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交联透明质酸衍生物制备的载药水凝胶膜进行体外药物释放研究。方法采用网碟法测定几种载药水凝胶膜的体外药物释放度,探讨交联剂添加量和透明质酸酶(HAse)对载药水凝胶膜药物释放度的影响。结果交联透明质酸衍生物载药水凝胶膜对一些非水溶性药物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药物的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增加交联剂的含量可降低药物释放速率,释放介质中加入HAse可使释放速率加快。结论由交联透明质酸衍生物制备的水凝胶膜对一些非水溶性药物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简易、有效、稳定的小鼠体内药物缓释新方法。方法:用孕酮作为缓释试验药物,对新研制的玻璃-硅胶缓释管在体外和体内的缓释性能进行检测。结果:玻璃-硅胶缓释管在体外具有匀速稳定缓释药物的性能,在体内可在长时间内有效维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释放。结论:玻璃-硅胶缓释管为释放速率较快的药物在体内长期和稳定的缓释提供了简易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芩柏软膏、芩柏凝胶、芩柏乳膏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为优选治疗银屑病的芩柏制剂适宜剂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释放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接收液中黄芩苷、盐酸小檗碱含量;采用动力学模型描述芩柏软膏、芩柏凝胶、芩柏乳膏体外释药性能。结果黄芩苷在芩柏软膏、芩柏乳膏中的释放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在芩柏凝胶中的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盐酸小檗碱在芩柏软膏中的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在芩柏乳膏中的释放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在芩柏凝胶中的释放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与传统制剂芩柏软膏相比,芩柏凝胶具有速释作用;芩柏乳膏对于盐酸小檗碱的释放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氨基酸共聚物缓释片和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由可生物降解的氨基酸共聚物(白氨酸一谷氨酸甲酯一谷氨酸三元共聚物)制成缓释药 片和缓释胶囊,并对不同药物(左旋18-甲基炔诺酮、黄体酮、氟尿嘧啶)和不同共聚物配比(摩尔比 为30:55:15, 30:45:25, 30:32:38)的缓释药片、胶囊进行体外释药试验,时间最长达200d,定 期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释药量。结果表明:这些缓释药物装置有很好的缓释作用,稳态后胶囊的释药速率 与时间无关,药片的释药速率随时间增长而缓慢减小,释药速率均随药物在释药介质中的溶解度大而增 大,随共聚物中谷氨酸的含量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对乙酰氨基酚-海藻酸钠-碳纳米管(MWCNT)凝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对乙酰氨基酚(PCM)为模型药物,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化二亚胺(EDC)为相偶联剂,通过海藻酸钠(SAL)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修饰和改性,制备碳纳米管-海藻酸钠凝胶微球.借助FTIR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修饰后MWCNTs的表面形貌,探讨PCM-SAL-MWCNT凝胶微球在人工肠液(SIF)中释放机制.结果:修饰后的MWCNT凝胶微球载药量及在介质中释放量随凝胶微球中MWCNT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在模拟肠液中释放时间长且药物释放完全.结论:MWCNT可作为药物缓释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苏珊珊  韩博  陈文  龙飞  于玮 《中草药》2015,46(6):840-845
目的通过制备快速凝胶化的西帕依溃结安灌肠液(简称溃结安)壳聚糖(CS)/β-甘油磷酸钠(β-GP)温敏凝胶,减少药物的损失,明确其释药能力的变化。方法以温敏凝胶为载体,以胶凝时间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β-GP质量浓度、p H值、温度对温敏凝胶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表征凝胶的形状和表面形态,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凝胶胶凝前后的结构变化。通过载药温敏凝胶体外释放实验,评估凝胶释药能力。结果溃结安温敏凝胶的胶凝温度为(37.0±4.5)℃,(6.00±0.82)min由液态转变成半固态,对药物的释放速度明显减慢,24 h时累积释放率仅为(67.78±0.35)%(n=3),而等量原料药24 h累积释放率为(90.43±0.62)%(n=3),释药行为接近Weibull模型,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与凝胶溶蚀的双重机制。结论在37.0℃时可实现溃结安溶胶到半固体凝胶的转变,CS/β-GP凝胶体系对溃结安的释放具有缓释性。  相似文献   

7.
