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茜  刘艳芳  赵辉  刘洋  张旭  王书典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4):1139-1142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氯沙坦及其代谢产物EXP3174 3种物质在单、复方制剂给予Beagle犬时的药动学差别。方法 采用LC-MS/MS法,分别测定6只Beagle犬交叉口服单方或复方制剂后血浆中氨氯地平、氯沙坦及其代谢产物EXP3174的浓度,应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①单方和复方制剂中氯沙坦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1.36±0.46)和(1.03±0.27)h;ρmax(905±477)和(1 009±440)ng·mL-1;AUC0-t(1 556±696)和(1 601±432)ng·h·mL-1。②单方和复方制剂中EXP3174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1.67±0.41)和(1.42±0.38)h;ρmax(69.2±48.1)和(47.1±14.6)ng·mL-1;AUC0-t(191±120)和(142±80.6)ng·h·mL-1。③单方和复方制剂中氨氯地平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2.75±0.61)和(3.00±0.95)h;ρmax(38.5±14.9)和(33.8±8.05)ng·mL-1;AUC0-t(467±163)和(438±141)ng·h·mL-1。结论 单、复方苯磺酸氨氯地平/氯沙坦钾片在Beagle犬体内的主要有效成分氨氯地平、氯沙坦及其代谢产物EXP3174的各药动学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准确、灵敏、可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HPLC-MS/MS)检测大鼠血浆及组织中卡巴拉汀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C18 (4.6 mm×100 mm,3.5 μm) 色谱柱,以水-甲醇 (20∶80) 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 (ESI+),多重反应检测 (MRM) 方式进行离子监测,药物卡巴拉汀和内标安替比林用于定量的特征反应分别是251.3→206.1和189.1→106.1。体内所有生物样品采用醋酸乙酯萃取法处理。结果 卡巴拉汀在各自测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均良好,r > 0.999 0,相对提取回收率>60%,中、高浓度精密度RSD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在进食和空腹状态下中国健康受试者口服百可利咀嚼片400 mg药动学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双周期、自身交叉、安慰剂对照设计,12例健康受试者空腹或餐后口服百可利咀嚼片400 mg或安慰剂,HPLC-MS/MS测定血浆中百可利及其主要代谢物黄芩苷的浓度,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受试者空腹和餐后口服单剂量百可利后,血浆中百可利的ρmax分别为(15.752±9.328),(19.572±9.439) ng·mL-1;AUC0-t分别为(89.468±48.631),(122.073±28.285) ng·h·mL-1;AUC0-∞分别为(93.356±50.110),(126.212±28.270) ng·h·mL-1。黄芩苷的ρmax分别为(182.472±99.555),(154.782±100.834) ng·mL-1;AUC0-t分别为(1 193.230±693.408),(933.921±282.318) ng·h·mL-1;AUC(0-∞)分别为(1 266.425±866.664),(940.882±286.192) ng·h·mL-1。空腹与餐后各发生4起不良事件,程度均为轻度。结论 与空腹服用400 mg百可利咀嚼片相比,进食后百可利的吸收程度增加,而黄芩苷的吸收降低。400 mg耐受性良好,空腹或进食下发生的不良事件相当。吸收程度的改变未影响药物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测定人血浆中米格列醇浓度的方法,并用于健康人体内米格列醇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采用MACHEREY NAGELCN色谱柱(4.6mm×250mm,5 μm),柱温50℃,以乙腈甲醇0.02%盐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0mL·min-1;质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源(ESI+),定量分析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R),质荷比为准分子离子峰;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后,将乙腈挥干,残渣用氯仿-异丙醇提取杂质,磷酸液提取药物,外标法定量。结果 米格列醇浓度在32~32.00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7,最低检测浓度5ng·mL-1(S/N =3)。批内、批间RSD符合方法学要求,单次服用10.0mg米格列醇片后药动学参数AUC0~12 ,AUC0~∞,cmax,tmax,t1/2 分别为(7592.7±4207.4)ng·h·mL-1,(7957.6±4425.7)ng·h·mL-1,(1883.9±912.3)ng·mL-1,(2.4±0.6)h,(2.5±0.9)h。结论 该方法稳定、灵敏度高、操作简单 ,适用于米格列醇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白芍总苷在急性CCl4 肝损伤大鼠与正常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异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CCl4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HPLC测定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灌胃给予白芍总苷后,不同时间点的Pae和Alb的血药浓度,根据药-时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模型组大鼠体内,白芍总苷中芍药苷(Pae)和芍药内酯苷(Alb)在高、中、低剂量(0.047、0.141、0.282 g·mL-1)时的 t1/2分别为 5.02、4.52、4.91 h;5.22、5.04、5.05 h。ρmax分别为22.54、14.52、5.49 μg·mL-1;9.02、5.04、2.34 μg·mL-1。