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三维血管造影(3D DCE MRA)及增强后梯度回波(CE—FFE)序列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84例主动脉夹层病例均进行上述两种序列检查。结果84例病例中,3D DCE MRA及CE—FFE两种序列图像的表现为:内膜片和真假腔的显示分别为82及82例,内膜破口分别显示79、76例,主动脉分支受累分别显示85及80条,血栓形成分别显示58及60例。结论MRI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3D DCE MRA及CE—FFE技术能给临床提供主动脉夹层的全面信息:夹层范围、内膜破口、分支受累及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DCEMRA)技术及其对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 73例疑主动脉夹层患者 ,均行 3DDCEMRA检查 (重复时间 9ms,回波时间 4ms或 5ms,翻转角 60°) ,对比剂用量 0 .1 5~ 0 .2mmol/kg,先行减影处理 ,再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以手术和 /或综合检查为标准 ,评价 3DDCEMRA诊断结果。结果 :手术和 /或综合检查发现AD 60例 ,3DDCEMRA检出 58例 ,其敏感性 97% ,特异性 1 0 0 %。 58例均显示了内膜片及真假腔并正确分型 ,显示内膜破口 54个 ,对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评价准确率 89% ,血栓形成表现为假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结论 :3DDCEMRA扫描时间短 ,能满足夹层动脉瘤诊断的大部分要求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的磁共振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MRI)成像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AD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在心电门控下行自旋回波(SE)序列和MRI电影(cine MRI)扫描。结果:30例夹层的起始部位、病变范围、真假腔血流情况、内膜片均显示清晰。20例破口显示清晰,17例示主动脉扩张,7例有附壁血栓形成。结论:MRI作为无创伤性检查,能准确识别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瓣、真假两腔、病变范围且能较满意的显示管腔扩张及附壁血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MRI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4例主动脉夹层的MRI影像分析,并与CR对照,结果:MRI在破口位置,内膜片及附壁血栓的显示皆优于CT,而在真假腔显示上两者相近。结论:MRI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3D CE MRA检查提示颅内小动脉瘤的患者,以随后的DSA检查结果为准,分析3DCE MRA的诊断价值.在工作站上用三维容积再现(3D-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观察,并比较MRA和DSA对动脉瘤瘤体最大经线和瘤颈的测量值.结果:47例患者,3D CE MRA共提示有49个颅内小动脉瘤.DSA检查证实其中的40例有小动脉瘤,共50个颅内小动脉瘤.3D CE MRA正确诊断42个(84%),漏诊8个;另7例3D CE MRA提示的颅内小动脉瘤,DSA未见动脉瘤.MRA VR重组时瘤颈的显示率高于MIP及MPR重组,三种方法的显示率分别为76.1%、64.3%和69.1%.50个动脉瘤,MRA、DSA均能清晰显示和测量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大小的有26个(MRA数据均由3D-VR法测得),VR法测量26个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均明显大于DSA测量数值(P<0.0001).结论:3D CE 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小动脉瘤,对瘤颈的显示效果VR法优于MPR及MIP.对2.5 mm以下小动脉瘤及周边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不高,对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及动脉圆锥的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新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新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资料与方法:62例AD均进行MRI自旋回波(SE)序列、电影(cine-MRI)检查,其中32例行二维磁共振造影(2D MRA)检查;20例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造影(3D DCE MRA)检查,20例中有12例用血管追踪扫描技术(Bolus track).23例行速度编码(VEC)电影血流速度测定,6例行动态网格标记技术检查。结果:3D DCE MRA提高了内膜破口的显示率;Bolus track扫描准确、可靠,图像质量更佳;VEC鉴别真、假腔有较大的价值;动态网格标记技术对壁内血肿的识别有优势。结论:MR新技术对AD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祝新  朱斌  张冰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12):1040-1042
目的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2 0例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 ,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 ,并与手术结果对照 ,分析D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2 0例均获得满意图像 ,不但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和内膜片 ,并可确定破口大小、数量及位置以及血流动态情况。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主动脉夹层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MPd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 Impact 1.0T CTMR成像仪,行轴位、冠状位及平行主动脉弓斜位扫描,SE序列T1WI、T2WI成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左右髂血管分叉处。结果:按DeBakey分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3例。按Stanford分型:A型2例,B型5例。MPI表现:直接征象:①主动脉管腔内的内膜片,7例显示内膜片呈线样螺旋状稍高信号;②双腔主动脉,7例显示真腔较假腔小,呈三角形或半圆形,假腔宽大,信号较真腔高;③1例显示内膜破口。间接征象:①主动脉增宽5例;②胸腔积液3例,呈长T1长T2信号,1例腹膜后渗出,表现为肾筋膜增厚;③累及动脉瓣和主要大血管分支,2例主动脉瓣受累,2例累及头臂血管,1例腹腔动脉受累,2例累及肾动脉,2例累及髂血管。受累血管内信号增高,内壁不光整。结论:主动脉夹层具有典型MPI征象。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82例怀疑有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并与手术结果和血管造影对照,分析DCE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82例均获得满意图像。