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进行社会技能训练12个月,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系统的技能训练对康复期患者的社会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良行为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5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行为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个月末、12个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行为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1).结论行为治疗能够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良行为,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良行为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良行为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5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行为治疗,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个月末1、2个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行为治疗6个月、12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行为治疗能够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不良行为,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另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116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采用前后对照组研究的方法,进行系统的文体娱疗、生活技能训练、社会功能训练和健康教育等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6周分别对患者作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训练后6周患者的BPRS总分较训练前低(P<0.01);NOSIE总分较训练前高,总积极因素较训练前高,总消极因素较训练前低(P<0.01);训练后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技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行为技能训练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收住院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64例,随机进行分组,行为技能训练干预组(观察组)与精神科常规方案护理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分别评定护士用住院观察量表(NOSIE),比较两者预后。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各因子都有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开展行为技能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病人的康复及不良行为改善过程中各种量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22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1例,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施行综合行为治疗法,对照组行常规工娱治疗法,治疗时间均为12周。应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自制不良行为观察表进行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不良行为观察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表(NOSIE)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不良行为观察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康复治疗中是较好的疗效评定量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3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月、12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技能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1例。对照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同时进行6个月的行为技能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开始后第1月未、第6月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分析评定。结果:训练6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行为技能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不良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68例流浪精神病人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对其不良行为进行6周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6周末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估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IPROS量表评分中除关心和兴趣因子分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人不良行为的改善效果显著,有助于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利伯曼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研究组实施利伯曼康复治疗,在康复训练前与训练后的第1、3月末分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患者通过利伯曼康复治疗后,NOSIE量表总积极分、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等得分有明显提高;IPROS量表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都有较明显的提高(T、P<0.01)。结论利伯曼康复治疗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技能训练对住院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对60例住院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有关技能训练。训练前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技能训练1年后,患者ADL、SDSS评分较训练前好转,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及自理能力等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技能训练帮助住院流浪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CCMD-3对本院关爱病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未婚、离婚、邻近省市户籍、无工作者居多,公安部门送入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而精神病复发居多,精神分裂症为主,伤人毁物、脏臭流浪居多,大多伴躯体疾病,救助站和慢病院接出院居多。虽然家属接出院占33.6%例,但家属承担费用仅占14.8%,医院承担医疗费用66.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精神卫生立法是精神科目前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住院分裂症患者有回家意愿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对214名分裂症患者进行回家意愿、愿因及精神症状调查,并分组给予PANSS量表、GAS量表的测定。结果:对回家无所谓组PANSS量表阴性量表分显著高于想回家组和不想回家组;短期住院组较长期住院组,患者回家意愿强,阴性症状少;长期住院患者,阳性、阴性症状对回家意愿的影响是不同的。结论:阳性精神症状对回家意愿影响较少,大部分患者仍保持对家的依恋;长期住院,不能回家患者则较多的产生阴性症状,从而影响回家意愿,阻碍精神全面康复。所以,一经精神症状改善,应予出院回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军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复发率的影?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对照组进行药物常规治疗,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2 mo的综合心理行为训练.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分别于训练前后进行评定和检查,并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训练组PANSS量表的阴性、反应缺乏及抑郁因子分及SDSS量表的职业和工作、社会外向性、家庭内活动减少、家庭职能、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责任心及总分下降(P<0.05),P300靶刺激P3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P<0.01);对照组PANSS量表的抑郁因子分升高(P<0.05),SDSS量表的婚姻职能和生活自理因子分降低(P<0.05).随访第12月的不依从率和复发率及总不依从率、总复发率和总病残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心理行为训练有助于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量表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住院时间>1年的12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多数姓名、年龄、既往史和籍贯不详;滞留在院人数自2005年后逐年增加,至今仍滞留在院107人(其中2005年后入院的人数为104),占85.6%;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赤身裸体、伤人毁物、扰乱交通、问话不答为主;存在言语功能障碍者占85.6%、生活自理能力差者占82.4%、智能低下或无法检查者占88%、精神疾病无法确诊者占43.2%;住院后常伴发各种皮肤病、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躯体疾病,死亡率高。结论: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多存在言语功能障碍,难以获得有效信息,诊断和治疗难度大,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多部门协作救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在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对干预组给予综合心理行为干预,观察时间为8周,出院后随访1年。用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估。结果1年末随访时两组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均有改善,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的生活质量两组均有改善,但干预组在生活质量总评、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院内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间歇期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利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方法 研究对象为第2次发作住院治疗的情感性障碍患者,根据2次发作间歇期的长短,分为长间歇期组(间歇期≥5年,下称研究组)和短间歇期组(间歇期<5年,下称对照组).应用自编调查表收集相关资料,抑郁发作患者评定汉米尔顿抑郁量表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严重程度分量表(SI),躁狂发作患者评定躁狂量表和SI.结果 研究组目前年龄平均(45.32±14.13)岁,大于对照组的(39.71±13.26)岁,差异有显著性(t=2.50,P<0.01);研究组女性占63.83%,对照组44.78%,差异有显著性(X~2=8.24,P<0.01);研究组外向性格63.33%.对照组40.43%,差异有显著性(X~2=6.69,P<0.01);研究组家族史阳性率45.00%,对照组69.15%,差异有显著性(X~2=4.37,P<0.01);研究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38.33%,对照组86.17%,差异有显著性(X~2=9.54,P<0.01).结论 长间歇期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女性偏多,性格外向者多,家族史阴性者多,而伴精神病性症状少,疾病严重程度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患者结扎健康教育需求。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5年精神患者结扎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精神患者结扎的健康教育需求具有个性差别和阶段性教育的特点。结论 建议护理人员应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患者徘徊行为的落日现象,并比较该现象在两痴呆亚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利用电子示踪监测系统对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入住大阪浅香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7例阿尔茨海默病及7例额颞叶痴呆患者进行连续30 d的步行活动监测,分析并比较两者24h标准化活动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Huynh-Feldt Epsilon(H-F)校正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24h标准化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74,P=0.06),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无交互效应(F=1.42,P>0.05),两组间标准化活动水平变化趋势不服从第17次项曲线(F=5.24,P<0.05)和第9次项曲线(F=4.26,P=0.05).两组标准化活动水平均逐渐增高,阿尔茨海默病组在18:00达到最高点,额颢叶痴呆组则在19:00达到最高点,Bonferroni法多重比较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组在5:00 ~7:00的标准化活动水平较额颞叶痴呆组高(分别为0.75±0.08比0.35±0.16,F =4.91;1.13±0.13比0.49±0.26,F=5.06;1.24±0.15比0.56±0.28,F=4.47;P<0.05),而在16:00则较低(1.65±0.11比2.22±0.22,P<0.05).圆形分布x2检验显示额颞叶痴呆组活动峰值时间较阿尔茨海默病组延迟(14:12±5:12比15:47±4:19,x2=87.31,P<0.01).结论 徘徊行为的落日现象在阿尔茨海默病及额颞叶痴呆中均有出现,但两者徘徊行为时间趋势不尽相同.与额颞叶痴呆患者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徘徊行为时相较长,且峰值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活技能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进行生活技能训练6个月,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分别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护士用患者住院观察量表(NOISE)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生活技能训练6个月后,研究组与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较,ADL、NOSIE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生活技能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