AUC0-t分别为(146.55±7.52)、(84.14±7.84)、(31.62±2.97)μg·h·mL-1;(56.56±8.70)、(32.18±3.49)、(13.48±1.66) μg ·h·mL-1tmax 均为 2 h。在正常大鼠体内,Pae和Alb在高、中、低剂量(0.047、0.141、0.282 g·mL-1)时的 t1/2 分别为3.95、3.69、3.95 h;3.74、3.98、3.79 h。ρmax分别为19.16、11.60、4.46 μg·mL-1;7.16、4.00、1.93 μg·mL-1。AUC0-t 分别为(116.26.6±19.99)、(67.74±12.79)、(25.01±2.62) μg·h·mL-1;(45.03±5.84)、(27.26±3.57)、(10.59±1.86)μg·h· mL-1tmax为 2.5 h。结论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ρmax、AUC0-t 显著增大,t1/2延长,tmax明显缩短。模型组和正常组的tmax和t1/2不受白芍总苷剂量影响,但剂量与ρmax和AUC0-t具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uadrupole-Orbitrap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6-姜酚在大鼠血浆、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分析。方法 SD大鼠ig给药6-姜酚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尿液、粪便以及胆汁样品。样品前处理后,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源(ESI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结果 对代谢产物的质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析,检测到大鼠体内6-姜酚相关代谢产物共21个,其中血浆样品中5个代谢产物,尿液样品中9个代谢物,粪便样品中12个代谢产物,胆汁样品中8个代谢产物。结论 通过液质联用技术阐明了6-姜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代谢途径,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药物代谢鉴定研究提供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地龙注射液对细胞哮喘模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2表达的影响,探讨地龙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价值。方法 给予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HBE)以不同的干预和治疗,分为:单纯培养组即对照组(A组),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p1)(10 μg·mL-1)组(B组),Derp1(10 μg·mL-1)+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1×10-6mol·L-1)组(C组),Derp1(10 μg·mL-1)+地龙注射液(0.9 mg·mL-1)组(D组),Derp1(10 μg·mL-1)+地龙注射液(9 mg·mL-1)组(E组), Derp1(10 μg·mL-1)+地龙注射液(18 mg·mL-1)组(F组),培养72 h,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TGF-β1 mRNA, Smad2 mRNA 表达;并收集以上各组上清液,作用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72 h,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表达。结果 B组TGF-β1mRNA, Smad2 mRNA表达较A组明显升高(P<0.01);各地龙组及C组,TGF-β1 mRNA、Smad2 mRNA表达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A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HLF中FN表达与HBE各对应组TGF-β1 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地龙注射液有抑制哮喘气道重构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2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吸收入血成分及药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大鼠口服西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西红花苷-1后,药物的吸收入血成分及药动学。方法 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的血浆经过含酸丙酮或丙酮沉淀,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柱,在420 nm检测波长下,分别分析经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前后血浆中的西红花苷-1(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48∶52)与西红花酸(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74∶36)。结果 在大鼠口服西红花苷-1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以及葡萄糖醛酸酶水解后血浆中未检出西红花苷-1成分,但是在血浆中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西红花酸,葡萄糖醛酸水解后的血浆中西红花酸含量未见明显增加。对大鼠口服1 mg·kg-1西红花苷-1后24 h内的血浆样品中的西红花酸进行血药浓度分析,结果显示,西红花酸在6只大鼠的血浆中都显示多次达峰现象,10 h之内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平均血药浓度显示第一达峰时间(tmax1)在20 min,峰浓度为(0.17±0.18 )μg·mL-1,第二达峰时间(tmax2)在6 h,峰浓度为(0.14±0.07)μg·mL-1,平均滞留时间(MRT0-t)为(5.4±0.7) h,末端消除半衰期(t1/2k)为(3.0±0.6) h。结论 西红花苷-1口服给药后以代谢物西红花酸形式快速吸收入血,消除半衰期和体内滞留时间较长,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征。