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伤寒论》一书中,十分重视汗法的运用,但对发汗不当也非常重视,有大量的条文对发汗不当进行论述,以警示世人。发汗不当主要包括当汗不汗、不当汗而汗、汗出不彻、发汗太过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 《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载:“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淋家”当指久患淋病之人。其证常见为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漓,亦可概括为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等特征,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本节原文叙证简单,但言及禁汗及汗后之变证,未出具体方治,故后世部分医家疑有脱漏。笔者细究其旨,旁参现代临床之成就,并结合个人的实践体会,觉得文辞虽简,却意义非浅,足资医者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有许多病名、证名、症名,与目前临床中现代医学的病名相同,但其含义则截然不同,学习时必须搞清楚,以免混淆。一、伤寒“伤寒”这一名称,在古代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之总称,即《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相似文献
5.
6.
一、春夏气温高于体表常温的发热病人宜汗《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曰:“大法,春夏宜发汗”。此条原文有两个明显而肯定的涵义:第一,发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应称之为大法;第二,春夏季节宜于发汗,施治时不可忘记发汗大法。按照一般规律,春季阳气初升、气候暖和,夏季阳气旺盛、气候炎热,“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春夏当以清热为主,不宜首选发汗。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讨论"小便不利"的条文较多,对其辨证论治也相对全面,因散见于全书之中,不便分析与归纳。通过分析"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鉴别相关病证具有一定意义,如据小便利否辨蓄水与蓄血、辨水停之部位、辨发黄与不发黄,还可根据小便利否以检测治疗效果、津液之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及其转归,审病势之进退等。目前临床上不少医家都认识到小便不利直接病位在膀胱,可是按中医整体观思想,五脏有病,皆可影响水液代谢致膀胱失约。认真研究《伤寒论》"小便不利"之条文,对多种疾病的诊疗、预防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若能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验,如尿液分析、肾功能检查等,从微观辨证及定量分析深入探讨《伤寒论》辨治小便的规律,在继承中求发展,尽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8.
“消息“一词,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宋本387条)。历代注家,对此条多随文顺释,而对“消息”二字则很少辨析,如成无己、柯韵伯等是。近顷编辑出版的一些中医学院《伤寒论》教材,释“消息”多以“斟酌”解,如《伤寒论讲义》、《伤寒论选读》等皆然。仔细推敲,似有语意来尽之感。“消”,《说文》:“尽也。又灭也”,《易泰卦》:“小人道消”,引申为减;“息”,《说文》本作喘息,庄子 相似文献
9.
小便不利的病机常与气化不行、湿热、津伤、气不化津有关,成因主要由于三焦气化不能运行。小便的变化,反应人体津液之盈亏,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对诊断疾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疾病在表还是在里,病性属寒还是属热,以及太阳腑证之属于蓄水还是蓄血,皆可于小便不利这一体征中获得准确信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协调运转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诊疗时不可偏于一征一症,必须全面观察,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在复杂的病症面前,认清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才能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阳明篇215条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仲景通过谵语与郑声辨虚实,以测阳明病之预后。然历代医家对“郑声”的注释各有其说,不甚一致,今试辨析于下。金·成无己注曰:“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又曰:“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伤寒明理论》)元·李东垣释为;“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治法最多的当推发汗法。其发汗法涉及面颇广 ,内容丰富。我们主要探讨发汗法应用范围、分类、运用原则、辅助调控法。现分述如下。1 应用范围发汗法主要用于太阳病 ,也可用于阳明病 (2 32条、2 34条、2 35条、2 4 0条 )、太阴病 (2 76条 )、少阴病(30 1条、30 2条 ) ,以及某些并病、合病 ,如 4 8条、36条、32条等。2 分 类2 .1 辛温解表 ,宣肺发汗 代表方麻黄汤 ,属发汗峻剂 ,适应于太阳伤寒表实证。2 .2 调和营卫 ,解肌发汗 代表方桂枝汤 ,属发汗轻剂 ,适应于太阳中风表虚证。2 .3 温阳微汗 代表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 相似文献
12.
“下利”是指粪便次数增多的一种病证。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它可以见“下利清谷”或“下利便脓血”等不同的排泄物。“下利”在《伤寒论》中有“下利”与“自利”之称。《伤寒明理论》、《伤寒蕴要》认为不因攻下而自泻利者为自利;因攻下而泻利者为下利。但详查《伤寒论》所述七十余条有关下利之证,划分并不如此严格,不可单以是否攻下为下利与自利之别。 相似文献
13.
14.
躁烦的出现提示表闭阳郁、里热炽盛、水热互结、热扰于心、阳虚阴盛和传变及转归等。表闭阳郁之躁烦源于发汗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宜选用辛温发散之剂,得小汗即安,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取其微发汗。里热炽盛之躁烦源于太阳病误火后的变证。太阳病二日不应有躁而现躁,故曰反躁,既然有躁,表明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当解散表邪,清里透热,切勿用辛温或火攻发汗。水热互结,热扰于心之躁烦源于误下后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犯胸膈,致心神不安,甚至懊恼不安。此时宜泻热逐水,方用大陷胸汤。阳虚阴盛之躁烦源于少阳阳气脱绝,残阳外扰,神不守舍。临床需观其脉证,知犯何递,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5.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17.
18.
《伤寒论》“抵当丸”证条文是:“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不可余药”句,历代注释有两种,现行教材兼收并存。一是不可用其它的药剂,即如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所说“不可余快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二是连汤带渣一并服下,不可剩余药渣。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130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对于“不可余药”,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不可用其他的药.一为连滓一并服下。“不可余药”究作何解?笔者认为,这首先要弄清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年公开出版的《金匮要略讲义》及其教学参考书均认为此条文是论述衄家应禁汗,以及误汗的变证(以下简称变证)。如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惊悸"篇云:"经常衄血的病人,若误汗……额上脉陷而不起……。其脉紧急。……则目睛直视不能转动。……故不得眠。"多数医家同意此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