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次发病(以下简称为首发)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发患者为研究组,给予利培酮(40例,46mg/d)或奥氮平(40例,106mg/d)或奥氮平(40例,1020mg/d)治疗,共12周。于治疗基线和治疗末评定18项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8)、韦氏记忆量表、连续操作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并与8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②研究组患者正确应答数与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r=-0.26,P=0.021),记忆商数与焦虑抑郁分呈负相关(r=-0.27,P=0.017),短时记忆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r=-0.34,P=0.002)。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记忆商数、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发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认知障碍改善与临床症状缓解存在相关性,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近三年自愿戒毒人群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2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朝鲜族男性青壮年(20~40岁)为主;文化程度低,无业及个体居多;精神症状以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及不协调运动性兴奋为主。结论:近三年延边地区自愿戒毒人员中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逐年增高,出现的精神障碍严重,对人体十分有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戒断者的精神症状及生命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88例ATS戒断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每组各4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经急性脱毒后,在给予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以自然戒断疗法为主;电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苯丙胺戒断症状调查表(AWQ)、阳性与阴性精神症状量表(PANSS)和药物成瘾者的生命质量评定量表(QOL-DA)评分。结果:研究过程中,常规治疗组剔除病例1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包括常规治疗组43例、电针治疗组44例。(1)治疗1周、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电针治疗组患者的AWQ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电针治疗组患者的AWQ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治疗1周、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阳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电针治疗组患者的PANSS阴性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亦降低(P<0.05),且电针治疗组患者的阳性量... 相似文献
4.
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是一类典型的新型毒品,具有较强的药物依赖性,其戒断后迁延不愈的戒断症状及高复吸率为当今戒毒研究的难点。目前为止,ATS戒断后所致的精神症状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对ATS及其特点进行总结,综述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治疗ATS戒断后所致精神症状的模式与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分析各种疗法的特点。认为中医药治疗ATS戒断后所致精神症状有独特的优势,具有针对性强和因人制宜的特点,应在戒毒实践中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文章对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着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研究现状等进行概述,提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延边大学护理学院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延边大学护理学院1033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测评,对不同年级(一、二、三、四年级)、不同学历(高职、专科、本科)大学生各因子得分进行比较,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并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SCL-90心理问题者所占比例。结果:各因子平均总分二、四年级明显高于一年级(P〈0.05~0.01),二年级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5~0.01);本科生各因子得分最高,其中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得分明显高于高职(P〈0.05);我校本、专科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北京市大学生和全国大学生,中专生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中学生综合样本(P〈0.05~0.01);二年级学生I〉2分的阳性项目数比例较高。结论: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较好,二年级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三、四年级心理卫生状况趋于稳定;高职生和专科生心理卫生状况较好;与全国大学生相比,我校护理学院本、专科及中专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苯丙胺类中毒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48 h内症状得到控制,24 h内病情恢复27例(84.38%)。均在24~72 h后出院,但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纳差、肌肉痛、虚弱状态等。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要警惕多器官、多系统的不良反应,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苯丙胺类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症状在治疗结束后的48 h内均得到了控制(24 h内病情恢复的有27例),且均在24h~72h后出院(但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纳差、肌肉痛、虚弱状态等症状).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属于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的身体中毒.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伴危险行为精神疾病患者亲属心理卫生状况。方法::随机选取已建档立卡的60名在我院治疗的怀远县农村有危险行为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亲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CL-90量表,对他们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伴危险行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亲属SCL-90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各项因子分除了其他因子外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女性亲属的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亲属(P<0.05)。结论:伴有危险行为的农村重性精神病患者亲属存在普遍的心理问题,女性亲属更为显著;为了改善农村伴危险行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预后,应把心理干预扩展到患者亲属,特别是女性亲属。