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30岁.因右耳听力下降4年多,流脓4个月,口角歪斜伴头痛、眩晕2个月,于2002年6月27日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节无肿大,心、肺、腹部无异常,血常规、心电图无异常.专科检查:双耳廓正常,右外耳道顶后壁塌陷,外耳道狭窄,有脓性分泌物及肉芽组织,无法窥视鼓膜;左外耳道及鼓膜正常.右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域感觉减退,右角膜反射明显减弱,右皱额、闭目较差,右鼻唇沟变浅,张口口角左偏,步履不稳.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起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也称为非嗜铬性副神经瘤或化学感受器瘤、鼓室体瘤等。因该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颈静脉球瘤4例病例资料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正>【简要病史】患者尹女士,36岁,以"左耳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4年,左侧面瘫、颈部肿物2年"主诉入院。患者因"左耳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面瘫"3次在当地医院按"慢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中耳新生物"行活检和"中耳、乳突"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炎症"或"胆脂瘤"。半年前因耳部肿物复发再次在当地医院行活检术,病理提示"颈静脉副神经节瘤",为进一步诊治,我院以"左侧颈静脉孔区占位,  相似文献   

4.
鼓室体瘤1例     
患者,女,67岁。因“左耳耳鸣,听力下降,伴耳部肿胀20d”就诊。患者于入院前20d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耳鸣,呈“咚咚”声,伴听力下降、耳胀、头晕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诊治,给予抗炎治疗,无好转,遂来我院。体检:一般情况可,左耳廓无畸形,左外耳道可见淡红色新生物,表面较光滑,充满外耳道,鼓膜不可见。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3岁。因右耳搏动性耳鸣伴听力下降12年,左颈肿块8个月于2006年1月8日入院,无心悸,气促等不适症状。无家族史,入院检查:神志清楚,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心率90次/min,心律不齐;右侧鼓膜向外膨胀,鼓室内樱桃红肿物影,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是主要诊断依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放、化疗。结论头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肿物发生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分泌激素情况有关;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手术及随访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颅底的一种血管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耳部症状和后组颅神经痹。本文对病命名,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头颈颅底外科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颈静脉球体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 tumor)是颈静脉一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 jugular tumor-tympanicumparagangloma)的统称[1].由于本病临床比较少见,且症状往往同局部其它病变相混,故诊断存在困难,甚至被误诊,作者等人统计误诊率高达64.9%[2].而其治疗问题因临床特性和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也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指出其致死率可达5%-13%[3-5].因此,对于这类病例一旦确认,进行积极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以下介绍一例其诊治经过将有助于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颈静脉球瘤临床特点,总结手术疗效,提高该病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或术后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及随访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耳发病,其中男2例,女8例。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6例,听力下降8例,耳痛及眩晕3例,耳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4例,因体检发现耳道肿物就诊1例。6例因肿物突入外耳道,鼓膜不能窥及,4例可透过鼓膜看见鼓室内红色搏动,鼓膜稍向外膨隆。纯音测听示传导性聋4例,混合性聋5例,感音神经性聋1例。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及MRI检查,鼓室球瘤可见鼓室、外耳道内充填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颈静脉球体瘤可见颈静脉孔区软组织密度影,周围呈“蚕蚀样”骨质破坏,肿物突向鼓室及外耳道,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3例颈静脉球体瘤行DSA检查可见颈静脉孔区浓密肿瘤染色,2例由咽升动脉供血,1例由咽升动脉和枕动脉供血。6例鼓室球瘤患者均行耳道乳突径路鼓室球瘤切除术,3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颞下窝A型径路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0个月至5.5年,均无复发,未出现影响生活的严重并发症。结论颈静脉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单侧搏动性耳鸣和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最为多见,结合仔细的专科查体和完善的影响学检查不难诊断。鼓室球瘤患者通过中耳显微手术能达到良好疗效,颈静脉球体瘤患者因解剖位置特殊,对术者及围手术期的规范化处理要求较高,并且要求诊疗团队具有侧颅底外科手术的知识及经验,否则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9岁,右颈部包块2年余,于2005年3月14日收入我科。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包块,直径约2cm,无痛,自觉有搏动感,增长缓慢,近2年来包块逐渐长大至直径约4cm。入院体检:T36.4℃,P76次/min,R19次/min,BP147/85mmHg(1mmHg=0.133kPa)。右颈部胸锁乳突肌上份深面下颌角后下方可触及一约4cm×4cm大小的包块,质韧,无压痛,触之搏动感,边界较清晰,可轻度活动。颈部强化CT检查见右侧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5cm×4cm大小的肿块,增强扫描动脉区肿块明显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密度略有下降,与周围血管密度相等,颈部血管受压变细。数字减影…  相似文献   

12.
