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矫治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患者16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08°,SNB角平均减少1.49°,L6-FHV平均减少3.12mm,L6-MP角平均减少9.83°,OJ平均增加4.92mm。结论MEAW技术可以有效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mm,U1NA平均增加1.9mm,U1aEP平均增加1.1mm,前牙覆盖和覆平均分别增加4.5mm和0.8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相似文献   

3.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1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牟明奎  侯禄  展望  王传军  费明 《口腔医学》2008,28(5):240-241
目的 观察多曲方丝弓技术(MEAW)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殆畸形的患者16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SNA角平均增加2.08°,SNB角平均减少1.49°,L6-FHV平均减少3.12mm,16-MP角平均减少9.83°,OJ平均增加4.92mm.结论 MEAW技术可以有效矫治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各类骨性错,观察临床矫治效果。方法:前牙开病例2例,骨性Ⅲ类错12例,骨性Ⅱ类错7例,均采用MEAW技术进行前牙覆、覆盖的矫治以及磨牙关系的调整。结果:2例前牙开病例前牙覆平均增加6mm;7例骨性Ⅱ类错病例覆覆盖平均减小3.62mm和4.5mm;12例骨性Ⅲ类错病例覆盖平均改变4.14mm。结论:MEAW技术在骨性错病例的非手术方法矫治上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前后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多曲方丝弓(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前后患者X线片变化,探讨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机制。方法选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采用0.56mm×0.64mm的直丝弓托槽系统治疗。测量矫治前、后患者的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由于下后牙的远中直立,L6/MP,L7/MP平均增加了7.2°和7.6°,OP-FH平均减少4.23°,OP-MP平均增加5.64°。结论MEAW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主要通过下后牙的远中竖直,以及牙合平面的改变来完成,而矫治前后骨组织及软组织的变化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MEAW技术矫治骨性安氏Ⅲ类错,探索骨性安氏Ⅲ类错非手术矫治方法。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3~22岁,平均16.5岁。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矫治结束时至前牙反解除,尖牙磨牙为中性关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唇倾度加大,上后牙近中移动,下前牙代偿性舌向移动,下后牙远中直立。平面变平,颌骨变化较小。结论:多曲方丝弓矫治技术可以通过牙的三维移动矫治骨性前牙反,拓宽了正畸矫治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多曲方丝弓技术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选择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下前牙显著舌向倾斜和远中向移动,上前牙唇向移动.L1-MP平均减少4.10°,L1-NB平均减少2.3 mm,U1-NA平均增加 1.9 mm,U1a-EP平均增加1.1 mm,前牙覆盖和覆牙合平均分别增加4.5 mm和0.8 mm.结论多曲方丝弓技术能有效直立和远中移动磨牙,为下前牙远中移动提供间隙,从而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以成功矫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摇椅形弓丝矫治骨性前牙反后的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方法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治疗时间为(2.3±0.4)年,使用摇椅形弓丝技术进行矫治,测量矫治前(T1)和矫治后(T2)的头颅侧位X线片,对数据做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上下前牙均代偿性移动,建立正常覆覆盖关系。治疗后L1-MP减小9.51°(t=7.19,P〈0.01),U1-SN增加了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05),下磨牙远中直立,上磨牙趋向于前倾,OP-MP增大3.5°(t=-5.79,P〈0.01),平面变平,ANB角平均增大0.62°(t=-5.14,P〈0.01),但幅度有限,SN-M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08,P〉0.05),提示患者的垂直向得到较好的控制。结论摇椅形弓丝能有效矫治骨性Ⅲ类错,其矫治机理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相似,但其临床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8,(5):437-439
目的对微种植体支抗和多曲方丝弓技术分别矫治Ⅲ类错(牙合)产生的上气道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技术带来的气道变化差异。方法选取12例利用微种植体推下颌牙列向后矫治Ⅲ类错(牙合)的病例,同时选取13例采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的病例,测量所有病例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的上气道数据,对两种技术治疗前后上气道差值作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上气道只在LPW有差别,其余几项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矫治Ⅲ类错(牙合)时,微种植体支抗推下颌牙列向后使下咽气道减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支抗与颌间Ⅲ类牵引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5例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微种植体组15例(A组):骨性Ⅲ类错重度病例(垂直高角)选择配合微种植体支抗;颌间Ⅲ类牵引组20例(B组):骨性Ⅲ类错轻、中度病例(垂直低角、均角)选择配合颌间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的机制与疗效.方法 对11例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患者采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根据上前牙压低和内收方式的小同选用牵引钩的长度及牵引方向.矫治后期用多曲方丝弓技术调整(牙合)关系,并将传统Ⅱ类颌间牵引改良为颌内牵引.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项目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结果 矫治后SNA角减少(2.86±1.05)°,ANB角减少(2.82±0.96)°,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角)减少(2.95±1.35)°.上前牙牙根得到较好的控制,未见上前牙舌倾与伸长;下前牙未见唇倾;磨牙未见伸长,上颌磨牙远中移动(3.00±2.19)mm.