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工厂企业女性外来务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深圳市光明新区内的1485名工厂企业女性外来务工者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并分别与361名工厂企业男性外来务工者、133名本地女性工厂企业员工和国内女性常模进行对比。结果工厂企业女性外来务工者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女性常模(P<0.01);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和总均分高于工厂企业男性外来务工者(P<0.01);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因子分和总均分高于本地女性工厂企业员工(P<0.05)。结论工厂企业女性外来务工者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应引起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喹硫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初诊或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疗效不显著或无法耐受不良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喹硫平(n=25)与利培酮(n=25)2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结果共39例临床稳定患者(PANSS量表≤60分或PANSS减分率≥50%)完成3个月的治疗(喹硫平组19例,利培酮组20例)。与基线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3个月后MME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PANSS总分及各子项目得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2组间MMES与PANSS项目评分并无差异性。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出现的顺序。方法:将75例首次发病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按自编早期症状表中的32个早期症状进行排序。结果:发生率大于50%的早期症状有(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不愿上学、易发脾气、不守纪律、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不服管教、说谎等。按发生率由高到低分组依次为:行为问题组、神经症症状组、性格改变组、情绪障碍组及精神病性症状组。结论:这些早期症状分析对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和干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期集体心理治疗对焦虑症患者疗效的影响,及焦虑症的发生与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符合CCMD-3及DSM-IV的焦虑症患者,共43例.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防御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结果 HAMD评分及HAMA减分值主角组焦虑症患者[(7.82±3.66)分,(14.00±4.52)分]和非主角组焦虑症患者[(5.45±3.05)分,(11.09±4.0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25±1.05)分,(1.75±0.98)分](P<0.01).主角组焦虑症和非主角组焦虑症患者的HAMD、HAMA减分值差异无显著性(t=1.648,P=0.115;t=1.589,P=0.128), 但其治疗后的HAMD分[(8.05±3.43)分]、HAMA分[(9.91±4.58)分]、SCL-90中的抑郁[(2.11±0.737)分]、焦虑[(2.10±0.96)分]和其他分[(1.88±0.62)分]较治疗前[(14.68±1.67)分,(22.45±2.46)分,(2.63±0.75)分,(2.73±0.94)分,(2.33±0.85)分]显著降低(t=8.896,P=0.000;t=13.230,P=0.000;t=2.364,P=0.026;t=2.091,P=0.046; t=2.177,P=0.039),不成熟防御因子与抑郁、敌对、精神病性显著性相关(r= 0.489,r=0.414,r=0.463).结论 心理治疗对焦虑有明显疗效,但主角组焦虑症和非主角组焦虑症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焦虑症状与防御方式的不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174名医学院校国防生进行测评。结果被调查的医学院校国防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军人常模,与地方大学生常模相比心理健康状况也比较优秀。结论医学院校国防生需要在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有所侧重设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国防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某部375名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新兵入伍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部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陆军某部375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试,并将结果与国内青年常模和中国新兵常模进行比较。结果:375名新兵的SCL-90总分为150.01±44.8,阳性数目数为37.7±21.2。除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外,其它因子分都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P<0.01);除恐怖外,其它因子分都显著高于中国新兵常模(P<0.05或P<0.01)。结论:新兵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连队应加强心理辅导,使新兵尽快适应部队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在社会工作视角下制定改善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以期提高和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2019年2—6月随机抽取浙江省衢州地区和黑龙江省牡丹江、佳木斯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为密集乡镇的农村留守妇女3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人口学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01);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恐怖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年龄、家庭收入、居住状况、丈夫回家频率因素影响。结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差,家庭年收入低、丈夫回家频率低等都会降低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绍兴市退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绍兴市区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单纯随机的方式选出在市属6所医院接受体检的3140位退休老人,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同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并根据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905份。受检者中有67.2%的退休老人存在心理问题,其男女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受检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水平,且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因子项均有统计学意义。高文化层次和未合并慢性躯体疾病组的因子分均值低于较低文化水平和合并有慢性躯体疾病组。结论:退休老人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退休老人的身心健康,并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全面了解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5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进行测试,并与健康人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国内常模(P〈0.05),人际关系因子明显低于健康人全国常模(P〈0.05),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与健康人全国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