对于西红花苷-1在体活性的研究需要重视对体内吸收成分——西红花酸的药理作用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甘草及六一散在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药动学参数的差异,以探索六一散配伍的合理性。方法:将甘草及六一散制成水煎液,分别灌胃给予SD大鼠,采用H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给予六一散或甘草后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的Tmax,Cmax,T1/2,AUC0-480:给六一散后分别为:(45.0±10.6)min,(532.8±257.7)ng·mL-1,(72.6±36.5)min,(26568.7±7682.7)ng·mL-1·min-1;给甘草后分别为(240.0±30.4)min,(480.7±157.6)ng·mL-1,(141.4±26.7)min,(100447.4±58896.2)ng·mL-1·min。结论:相对于单用甘草,给予六一散水煎液后大鼠血浆中的甘草次酸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提高,有利于复方快速而集中的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10.
建立血浆样品中雪胆乙素的测定方法,研究雪胆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给药,以苯海拉明为内标(internal standard,IS),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雪胆乙素浓度。质谱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正离子检测,确定目标化合物及内标的离子对分别为m/z 503.2/113.1和m/z 256.0/167.2。色谱柱为Agilent ZOBAX SB-C18(2.1 mm×50 mm,1.8 μm),甲醇-0.1%甲酸55:45等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1。采用DAS 2.0软件对所得的血药浓度进行拟合,求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大鼠经尾静脉注射雪胆乙素3.0 mg·kg-1,目标物血浆质量浓度在10.5~3 150 μ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6),标准曲线定量下限为10.5 μg·L-1,信噪比S/N=12;日内精密度RSD<6.9%,日间精密度RSD<14%;准确度RE在0.20%~3.7%;提取回收率在92.7%~97.1%。尾静脉注射雪胆乙素的药动学参数AUC0-t为(811.615±111.578)μg·h·L-1,t1/2为(1.285±1.390)h,CL为(3.627±0.487)L·h·kg-1,Vd为(6.721±7.429)L·kg-1。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测定雪胆乙素血药浓度的方法,首次报道了雪胆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非布司他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单次及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3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男女各半,一组进行非布司他片中剂量(80 mg)的单/多次给药人体药动学试验,10名受试者每天服药1次,每次80 mg,一共服药6次;一组进行非布司他片低剂量(40 mg)的单次给药人体药动学试验;一组进行非布司他片高剂量(120 mg)的单次给药人体药动学试验。血药浓度用LC-MS/MS快速测定。结果 单次空腹口服非布司他片40,80,120 mg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ρmax分别为(2 578±743),(4 522±1 376)和(6 407±2 463) ng·mL-1;tmax分别为(1.80±1.15),(1.78±1.18)和(2.28±1.57) h;t1/2分别为(6.21±2.11),(6.14±0.99)和(5.93±1.82) h;AUC0-36 h分别为(6 949±1 947),(14 875±4 200)和(23 881±6 225) ng·h·mL-1;AUC0-∞分别为(7 039±1 931),(14 995±4 287)和 (24 056±6 236) ng·h·mL-1。多次口服80 mg非布司他片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为(1.60±0.74) h,t1/2为(5.27±1.08) h,cSSmax为(4 326±1 477) ng·mL-1,cSSmin为(33.97±7.84) ng·mL-1,cSSav为(622.7±165.8) ng·mL-1,AUCSS为(14 945±3 979) ng·h·mL-1,AUC0-36 h为(15 196±4 119) ng·h·mL-1,AUC0-∞为(15 291±4 110) ng·h·mL-1。结论 非布司他片在剂量为40~120 mg内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多次口服非布司他片每日1次,每次80 mg,不存在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初步毒性、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兰    李彦辉    王彩霞    郝小芳  修宪    魏娜    李春雷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6):446-449
 目的 制备紫杉醇脂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毒性及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大豆卵磷脂(soybean Phosphatidylcholine,SPC)、培化磷脂酰乙醇胺(mPEG2000-DSPE)及紫杉醇以100∶0.5∶5(摩尔比)混合并溶解于氯仿中,采用油水相研磨成乳,然后高压均质的方法制备脂质体。采用低速离心法测定包封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粒度分布,KM鼠进行毒性实验,H22/KM小鼠为模型进行药效实验。结果 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40±10) nm;药脂摩尔比在3%~6%内包封率均大于95%;毒性实验表明,紫杉醇脂质体(Pac-lipo)和紫杉醇游离药(Pac-free)对KM雄性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分别为64.8和29.4 mg·kg-1;药效实验表明,紫杉醇脂质体剂量依赖性的抑制鼠肝癌H22肿瘤生长。