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相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蛋白表达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初步探讨sorcin是否参与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方法:36只SD大鼠,12只用作非手术对照组,其余采用经股动脉放血法制成失血性休克(动脉压40 mmHg)模型。分别将成模大鼠再分为休克早期(30min)组及晚期(2h)组;各组开腹分离肠系膜动脉,采用离体器官张力测定技术检测肠系膜动脉对NE的反应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的表达及其分布;采用免疫共沉淀联合WB检测sorcin-肌浆网2型雷诺定受体(RyR2)表达,并分析休克大鼠sorcin水平与肠系膜动脉对NE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失血性休克早期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而晚期组对NE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早期组和晚期组大鼠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sorcin总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生了明显转位现象,即早期组sorcin在胞浆及质膜内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晚期组sorcin在胞浆内的表达明显增强,而在质膜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免疫共沉淀发现,早期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RyR2复合子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晚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晚期组sorcin由质膜向胞浆移位与其血管反应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2h,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从RyR2解离,导致sorcin从肌浆网向胞浆转位,至少部分参与肠系膜动脉对NE低反应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腺苷A3受体(A3AR)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阻力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性的降低是决定创伤休克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腺苷是机体遭受创伤、缺氧时大量释放的重要内源性调质,并通过相应受体发挥作用。本研究拟观察腺苷A3受体(A3AR)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的表达变化情况及其与休克血管反应性变化间的关系,初步探讨A3AR是否参与对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方法:参照以往的工作基础,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40 mmHg)模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对缩血管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E)诱导的收缩反应性采用离体小血管张力测定仪检测;A3AR的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情况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进行检测。结果:结果显示,在大鼠失血性休克后0-4 h,其肠系膜上动脉1-2级分支血管对由NE诱导的收缩反应性呈现“双向性”变化;A3AR mRNA表达随休克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平滑肌A3AR的蛋白表达在休克后即刻呈增加趋势,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尤其以休克后4h的表达下降最为明显;此外,A3AR激动剂可部分恢复休克2 h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性,且该作用可被A3AR阻断剂MRS1523所拮抗。结论:A3AR参与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形成,在失血性休克后激动A3AR受体可保护血管功能,部分恢复失血性休克后大鼠阻力血管对NE的收缩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余上斌  杨莹  柯丹  冯秀玲  晏汉姣 《微循环学杂志》2011,21(3):19-20,25,88,91
目的:比较几种血管活性药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失血性休克模型组(B组),生理盐水处理组(C组),多巴胺处理组(D组),去甲肾上腺素处理组(E组),山莨菪碱处理组(F组)。实验采用动脉放血至动脉血压为60mmHg左右,同时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状态改变来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各组行相应药物处理后,分别测量动脉血压和检测肠系膜微循环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组大鼠动脉血压、肠系膜微血管出/入口管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血液流态由线流改变为粒流。与B组比较,几种血管活性药物(D、E、F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动脉血压均有显著升高作用,依次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山莨菪碱(P<0.05或P<0.01),多巴胺对微血管出/入口管径恢复明显(P<0.01),山莨菪碱和多巴胺对肠系膜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山莨菪碱还能使肠系膜血流流态恢复为线流。结论:实验性治疗失血性休克需适度补充血容量,同时选用山莨菪碱改善肠系膜微循环,有利于休克复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E2)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离体肠系膜淋巴管收缩性的作用及其与淋巴管平滑肌细胞(LSMCs)内外钙离子浓度([Ca2+])差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和休克+E2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40±2)mmHg维持1.5 h,液体复苏],休克+E2组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在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微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点肠系膜上动脉(SMA)一级分支微血管环的血管反应性、SMA中Ang-1、Ang-2的蛋白表达变化;并观察在缺氧高血管反应期和低血管反应期,给予和抑制Ang-1、Ang-2对SMA一级分支血管环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1)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反应性呈早期增高、晚期降低的双相变化,休克10min组NE的Emax最高,为正常的129.3%(P0.01);Ang-1的蛋白表达也呈早期增高、晚期降低的双相变化,休克10min组的Ang-1蛋白表达最高,为正常对照组的1.85倍;Ang-2的蛋白表达在休克早期变化不大,在休克后期逐渐增高,休克4h组的Ang-2蛋白表达最高,为正常对照组的2.90倍。