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种植体周围不同角化龈宽度在修复后12个月时对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观察25例患者,共植入40颗种植体,在上部修复当日测量种植体颊侧正中角化龈宽度(KMW),分为KMW≥2mm组和KMW〈2mm组(n=20)。于上部修复后当日(基线期)及6、12个月时,测量种植体周围探诊出血指数(BOP)、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及牙龈退缩情况等临床指标,影像学检查计算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情况。结果上部修复后12个月时,两组BOP和PLI均显著高于基线期水平(P〈0.05),KMW〈2mm组PLI明显高于KMW≥2mm组(P〈0.05)。KMW〈2mm组存在明显的牙龈退缩。两组种植体周围PD及边缘骨丧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周围KMW对种植体周围的菌斑控制和防止牙龈退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确切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2.
随着种植牙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种植义齿的生物力学研究已成为种植义齿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种植义齿的生物力学影响因素有种植体材料、形态结构、表面处理、颌骨结构和受力情况等。目前研究仍不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骨形成蛋白在种植体与骨结合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骨形成发生蛋白-7(BMP-7)对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形成的作用。方法:构建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以正常侧作为对照,应用组织学方法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界面形态,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系统测定界面元素变化。结果:实验组在2周时,ALP活性较高,2至6周时迅速升高接近峰值,逐渐稳定直至12周。而对照组均匀升高,两组在各个时间段ALP活性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2周时种植体骨界面就有新生骨组织形成,6周时种植体界面已形成大量新生骨组织,种植体与机体组织之间只有极其薄的一层纤维膜,已达到骨结合标准。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种植体植入后6周内,钙元素与磷元素逐渐增加并达到峰值,以后趋于平稳。而对照组在各项检测中都较实验组迟缓。结论:BMP-7可以加速骨种植界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微种植体支抗施力的时机与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关系,为微种植体支抗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犬3只,设为未加力组、即刻加力组与非即刻加力组。全麻条件下将钛微种植体植入实验动物狗的双侧上颌尖牙、磨牙区与下颌磨牙区,所施力值0.2 N。8周处死动物,X线拍片进行影像学评价;通过HE染色与GOMORI特殊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X线结果显示磨牙区植入的微种植体较尖牙区更多骨结合。HE染色显示实验8周时即刻加力组可观察到微种植体周围骨边缘整齐的成熟的层状骨,可见到大量成纤维细胞;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为高矿化的层状骨组织,可见较多的骨陷窝,内有骨细胞,钙化程度与旧骨组织接近。GOMORI特殊染色显示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较多未矿化结缔组织,非即刻加力组微种植体周围有明显矿化骨组织出现。结论:非即刻加力组较即刻加力组的微种植体有更多的骨性结合,可更好地提供稳定的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与初始黏膜组织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后牙区行单颗种植修复治疗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骨水平种植体组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组,分别对比在植入后12周时不同初始黏膜厚度边缘骨吸收水平.结果:在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组当初始黏膜厚度较厚时边缘骨吸收较少(...  相似文献   

7.
某些患者在拔牙之后并未进行修复治疗,久之会导致拔牙间隙进一步扩大。一些磨牙伸长或磨牙拔除后不愿进行全口矫正的患者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对于此类不愿通过正畸矫治方法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微种植体进行局部治疗。笔者近年来尝试实施此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在种植完成负重后的短期、中长期骨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采用牙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50例XIVE和68例ANKYLOS单牙种植患者在修复完成后3、6、12个月的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比较骨吸收高度的差异。结果XIVE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呈进行性吸收,ANKYLOS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有缓慢吸收,吸收速度呈匀速状;两种种植体在不同观察期,骨吸收水平ANKYLOS优于XIVE。结论在排除了表面处理技术和负重条件等重要影响条件下,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环节上,骨水平种植体ANKYLOS要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XIVE。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依1.104)mm、(0.298依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依1.500)mm、(0.603依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埋入式与非埋入式愈合方式之间,根形种植体与柱形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11.
就种植体的化学性能、材料碎屑和金属离子、免疫和基因因素,以及疾病和药物因素对种植体-骨界面形成和变性的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动物体内实验评估钛种植体表面不同的抗菌涂层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影响。方法 30 枚 纯钛棒随机分为3 组并进行相应处理:银电沉积处理(Ti-Ag),硅烷化处理(Ti-Si),未进行处理(Ti)。将30 颗种植体随机植入5 只比格犬下颌前磨牙区(每只6 颗种植体),并进行种植体颈部结扎并引入牙周致病菌, 诱导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诱导2 个月后,对比格犬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包括临床指标检 测(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牙龈指数、种植体松动度)、X 射线检查、组织学分析,并进行 定量分析。结果 种植体周围炎诱导2 个月后,Ti-Ag 和Ti-Si 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有轻到中度水肿,叩诊声音 清脆,无松动;Ti 组种植体周围黏膜明显水肿,甚至出现破溃、脓液溢出,叩诊声音浑浊,个别种植体临床可 见松动。Ti-Ag 和Ti-Si 组各临床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Ti-Ag 和Ti-Si 组 各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X 射线结果显示,Ti-Ag 和Ti-Si 组种植体周围骨无吸收,骨密度均 匀致密;对照组周围牙槽骨呈垂直吸收,种植体与骨组织间可见透射状影像,其骨吸收量小于Ti-Ag 和Ti-Si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织学染色见Ti-Ag 和Ti-Si 组较对照组具有更好的骨结合,骨- 种植体接触 率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 Ti-Ag 和Ti-Si 抗菌涂层表面处理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炎引起的骨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植入后的早期边缘骨吸收,并分析各分组要素对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后牙区植入种植体105枚,术后即刻、术后三个月负载前分别进行全景片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高度,计算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94±1.104)mm、(0.298±1.032)mm,骨水平种植体在后牙区近中、远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89±1.500)mm、(0.603±1.068)mm,两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愈合方式之间,不同形态的骨水平种植体之间,早期边缘骨吸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后牙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负载前边缘骨吸收量与骨水平种植体相近,可以作为后牙区种植的常规选择。非埋入式愈合的患者、使用根形种植体的患者易引起较多的早期边缘骨吸收。  相似文献   

14.