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与紫杉醇游离药相比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指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上海天汇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的单次静脉滴注人体药动学特征,了解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单周期设计与双周期自身交叉设计相结合的单剂量给药方式,分别静脉滴注175 mg·m-2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或市售紫杉醇注射液,采集受试者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其血药浓度。 结果 患者单次静脉滴注175 mg·m-2剂量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后,平均ρmax分别为(883.11±353.69)和(6 250.00±1 635.12)μg·L-1,tmax分别为(1.94±1.01)和(3.00±0)h,t1/2分别为(5.00±1.87)和(3.37±0.61)h,AUC0-tn分别为(2 828.40±1 113.36)和(17 304.28±5 064.30)μg·h·L-1,AUC0-∞分别为(3 077.96±1 195.39)和(17 400.43±5 053.15)μg·h·L-1。4例完成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双周期自身交叉药代试验患者的平均药动学参数如下, ρmax分别为(767.75±182.94)和(6 805.00±881.38)μg·L-1,tmax分别为(2.50±1.0)和(3.00±0)h,t1/2分别为(5.16±2.42)和(3.30±0.88)h,AUC0-tn分别为(2 675.39±385.24)和(18 036.51±5 239.99)μg·h·L-1,AUC0-∞分别为(2 913.80±238.66)和(18 186.84±5187.37)μg·h·L-1。 结论 在给予相同剂量下,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ρmax和AUC0-tn明显低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t1/2高于紫杉醇注射液。对比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具有明显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肝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伊立替康(CPT-11)及其活性代谢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的HPLC检测方法,并对体外孵育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HPLC测定微粒体酶孵育体系中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用单因素法对各孵育条件进行优化,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研究羧酸酯酶(CES)的酶促动力学。结果 伊立替康、7-乙基-10羟基喜树碱分别在20~4 000、2~4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体外酶孵育条件为:伊立替康 10 μmol·L-1,肝微粒体蛋白含量0.02 mg,孵育时间为15 min。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PLC的方法快捷、灵敏,适用于伊立替康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体外酶孵育条件的优化,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多种经羧酸酯酶代谢的药物对伊立替康代谢影响及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冠脉宁片中冰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对龙脑、异龙脑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樟脑进行检查。FID检测器;色谱柱为HP-INNOWAX聚乙二醇毛细管柱(30 m×0.25 mm, 0.25 μm);初始温度120 ℃,以每分钟20 ℃升至180 ℃,保持7 min。结果 龙脑、异龙脑和樟脑分别在3.980 μg·mL-1~1.990 mg·mL-1, 4.012 μg·mL-1~2.051 mg·mL-1, 4.170 μg·mL-1~0.208 5 m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0%(n=6,RSD=1.6%);98.21%(n=6,RSD=1.8%);101.00%(n=6,RSD=1.2%)。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冠脉宁片中冰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知母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2,6,4′-三羟基-4-甲氧基苯甲酮,构树宁B,顺-扁柏树脂酚的UPLC方法。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 1.8 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检测波长采用210和192 nm。结果 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2,6,4′-三羟基-4-甲氧基苯甲酮,构树宁B,顺-扁柏树脂酚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15.00~299.6 μg·mL-1, 8.80~175.6 μg·mL-1, 40.00~800.0 μg·mL-1,2.300~45.60 μg·mL-1, 0.420~8.50 μg·mL-1, 0.400~9.00 μ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9)均在97.7%~100.6%之间,RSD均小于1.2%。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作为同时测定知母中新芒果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2,6,4′-三羟基-4-甲氧基苯甲酮,构树宁B,顺-扁柏树脂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冠脉宁片中化工染料检查及血竭素高氯酸盐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对冠脉宁片中血竭药材可能存在的化工染料进行检查,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血竭素含量进行测定。