(2)在高血管反应期(缺氧30min),外源性给予Ang-1对血管反应性影响不大,尽管NE的Emax增大,但无显著差异(P0.05),外源性给予Ang-2可降低血管反应性(P0.01);在低血管反应期(缺氧4h),外源性给予Ang-1可改善血管反应性(P0.01),外源性给予Ang-2可进一步降低血管反应性(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上动脉存在Ang-1、Ang-2的差异表达,这种差异表达参与了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肠淋巴液(PHSML)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小鼠肾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ACE2平衡的作用。方法:复制小鼠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休克组与休克+引流组,行液体复苏;休克+引流组液体复苏后,引流肠淋巴液。在液体复苏后6 h,检测肾组织ACE、ACE2、血管紧张素II(Ang II)1型受体(AT1R)、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MasR)的mRNA表达以及Ang II、Ang(1-7)含量。结果:失血性休克提高了肾组织ACE mRNA、AT1R mRNA和Ang II水平,降低了ACE2 mRNA、MasR mRNA和Ang(1-7)水平,PHSML引流抑制了失血性休克对ACE2和AT1R mRNA表达的影响;同时PHSML引流也降低了失血性休克增加ACE/ACE2、Ang II/Ang(1-7)和AT1R/MasR比值的作用。结论:PHSML引流恢复了失血性休克后肾组织的ACE/ACE2平衡,有利于减轻失血性休克所致的肾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不同时期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自由基、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对休克大鼠肾功能不全的干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78只,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于休克后90 min、输液复苏后0 h、1 h、3 h、6 h、12 h、24 h等时点处死大鼠,制备肾组织匀浆,检测MDA、SOD、NO、NOS、TNF-α、IL-6以及MPO水平,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iNOS mRNA表达。结果: 休克组大鼠输液复苏后不同时点肾组织匀浆MDA、NO、NOS、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以及iNOS 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 h-12 h持续在较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肾组织匀浆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结扎组输液复苏后6 h、12 h、24 h肾组织匀浆MDA、NO、NOS、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以及iNOS mRNA均显著低于休克组相应时点,SOD活性高于休克组相应时点(P<0.01,P<0.05)。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干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肾功能不全的机制与减少肾PMN扣押、降低TNF-α、IL-6的释放、抑制NO生成及iNOS mRNA表达、减少自由基释放与SOD消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MML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休克时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收集正常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作为对照。以4%终浓度的处理因素与第3代PMVEC及MMLEC共同孵育6h,RT-PCR测定VEGF mRNA表达。结果不同处理因素与PMVEC及MMLEC孵育6h后,休克淋巴液组两种内皮细胞的VEGF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休克血浆组、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胎牛血清(FBS)组、DMEM组;休克血浆组显著低于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FBS组和DMEM组;其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克淋巴液可抑制内皮细胞的VEGF mRNA表达,且作用强于休克血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 1 8mg/kg熊胆冻干粉针剂 (BB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平均动脉血压 (MABp)和存活时间。方法 :取Wistar系大鼠 2 70~ 32 0g ,2 0 %乌拉坦皮下麻醉 ,股动脉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 60min后开始给药抢救。动物随机分 3组 (n =8) :( 1 )正常组 :麻醉手术完毕稳定 1 0min后取材 ;( 2 )休克组 :麻醉手术完毕稳定 1 0min ,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 60min后取材 ;( 3)给药组 :此组又分2组 ,即①实验组 (BBI组 ) :麻醉手术完毕稳定 1 0min ,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 60min ,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DEX)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失血性休克的基础上,腹腔注射内毒素(二次打击)造成急性肺损伤模型,直接插管法检测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各组大鼠肺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和血管紧张素II 2型受体(AT2)mRNA的表达及测定大鼠血清血管紧张素I (AngⅠ)、血管紧张素II(AngⅡ)的变化。结果: 二次打击组(HL)大鼠平均动脉血压恢复很慢,而地塞米松治疗组(HLD)平均动脉血压恢复的速度较HL明显增快,且平均动脉血压水平的升高具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C)相比,HL组ACE、AG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HLD组明显低于HL组。AT1、AT2 mRNA各组表达水平则无明显差异。与C组相比,HL组AngⅡ的含量明显升高,HLD组大鼠血清AngⅡ的含量比HL组均明显减低,Ang I含量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可能与激活肺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抑制肺脏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是DEX轻这种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诱导PMVECs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休克时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引流正常的淋巴液或正常门静脉血作为对照。