颈静脉鼓室球瘤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颈静脉鼓室球瘤诊治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的10例颈静脉鼓室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静脉球瘤3例,鼓室球瘤7例。功能性颈静脉球瘤1例。家族性副节瘤1例。主要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其他症状包括面瘫、眩晕、耳痛、吞咽困难、声嘶、咽部疼痛、阵发性高血压伴剧烈头痛、心悸。主要体征为鼓室内樱桃红肿物影和外耳道红色新生物,其他体征包括Brown征、上颈部包块、咽侧壁饱满隆起、Collet-Sicard综合征、Homer征和三叉神经受损。影像学检查包括颞骨薄层CT检查9例,颈动脉血管造影4例,MRI检查1例。耳鼻咽喉科8例,首诊其他科室2例。治疗:术前栓塞2例,单纯手术6例,手术 术后放射治疗4例。10例中随访9例,随访时间2~19年,中位随访期12年。6例肿瘤全切的鼓室球瘤患者无复发,3例次全切 术后放射治疗患者局部控制。1例失访。结论 颈静脉鼓室球瘤容易误诊,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要注意功能性和家族性颈静脉鼓室球瘤。鼓室球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必要时可补充放射治疗。颈静脉球瘤,应该手术和放射治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 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联合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手段,3例诊断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诊断符合率为27.2%。1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恶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行术后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8例患者合并其他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10例经4~132个月随访(中位时间41个月)均生存,肿物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提高认识。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常难以避免,并发症较多,因此需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14.
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为头颈部罕见良性肿瘤,富含血管,生长缓慢,局部侵袭性生长,可侵犯脑神经和主要血管,引起相关临床表现。副神经节瘤的发生与SDHD、SDHB等基因突变有关。治疗可采用手术、放疗等方法。本文对近年来鼓室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的遗传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鼓室体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经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2例局限十中耳的颈静脉球体瘤的临床资料。对鼓室体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式进行讨论认为后鼓室进路根除鼓室体瘤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VP)的临床特点,总结和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理确诊为VP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4~50岁。9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颈部包块,次要症状为刺激性干咳、饮水呛咳及吞咽哽噎。主要体征为一侧颈动脉三角区触及边界清晰类圆形肿物,质地较韧,伴或不伴有同侧口咽侧壁隆起及声带固定。9例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7例位于颈动脉分叉与颈静脉孔区之间,2例突入颈静脉窝。9例患者均行头颈部增强CT和MRI检查。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及球囊闭塞试验。影像学特征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关系密切。结果9例患者中8例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颈外入路肿瘤切除术,其中7例肿瘤完整切除,1例行大部分切除;1例转至血管外科治疗后行肿瘤部分切除手术。7例肿瘤完整切除后无复发,2例部分切除术后肿瘤缓慢增长。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因术中结扎颈内动脉导致脑卒中。结论VP为咽旁间隙富血供肿瘤病变,与颈内外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充分暴露术野,切除肿瘤同时保护颈内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病理学、影像诊断学、颅底外科及血管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情况、命名、病理与免疫组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于2013-09-16我院体检颈部B超提示:甲状腺右侧叶内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1.9 cm ×1.3 cm,境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图1A、B).无不适症状,否认高血压病史,直系亲属中无甲状腺病史.体格检查:右侧甲状腺饱满,腺体可触及一枚2 cm×1 cm大小结节,质中,无明显触痛,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正常.颈部增强CT提示:右叶甲状腺外形增大,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病灶,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增强后轻度强化.于2013-09-30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上极背侧肿块1枚,与喉肌粘连明显,约1.5 cm大小,质中,界尚清,无明显钙化,行右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诊断考虑副神经节瘤、甲状腺髓样癌、小梁状肿瘤等可能,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切除术.病理报告:(右侧甲状腺后方)副神经节瘤.肿瘤累及周围骨骼肌,紧贴切缘,瘤体个别脉管内见肿瘤组织,见少许肿瘤细胞核大、畸形,可见个别核分裂象.免疫组化:CK(-),TTF1(-), CgA(+),Syn(+),CD56(+),Calcitonin(-),S-100支持细胞(+),CD31血管(+),HBME1 部分(+),Ki-67(+) 5%~10%(图1C、D).患者术后无相关并发症,且未行进一步治疗,随访2年,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