以成年杂种犬为实验对象,以示涂层纯钛种植体为对照,用定量组织学方法研究两种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穿骨皮质种植1、3、6个月后,种植体-骨组织办面骨融合形成的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均能在种植早期加速界面骨融合的形成,其中HA2涂层种植体的骨融合指数在各种樾程期均高于HA1涂层和未涂层纯钛种植体,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医学综述》2013,19(4):676-678
微螺钉种植体是极为有效的正畸支抗,而且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具有价格低廉、舒适、操作简便、植入范围广等突出优点。许多临床研究虽然显示了微螺钉种植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其骨结合的组织学相关文献仍然非常有限。该文从日益发展的微螺钉种植体材料的不同,自攻和助攻两种微种植体植入方式的不同,以及愈合时间的差异,分别对微螺钉种植体骨界面愈合产生的影响,并且展望了微螺钉种植体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汪昆  李德华  李玉龙  于敬宇  刘宝林 《医学争鸣》2005,26(21):1996-1998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研究种植体骨结合率与种植体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 建立牙种植体、局部下颌骨骨块三维立体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不同等级骨结合率下种植体的固有频率. 结果: 随着骨结合率由0增加至100%,种植体固有频率相应从23 960 Hz增加到25 886 Hz. 结论: 种植体的骨结合率对其固有频率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影响因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系统和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系统应用于单颗牙缺失修复时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共68例,均为单颗前牙缺失,按简单随机法分为A、B两组,每组34例.A组植入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体,B组植入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分别在患者修复体就位即刻和修复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计算骨吸收量,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种植全冠修复后当日和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B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2±0.23)mm、(0.79±0.32)mm、(1.09±0.42)mm、(1.45±0.50)mm,A组分别为(0.34±0.18)mm、(0.37±0.24)mm、(0.45±0.28)mm、(0.53±0.30)mm,B组大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功能负载一年内,Ankylos平台转移种植体在保留种植体颈部边缘牙槽骨的高度方面优于Nobel Replace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2只Beagle犬下颌共植入12颗种植体,丝线缠绕诱导形成种植体周围炎实验动物模型。随机数字法分3组,对照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处理;Bio-0ss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处理,骨缺损区充填Bio-0ss,覆盖BME-10X;OAM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骨缺损区充填OAM,覆盖BME-10X。采用手术测量和制作带种植体骨组织磨片,测定新生骨接触率。结果5个月时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倍光学显微镜下,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未见明显新生骨;Bio-0ss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Bio-0ss颗粒完全为新生骨包绕和替代,并与种植体形成接触;OAM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OAM颗粒完全为新生骨替代,并与种植体形成接触。结论Bio-0ss及OAM能较好地促进骨再生,改善种植体周围炎所致的骨缺损。不论采用屏障膜结合Bio-0ss或OAM均可以重建种植体周围炎周围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以成年杂种犬为实验对象,以未涂层纯钛种植体为对照,用定量组织学方法研究两种羟基磷灰石(HA1和HA2)涂层种植体穿骨皮质种植1、3、6个月后,种植体-骨组织界面骨融合形成的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均能在种植早期加速界面骨融合的形成,其中HA2涂层种植体的骨融合指数在各种植程期均高于HA1涂层和未涂层纯钛种植体,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1.96N水平力作用下感染微螺钉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健康雄性杂种犬4只,在犬的双侧上颌尖牙近远中、第二双尖牙近远中颊侧骨板各植入微螺钉种植体1枚,共32枚。种植体颈部缠绕正畸橡皮圈及4-0缝合线以诱导炎症。选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实验组用镍钛拉簧在2种植体间即刻施加1.96N的水平力,对照组不加力。分别于种植体植入后1、2、4和8周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法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结果:观察期内实验组2枚种植体松动,未脱落。1周时种植体周围牙龈黏膜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红、肿等炎性反应。实验组1周时种植体出现大量的急慢性炎症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有少许新生纤维组织,越接近尖部炎性反应越轻;2周时中部压力侧骨质连续性破坏;4周时颈部见少量骨质破坏,同时有片状的新生骨形成;8周时颈部骨质破坏吸收,中部压力侧见纤维增生,排列杂乱。对照组骨质破坏较实验组轻。结论:微螺钉种植体在感染状态下,骨质的吸收由颈部向尖部进行;加力较不加力对骨质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