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PMVECs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fas、fas L的表达。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 h后,PMVECs凋亡率为9.86%±3.24%,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 h后,PMVEC的fas、fas L、bax mRNA表达高于其它组、bcl-2 mRNA表达低于其它组(P<0.01)。结论:休克淋巴液可诱导大鼠PMVECs凋亡,其机制与凋亡促进基因fas、fas L、bax表达增强、凋亡抑制基因〖STBX〗bcl-2〖STBZ〗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DNA芯片技术,检测和分析肠淋巴管结扎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筛选肠淋巴途径与休克肺损伤的相关基因。方法:2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休克组与休克肠淋巴管结扎组,无菌手术,均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输液复苏后休克肠淋巴管结扎组行肠淋巴管结扎,休克组仅在肠淋巴管下穿线;于输液复苏后3 h无菌留取固定位置肺组织,制备匀浆,提取总RNA,反转录cDNA,制备Cy3和Cy5标记的cDNA探针,与包含12 028种基因的大鼠全基因组cDNA芯片杂交,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在获得的6 979个有效数据中,2组的基因转录变化在2倍以上的基因共有218个,其中肠淋巴管结扎引起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组织7个基因上调,211个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涉及运输、转录调控、信号转导、应激、代谢、细胞发育与分化、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等方面。结论:肠淋巴管结扎干预休克肺损伤的机制与上调或下调上述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肾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休克组及Epo治疗组3组,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检测血丙二醛(MDA)、肌酐(Cr)、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Epo治疗组血浆MDA、Cr、BUN水平较失血性休克组组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SOD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 Epo可提高SOD,降低IL-6,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的抗休克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失血性休克(HS)组、失血加脂多糖(HS+LPS)组、地塞米松(HS+LPS+Dex)组和参麦注射液(HS+LPS+SM)组。HS+LPS组大鼠模型复制:首先,大鼠放血至MAP 40 mmHg,维持10 min(失血性休克),然后舌下静脉注射LPS(1.5 mg/kg)。4h后留取肺脏组织,RT-PCR法测定IκBα和TLR4 mRNA表达、ELISA法测TNF-α含量,并进行肺脏组织电镜观察。 结果: HS+LPS+SM组TLR4 mRNA表达明显低于HS+LPS组(P<0.05);HS+LPS+SM组IκBα mRNA表达明显高于HS+LPS组(P<0.05);HS+LPS+SM组肺脏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低于HS+LPS组(P<0.05);HS+LPS+SM组肺组织病理损伤显著轻于HS+LPS组。 结论: 参麦注射液能够下调肺脏组织中TLR4 mRNA表达,同时上调IκBα的表达,进而抑制促炎介质TNF-α释放,提示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NF-κB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反应而对机体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巴胺受体(DR)1和2 mRNA和蛋白质在大鼠病理性心肌肥厚时的表达情况。 方法:应用肾动脉缩窄术复制Wistar大鼠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于术后35 d取心脏,测定心肌肥大指数,左室内压,V-G染色观察胶原含量。应用心肌原位杂交和RT-PCR,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心肌组织中多巴胺受体D1、D2 mRNA 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结果:DR1、DR2 mRNA在正常大鼠心肌组织有表达,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DR2的分布多于心室肌和心房肌细胞。模型组左心肥大明显,表现为室内压显著升高,胶原含量增多;模型组心室肌DR1和 DR2 mRNA和蛋白质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结论:正常大鼠心肌组织存在DR1和 DR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心肌肥厚时其表达明显减低,两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白藜芦醇是一种存在于葡萄、花生、藜芦等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是健康食物增补剂的一种。已有研究表明补充白藜芦醇能缓解运动性疲劳,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此次研究通过线粒体动力学角度对其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探讨补充白藜芦醇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白藜芦醇组、运动组和运动+白藜芦醇组,每组12只。运动+白藜芦醇组与运动组同时进行6周负重5%游泳训练,60 min/次,每周6 d。运动+白藜芦醇组在运动后1 h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灌胃,白藜芦醇组只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灌胃,空白对照组与运动组正常饲养,每天同体积溶剂灌胃。末次运动后24 h取材,测定血浆中尿素氮、丙二醛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骨骼肌中线粒体融合相关因子线粒体融合蛋白1、线粒体融合蛋白2、视神经萎缩蛋白1和分裂相关因子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线粒体分裂蛋白1的基因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血浆中尿素氮、丙二醛浓度明显升高(P <0.05,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P <0.05);与运动组相比,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