结论 用种植体支抗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成年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上齿槽座点(A点)可不同程度后退,正侧貌改善明显,并可有效免Ⅱ类颌间牵引在Ⅱ类高角骨面型错(牙合)矫治中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特点.方法 20例经传动直丝弓技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价患者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总结传动矫正技术的特点.结果 与矫治前对比,矫治患者侧貌和咬合关系有明显改观.矫治后的Wits值由(-2.45±1.78) mm改善为(-1.13±0.92)mm,ANB角由(-1.25±1.63)°增大为(0.78±2.79)°,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患者上、下唇突点到SnPg’平面的距离之差由(-3.38±1.48)mm变为(2.09±1.55) mm,面型角由(2.75±1.47)°变为(7.51±1.87)°,矫治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动直丝弓技术是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种垂直面型的安氏Ⅲ类错畸形牙齿移动速度。方法随机选取3种垂直面型的安氏Ⅲ类错畸形各24例,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以上、下颌的第一磨牙做支抗,远中移动尖牙,对尖牙向远中移动和磨牙向近中移动的速度进行比较。结果高角型病例牙齿移动速度最快,为每28 d移动0.66~1.78 mm;低角型最慢,为每28 d移动0.18~1.12 mm;均角型居中,为每28 d移动0.44~1.52 mm。安氏Ⅲ类高角、均角、低角型错牙合畸形牙齿移动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垂直面型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齿移动速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牙颌结构和上颌牙弓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10名,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X线头影测量和石膏模型牙弓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结束时患儿侧貌明显改善,SNA增大2.70±0.97°,ANB角增大3.99±1.95°,Wits值增大3.21±1.00mm,有统计学差异(P〈0.001)。牙弓宽度增加值从后向前逐渐减小,牙弓周长增加4.66+0.93mm,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以乳磨牙为支抗,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替牙[牙合]早期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后侧貌改善明显,上颌骨显著生长和前移,牙弓宽度及牙弓周长增加,能解除上牙弓小于5mm的轻中度拥挤。  相似文献   

16.
伴开的反常是临床较难矫治的错畸形之一,其形成多与上下颌骨三维方向上的不调有关。临床上常根据该类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严重的骨性不调,需要通过手术纠正,对拒绝手术的中重度患者,临床上只能通过矫治错牙齿来掩饰颌骨畸形。我们利用上颌种植体支抗Ⅲ类牵引矫治骨性Ⅲ类反伴开病例1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口外弓或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成年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或口外弓支抗(口外支抗组)结合直丝弓技术矫治,每组10例,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指标分析。结果矫治后2组上颌基骨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下颌均略微前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前移(1.91±0.69)mm,口外支抗组为(2.38±1.0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0.70±0.71)mm,口外支抗组上颌磨牙伸长(0.88±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种植支抗组下面高减少(1.13±0.93)mm,口外支抗组增加(0.37±1.93)mm(P<0.05);口外支抗组下颌平面角增加(2.18±1.74)°,种植支抗组减小(1.51±2.76)°(P<0.01),种植支抗组上颌磨牙压低后带来了下颌向前向上旋转的改变。两组上颌中切牙都得到内收,并均有压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或传统口外弓支抗均可取得良好的支抗效果,内收上颌前牙,改善磨牙咬合关系,种植支抗在磨牙垂直向控制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配合Ⅲ类颌间牵引治疗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20例,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结合Ⅲ类颌间牵引)和常规支抗组(采用常规Ⅲ类颌间牵引),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并将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估疗效。结果微种植体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常规支抗组U6-PP、U6-SN、SN-MP、FH-MP、Y轴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进行Ⅲ类颌间牵引的过程中能有效的控制高角患者的垂直高度。防止下颌骨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以微种植体作支抗及以Nanee弓作支抗矫治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实验组4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对照组40例采用Nance弓支抗。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两组病例在上颌前突矫治中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上前牙后移4.93mm,磨牙近中移动0.48mm,上前牙后移的平均速度1.38mm/月,矫治疗程平均16.6个月,对照组上前牙后移3.69mm,磨牙近中移动1.02mm,上前牙后移速度平均1.05mm/月,矫治疗程平均20.5个月。结论:微种植体和Nance弓支抗均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但微种植体支抗可使上前牙更多内收,且可有效地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7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进行治疗,配合快速扩弓,并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结束后覆盖及磨牙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前牙反解除,患者凹面型改善;SNA角平均增加1.37°,A点前移,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ANB角趋于正常。结论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由于生长潜力有限,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前方牵引是有效的矫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