化工染料检查使用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SB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0.02 mol·L-1乙酸铵和乙腈的混合溶液,梯度洗脱,520 nm检测;质谱采用ESI+扫描,二级离子扫描方式。血竭素含量测定使用的色谱柱为Phenomenex Luna C18(4.6 mm×250 mm,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钠溶液(37∶63),检测波长440 nm。结果 56批次样品中共有7批样品可检出苏丹红Ⅰ、Ⅳ以及808猩红等化工染料。血竭素高氯酸盐在0.408~816.6μg·m L-1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746 1×107ρ+2 419.9,r=1.000 0;平均回收率为98.37%(RSD为1.2%,n=6)。56批次样品中血竭素含量在0.01~0.25 mg·片-1内。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冠脉宁片中血竭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的方法,研究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方法 将随机分组的大鼠分别灌胃给药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液及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混悬液,剂量120 mg·kg-1(按玳玳总黄酮含量计),分别于0.083,0.167,0.333,0.5,0.667,1,2、4、6、8、10、12和24 h取血。采用HPLC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浓度,运用DAS 3.0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比较口服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及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混悬液的药动学参数,柚皮苷AUC0-24分别为(17.710±6.588)和(9.139±1.982)mg·h·L-1max分别为(4.816±1.329)和(1.575±0.324) mg·L-1,tmax分别为(0.611±0.086)和(0.917±0.204)h,t1/2分别为(13.078±6.382)和(11.678±6.919)h,新橙皮苷AUC0-24分别为(18.094±4.892)和(10.961±2.276)mg·h·L-1max分别为(5.657±1.391)和(2.096±0.512)mg·L-1,tmax分别为(0.583±0.091)和(0.806±0.222)h,t1/2分别为(14.606±7.562)和(10.985±6.963)h。以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混悬液为参比,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93.78% 和165.08%。 结论 玳玳黄酮研制成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制剂能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和改善其药剂学性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的细胞毒性;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周期。结果作用48 h后,葫芦素B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SK-N-SH细胞的生长,0.143和0.716μmol.L-1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对SK-N-SH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4.9±4.6)%和(53.6±6.3)%,与对应浓度的葫芦B原料组的(13.2±2.3)%和(43.4±5.5)%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的IC50为0.508μmol.L-1,而葫芦素B原料为12.6μmol.L-1。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与二甲基亚砜(DMSO)组相比较,葫芦素B原料及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的细胞密度下降,细胞体积缩小,大多数细胞形状发生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葫芦素B原料可将SK-N-SH细胞抑制在S期和G2/M期,而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把SK-N-SH抑制在G2/M期。结论葫芦素B固体脂质纳米粒与葫芦素B原料药既能抑制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增殖,又能诱导其凋亡,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性,且前者毒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兰索拉唑肠溶胶囊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检定方法。方法 基于RP-HPLC/UV,采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进行分离,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测定4批兰索拉唑肠溶胶囊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含量。其中在1.4~14 μg·mL-1内,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线性方程为Y=48.848ρ-2.811 2(r=0.999 9);在1.36~20.4 μg·mL-1内,DEP的线性方程为Y=67.619ρ-30.754(r= 0.999 0);在1.5~15.5 μg·mL-1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线性方程为Y=36.759ρ-4.8507(r=0.999 9)。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1.3%、96.1%和94.7%,其RSD分别为2.9%、4.4%和4.7%。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准确测定兰索拉唑肠溶胶囊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