双黄连即型凝胶体外释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黄连即型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0.05 mol·L-1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为释放介质,以HPLC同时测定释放液中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的含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双黄连即型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双黄连即型凝胶中绿原酸、黄芩苷、连翘苷的释放曲线均符合Ritger-Peppas方程,但绿原酸的释放速率明显快于黄芩苷和连翘苷的释放。结论:双黄连即型凝胶释药机理为非Fick扩散。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秦眼用凝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以秦皮甲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以半透膜为释放膜,研究双秦眼用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双秦眼用凝胶中秦皮甲素的释放以一级模型拟合较好,拟合方程Y=-1.2588 X-0.8162(r =0.9992).结论:双秦眼用凝胶释放为非Fick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pH敏感斑蝥素聚合物胶束纳米制剂,以提高斑蝥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并考察该制剂在弱酸性条件下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以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poly(ethylene glycol)-b-polylactide,PELA]和聚乙二醇-聚乳酸-聚(β-氨基酯)[poly(ethylene glycol)-b-polylactide-b-poly(β-amino ester),PELA-PBAE]为载体,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斑蝥素胶束。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的微观形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HPLC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袋透析法测定纳米胶束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释放特性。结果:斑蝥素胶束呈明显的球状结构,PELA载药(PELA-C)胶束和PELA-PBAE载药(PELAPBAE-C)胶束的粒度分别为21.6,21.2 nm,且至少在5 d内稳定;载药量分别为1.68%和1.72%,包封率分别为92.0%和88.8%;在p H 5.5下的8 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24.7%和79.1%,在p H 6.5下的8 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3.6%和50.0%,在p H 7.4下的8 h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0.2%和13.9%。结论:PELA-PBAE作为纳米载体能明显提高斑蝥素的水溶性,体外释药具有显著的p H响应性能,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雷公藤微乳凝胶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扩散池法,分别以半透膜和小鼠皮肤为透过介质,考察雷公藤微乳凝胶的透皮性能和释药速率。结果: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释药规律以一级模型拟合较好,透皮速率约为2.6μg·cm-2·h-1。结论:雷公藤微乳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速率小于体外释放速率,表明该制剂属于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优化处方和工艺制备缓释、长效的阿魏酸脂质体植入制剂。方法: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22∶78),检测波长324 nm。运用醋酸钙主动载药技术制备阿魏酸脂质体,使用透析法考察阿魏酸脂质体的释放度。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磷脂材料、胆固醇含量、粒径及不同血液成分对阿魏酸脂质体释放度的影响,利用温敏凝胶技术进一步延长阿魏酸脂质体的缓释效果。结果:阿魏酸脂质体选择氢化大豆磷脂(HSPC)为脂质体膜材,HSPC与胆固醇的摩尔比4∶1,超声时间1 min,脂质体平均粒径397.7 nm,可实现12 h缓释效果,血液成分能够加速脂质体的释放但不同血液成分无显著性差异。采用温敏凝胶技术可延长阿魏酸脂质体的缓释效果,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时间48 h。结论:胎牛血清和大鼠血浆可替代人血清用于阿魏酸脂质体的释放度考察。通过控制脂质体的处方与工艺因素,并结合温敏凝胶技术可实现阿魏酸脂质体的缓释、长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纳米粒,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性能,为丹皮酚的新型纳米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壳聚糖为表面修饰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以p H 7.4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察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载药纳米粒经壳聚糖修饰后,Zeta电位由负电荷转为正电荷且更加稳定,粒径略有增加。制备出的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96.6±3.2)nm,(30.61±0.34)m V,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10.87%和79.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24 h的累计释放率62.4%。结论:按优选的处方成功制备了壳聚糖修饰的丹皮酚PEG-PLGA纳米粒,该制剂的体外性质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利用类乳剂溶媒扩散法制备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以微海绵得率、包封率及分散系数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聚乙烯醇用量、药物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例、搅拌速度对甘草总黄酮微海绵制备工艺的影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包封率,检测波长335 nm;建立HPLC同时测定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光甘草定的含量,检测波长300 nm,流动相乙腈-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利用透析法比较甘草总黄酮及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中6个成分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聚乙烯醇用量2.69%,药物-乙基纤维素(6∶1),搅拌速度1 100 r·min~(-1),搅拌时间4 h。