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交焦虑与完美主义间的关系以及社交焦虑在非适应性完美主义与手机依赖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江苏南京3所高校3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43.40%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倾向;手机依赖组的社交焦虑、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得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社交焦虑=4.772,P0.001;t消极完美=3.653~5.641, P0.001);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完美主义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82, r=0.368, P0.01);社交焦虑与父母批评、关注错误共同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共同预测力达20.10%。社交焦虑在父母批评、关注错误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09%与13.45%。结论大学生完美主义既可直接影响手机依赖,也可通过社交焦虑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心理特质因素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采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德克萨斯行为问卷、自我监控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对吉林省长春市1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自尊(49.50±7.46)、自我监控(17.17±9.83)和私我意识(23.46±5.68)评分均低于低焦虑个体的(52.96 ±7.26)、(21.06±11.54)、(24.49±6.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交焦虑分值与自尊、私我意识、自我监控呈负相关(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最大(b’=-0.27,P<0.01).结论 自尊、自我监控、私我意识的心理特质与社交焦虑情绪有关,低自尊、低自我监控和低私我意识水平可能导致大学生个体在社交情境中产生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和更多的回避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焦虑素质、自我效能感、认知倾向以及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关系,探讨其可能的心理及生物学机制.方法 对天津市某高校9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恐怖症流行病学调查,并利用社交焦虑量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认知倾向问卷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和健康大学生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检测血浆皮质醇水平.结果 908名大学生中,社交恐怖症患者39例,发生率为4.3%,其中男性为2.5%,女性为1.8%;病例组社交焦虑得分、状态焦虑得分、特质焦虑得分(13.2±5.4),(51.4±8.3),(9.3±3.7)明显高于对照组(7.6±4.1),(33.2±5.4),(4.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自我效能感得分(22.3±6.7)明显低于对照组(27.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血浆皮质醇水平(387.4±54.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64.3±48.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病例组社交焦虑程度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悲观因子、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量、乐观因子呈负相关.结论 焦虑素质、认知倾向、自我效能感以及血浆皮质醇水平可能与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孙巍  孟杰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735-1737
了解棒垒球、沙盘游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为寻求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交往焦虑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筛选出8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个月的棒垒球运动或沙盘游戏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干预前后综合运用社交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S)和被试主观评价表,比较两组对象各得分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的干预后社交焦虑总分低于干预前(t=5.093,P<0.01),自尊总分和应对方式分量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均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32,-3.911,3.502,P值均<0.01).其中棒垒球干预组和沙盘干预组的社交焦虑总分在干预后均降低(t值分别为2.934,4.272,P值均<0.01),两组的自尊总分和应对方式分量表均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棒垒球和沙盘游戏均可有效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提升自尊,改进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识别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潜在类别,并进一步分析其不同类别与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关联,为制定促进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辽宁省沈阳市3所高校1 082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问卷(PMSMUAQ)、线上社交焦虑量表(SAS-SMU)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及稳健三步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分为适度使用组(31.98%,346名)、轻度依赖组(49.26%,533名)和深度沉迷组(18.76%,203名)3个潜在类别。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学生在深度沉迷组所占比例更大(OR=1.62,P < 0.05);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增加,轻度依赖组和深度沉迷组的发生比例上升(OR值分别为1.11,1.20,P值均 < 0.01)。不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类型大学生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70,62.60,P值均 < 0.01),深度沉迷组在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上得分更高。  结论  大学生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存在异质性。为减少线上社交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高校教育者和家长应多关注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抑郁、焦虑的关联模式。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云南省某医学院校1 410名大一至大三在校大学生,通过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量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抑郁焦虑水平。结果 10.1%的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倾向,多重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家庭年经济收入、焦虑是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P0.05),学院、年级、独生子女、抑郁是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焦虑在抑郁与手机依赖的关联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P0.001),中、重度焦虑组比无焦虑组手机依赖更严重,OR值(95%CI)分别为2.362 (1.292~4.318)、5.805 (2.671~12.616)。结论在高家庭经济收入,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程度较高;对大学生焦虑状况进行监测和及时干预可望有效改善手机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7.
阮奎  陈辉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884-1887
了解心理辅导和足球课堂教学锻炼对广西壮族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为壮族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方法 在广西民族大学筛选出120名存在社交焦虑的壮族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共3组,各30名)和对照组(30名),分别进行8周的心理辅导和足球课堂教学锻炼,干预前后采用社交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自尊量表、主观评价表等进行调查,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心理辅导组、足球课堂教学锻炼组、心理辅导-足球锻炼组)在积极应对、自尊总分方面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4.4.07.P值均<0.01);消极应对、社交焦虑总分干预后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4,-5.29,P值均<0.01).干预后,心理辅导组、足球课堂教学锻炼组、心理辅导-足球锻炼组各方面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来看,干预后心理辅导-足球锻炼组在积极应对、自尊总分方面提高的分数更高.分别高于干预前0.59,5.68分;消极应对和社交焦虑得分干预后降低的分数也最高,分别为0.43,12.21分.结论 心理辅导和足球锻炼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对降低壮族大学生社交焦虑效果最佳,足球课堂教学锻炼、心理辅导也起到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索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在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方面的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招募量表和访谈法在重庆师范大学共筛选42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n=21)进行5次结构化、封闭式的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n=21)不接受任何处理.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尊量表(SES)进行干预过程评估,采用自编问卷对干预活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在干预后交往焦虑及抑郁症状低于对照组,同时自尊水平提高(t值分别为4.01,3.53,-2.55,P值均<0.05).实验组在第1次团辅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第2次团辅后自尊水平明显提高,第3次团辅后交往焦虑明显下降,这些改善一直持续到团辅结束(F值分别为12.77,16.36,11.96,P值均<0.01).实验组成员对团辅过程的评价平均得分为4.74,显著超过理论中位数3(t=14.26,P<0.01).结论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降低了社交焦虑和抑郁的水平,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