代谢的专性嗜盐性弧菌,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但以TCBS平板最佳,能产生肠毒素,溶血素等多种致病因子,结论: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具有同样的致病性,均可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 9月 30日 ,我县柘塘镇梅山村村民尹某操办家宴时 ,造成 36人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资料分析 ,实验检测及动物实验证实系溶藻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1 中毒经过柘塘镇梅山村牌坊巷 17号村民尹某 9月 30日为侄女10岁生日在家中操办宴席 ,中、晚两餐共宴请亲朋 72人聚餐。中餐有 32人聚餐 ,下午 3时有 2人开始发病 ,到下午 6时有 15人发病 ;晚餐有 4 0人聚餐 ,夜间 9时开始有 5人住院治疗 ,至 30日夜间 11时 ,有 2 1人住院治疗。中餐和晚餐共有 72人聚餐 ,有 36人发病。 36名病人中最…  相似文献   

7.
溶藻弧菌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进一步了解溶藻弧菌的致病情况,方法:采用小白鼠腹腔感染,乳鼠灌胃,家兔肠段结扎和平板溶血试验等方法,对从福建沿海地区的人和外环境标本中检出的部分溶藻弧菌进行致病因子检测和致病机理探讨。结果:发现小鼠感染此菌后3h即开始发病,至48h全部死亡,有5.5%和22.5%的菌株分别产生于ST和LT肠毒素,有88.12%的菌株能产生溶血素,结论:证实该菌含有多种致病因子,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提示由该菌上  相似文献   

8.
海产品携带溶藻弧菌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海水和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携带情况。「方法」采集不同地点的水样及海产品标本分离溶藻弧菌,并对部分检出菌进行致病因子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海水和海产品中溶藻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3.2%和28.0%,检出的菌株中有3.3%、14.3%和82.9%能分别产生ST、LT肠毒素和溶血素,该菌对氟哌酸、新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强力霉素等多种抗菌素敏感,对红霉素、痢物灵及氨苄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溶藻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林场64名职工在1次聚餐后发病54人,住院44人,死亡1人。经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为一起溶藻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河螺的致病菌污染情况。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系列检验方法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分离致病菌。结果在1份河螺样本中检出福建省未见报道的沃纳塔沙门菌,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性弧菌。结论在河螺中同时检出3种食源性病原菌,说明一种水产食品可能成为两种甚至多种致病菌感染致病的隐患,应引起重视;应警惕多种致病菌合并感染,避免漏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我区市售卤肉制品卫生质量,我站于1997~1998年对我区卤肉类卫生状况进行卫生学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对象为城区内29家卤肉制品销售点的散装卤肉制品。在无菌操作下进行随机抽样,监测项目为感官检查、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实验室检测,查明食物中毒原因,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8》及《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判断。将剩余食品、患者呕吐物标本增菌培养后划线接种平板,餐具涂抹及便标本直接划线接种平板。结果共检测样品27件,最终从剩余食品、餐具涂抹和病人大便中分离出7株副溶血性弧菌、5株溶藻弧菌。结论经实验室检测证实,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弧菌合并溶藻弧菌引起,在北京市延庆县尚属首次。海产品中存在多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需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提示消费者不要生食海产品。同时实验室应重视多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以防漏检,并建立可靠的快速检测方法,持续地进行海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保障食品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溶藻弧菌引起一次食物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文献报导,溶藻弧菌多引起外伤化脓性感染,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导极罕见。我市于1990年7月因食用未经回锅的剔骨肉而发生一次食物中毒,从患者剩余食物及腹泻大便中分离出一株嗜盐性弧菌。经系统鉴定,其形态特  相似文献   

14.
溶藻弧菌(V.algmolyticuz)为嗜盐性弧菌之一,原称副溶血弧菌2型。据国外资料,该菌是伤口和耳道感染的病原菌,由污染的海水感染表面伤口,其检出率约有56%。国内仅见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我们于1989年8月,从1名渔民腿部外伤脓汁中检出该菌,现报告如下。该病例男性,为辽宁省东沟县渔民,1989年8月在海上捕鱼时,左腿受外伤,当即用破布包扎。数日  相似文献   

15.
一起溶藻弧菌食物中毒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6月7日,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称某单位食堂工作人员就餐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0人就餐全部发病,均以腹泻为主,其次为腹痛,个别有恶心、呕吐等现象,发热者体温大都在37.8℃左右,潜伏期为4—7h不等。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进餐者都有共同食用一种叫咸白玉蟹的腌制海产品。实验室检测证实,这是一起由溶藻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7月 13日 ,通州市某镇发生一起因集体就餐而引起溶藻弧菌食物中毒事件 ,现将此事件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 0 0 1年 7月 13日 ,我市某镇一村民为其父亲办理丧事 ,于当日中午共同就餐 ,餐后 4h开始陆续出现急性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60 8人进食 ,61人发病 ,罹患率为 10 .3 %。61名病例分布无聚集性 ,性别发病率无差异 ,餐后 5 h至 9h发病达到高峰。同一地区没有在其家就餐的村民无一发病。调查发现 ,7月 13日中午就餐的食物 ,其所有原料均为7月 12日早晨从外市一农贸市场购买 ,并于 7月 12日中午12时开始加工 ,…  相似文献   

17.
一起溶藻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5月9日,我市某食堂发生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经调查,由溶藻性弧菌引起的可能性极大,现简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梦寒  朱莉勤  姜韬  邹文燕 《职业与健康》2008,24(16):1656-1657
目的了解市售酱卤肉制品的卫生质量现状,更好地进行食品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方法对苏州市饭店、超市、卤菜店制售的酱卤肉制品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检验。结果共采集样品69份,合格样品41份,总合格率为59.42%。其中菌落总数合格51份,合格率为73.91%;大肠菌群合格46份,合格率为66.67%。结论该市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酱卤肉卫生质量的监督执法力度,并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常熟市酱卤肉制品的卫生质量,指导今后的卫生管理工作,降低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方法对常熟市饭店、个体卤菜店出售的酱卤肉制品进行抽检,并对其进行微生物、理化检测。结果抽检样品89份,合格33份,合格率为37.08%;牛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合格率为40.91%;城区和农村抽检的酱卤肉制品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熟市酱卤肉制品的卫生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市场上的卫生质量要引起卫生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