8 h内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光甘草定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7.47%,86.83%,76.98%,78.48%,86.58%和56.58%,24 h内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中这6个成分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1.45%,89.74%,77.57%,82.64%,87.74%和67.74%。结论:利用类乳剂溶媒扩散法制备的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粒径大小均匀、工艺稳定且操作简便。甘草总黄酮微海绵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鞣花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机制,为该制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测定鞣花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23∶77),检测波长254 nm。以微球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质量分数及海藻酸钠-药物质量比对鞣花酸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利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进行体外释放度拟合。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海藻酸钠-鞣花酸(3∶1),海藻酸钠2%,氯化钙2%,壳聚糖0.1%;微球在48 h内平均释放度80.14%,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131t1/2-0.046 9(r=0.966 4)。结论:该处方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鞣花酸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卡铂热敏脂质体包封率和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体外热敏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超滤法分离载药脂质体和游离药物,以甲醇-水作为流动相,采用C8柱,用HPLC测定包封率。采用超滤分离法考察脂质体在42℃的体外释放规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释放度。结果超滤分离方法的药物回收率为99.5%,加样回收率为100.6%,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工作曲线为A=8 572.6ρ-918.77(n=6),r=0.999 9,线性范围0.517~51.7 mg·L-1;脂质体在42℃条件下的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以用于测定卡铂脂质体的含量和包封率,所制备的热敏脂质体具有显著的热敏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影响抗脑胶质瘤药物盐酸多柔比星缓释植入剂体外释药的因素,为动物药效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与盐酸多柔比星混合制成缓释植入剂,采用UV测定其体外释放度。考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组成、聚乳酸-羟基乙酸相对分子质量(Mw)、载药量等因素对缓释植入剂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 载药量10%的植入剂释药速度明显快于5%的植入剂;随着共聚物组成中羟基乙酸比例的增加,释药速度明显加快,LA-GA为50∶50的植入剂35 d时累积释放度达90%,而75∶25的植入剂仅为60%;聚乳酸-羟基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与释药速度成反比,Mw=20 748的植入剂释药速度明显快于Mw=30 834的植入剂。结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组成、聚乳酸-羟基乙酸相对分子质量、载药量是影响缓释植入剂体外释药的因素,其中共聚物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调节共聚物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很好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晶度对球形化自组装干扰素体内外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结晶技术制备球形化干扰素,以结晶度为指标表征不同自组装物的分子有序度;对其体外溶出特性进行考察,并比较家兔皮下注射给药的体内药动学行为。结果调节自组装过程中的蛋白质过饱和度,可获得无定形及结晶化的球形干扰素。无定形聚集体回收率达到96.5%,平均粒径约0.6μm;两种结晶化干扰素外观呈单分散球形颗粒,回收率均大于80%,平均粒径10~20μm,结晶度分别为23.2%和30.8%。随着结晶度的提高,自组装物的体外溶出速率显著降低。家兔皮下注射无定形和结晶化球形干扰素后,血药达峰时间(t max)由(6.00±1.40)h推迟至(13.20±2.68)和(22.40±3.57)h,消除半衰期(t1/2)由(4.75±0.82)h延长至(10.68±1.97)和(29.17±4.93)h。结论结晶化球形自组装干扰素能够显著改善其体内外释药性能,可作为一种新型蛋白质类药物缓释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8.
苦参碱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优选苦参碱凝胶剂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参碱含量,流动相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6:94),检测波长210 nm。利用动态透析法测定苦参碱凝胶剂体外释放率,以1,5,10 h累计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卡波姆-940用量、苦参碱用量、氮酮用量及凝胶pH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卡波姆-940、苦参碱和氮酮用量分别为1.0,2.0,0.5 g,pH调节至6.8;苦参碱凝胶剂在1,5,10 h内的体外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0.17±0.35)%,(74.90±0.70)%,(94.53±0.74)%。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苦参碱凝胶剂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嵌段共聚物(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规律。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QC-PLGA纳米粒,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处方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冻干保护剂,通过动态透析技术考察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0.2%聚乙烯醇,PLGA质量浓度10 g·L~(-1),油/水相体积比1∶35,槲皮素用量5 mg,冻干保护剂为2%乳糖。QC-PLGA纳米粒冻干粉的外表光滑,形态无皱缩塌陷、结构致密且加入注射用水振摇后再分散性良好,体外释放规律基本符合Weibull方程的释药模型,释药动力学方程ln[ln(1/1-Q)]=0.399lnt-1.503(R~2=0.973)。结论:QC-PLGA纳米粒冻干粉制备工艺简单可行、性质稳定、易储存,相比槲皮素原料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