DCE、EMRA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疾病的位置以及血流动态情况。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疾病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腹主动脉瘤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3DCE MRA)及其重建技术在腹主动脉瘤 (AAA)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6 3例临床初诊为AAA的患者行 3DCE MRA及相关MR检查。 3DCE MRA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 (3DFISP) [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 0 2mmol/kg ,1次扫描时间 18~ 2 0s],工作站上三维重建。观察AAA类型、形态、部位、附壁血栓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 ;近端瘤颈、远端流出道形态 ;并根据临床需要测量各部位长度、直径、角度 ;评价图像在制定治疗方案中的作用。结果  6 3例AAA中 ,5 6例为肾下型 ,5例为近肾型 ,2例为肾上型。动脉瘤平均直径 5 3cm。 3DCE MR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类型、形态 ,近远端瘤颈情况及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根据 3DCE MRA图像 ,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6 3例中 31例行AAA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术 ,3DCE MRA所测得的动脉瘤、近端瘤颈及远端流出道的长度及直径与DSA高度一致 (P >0 1) ;4例行传统人工血管置换术 ;另 2 8例因种种原因仅保守治疗。结论  3DCE MRA因具有高诊断准确性、无放射性及肾毒性等优势 ,可作为AAA治疗前最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及相关MRI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22例脑AVM患者行头颅MRI及3DCEMRA检查,17例同时行DSA检查。3DCEMRA原始图像减影后至工作站用实时三维容积显示技术进行三维重组。结果 22例中19例MRI显示脑AVM特征性流空血管影,3DCEMRA显示明确异常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病灶均位于幕上,单叶13例,跨叶3例,大脑深部3例;单支供血动脉9例,联合供血10例;引流静脉人上矢状窦6例,至大脑深部8例,向脑表面及脑深部均有引流5例。14例3DCEMRA与DSA比较,DSA显示供血动脉37支,引流静脉25支。3DCEMRA结合MRI对异常血管团的定位及立体显示优于DSA,但在一些细节显示上不如DSA;3DCEMRA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78.4%(29/37),对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84.0%(21/25)。另外,3例DSA发现〈1cm的微小异常血管,但3DCEMRA未见,MRI仅表现为脑内出血灶。结论 3DCEMRA结合MRI对脑AVM能无创性准确定位、定性,并可显示其结构组成,可作为临床高度怀疑脑AVM患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但在显示某些细节及〈1cm的微小AVM方面仍需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快速屏气MRI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评价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 (trueFISP)和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 (3DCEMRA)对主动脉夹层 (AD)及并发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连续 113例临床上可疑或初诊为AD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trueFISP和 3DCEMRA检查。 2位放射科医师彼此独立地分析全部MR图像 ,并与手术和其他影像学检查 (包括DSA、经食管超声、CT和常规MRI)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13例中经trueFISP和 3DCEMRA检查诊断为AD者 74例、胸主动脉瘤 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伴附壁血栓 5例和正常主动脉 19例。与手术和其他影像学结果比较分析 ,trueFISP和 3DCEMRA对AD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8 6%和 10 0 0 % ,10 0 0 %和 10 0 0 %。 74例中 56例AD有内膜破口 ,1例内膜套叠 ,9例血栓闭塞性AD伴有溃疡样病变和 8例主动脉壁间血肿。 56例AD的 59个内膜破口中trueFISP显示 3 7个 (62 7% ) ,3DCEMRA显示 54个 (91 5% ) ,对内膜破口显示 3DCEMRA明显优于trueFISP(χ2 =13 88,P <0 0 1)。74例 3 4 5支主要分支血管中 ,2种MR技术总符合率为 84 3 % (2 91 3 4 5) ,3DCEMRA的阳性检出率为 2 9 3 % ,trueFISP为 2 2 0 %。结论 trueFISP和 3DCEMRA 2种快速屏气MR技术对AD的诊断是准确和可靠的 ,这 2种MR技术明显优于常规MRI ,尤其是对内膜破口和分支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相位对比电影MRI(PC cine MRI)方法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真腔和假腔内的血流特点及其与真腔塌陷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1例急性Stanford B型AD患者进行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true FISP)、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 MRA)、PC cine MRI检查,获得急性Stanford B型AD真腔和假腔内血流特点的定性、定量指标及真假腔的面积,真假腔血流速度、血流量及面积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真腔塌陷程度与血流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胸主动脉(破口以远2 cm处)假腔平均面积为(8.10±2.93)cm2,真腔平均面积为(2.59±0.93)cm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假腔内平均血流速度[(2.81±0.73)cm/s]明显低于真腔[(15.52±2.84)c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P<0.01).真腔内平均血流量(36.32±5.37)ml,假腔内平均血流量(37.62±24.5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腹主动脉肝门水平,真腔内平均血流速度[(10.46±5.57)cm/s]高于假腔内血流速度[(4.04±2.96)cm/s](t=-1.58,P<0.05),该水平6例在收缩中晚期真假腔内血流方向相反,真腔内血流逆向,即真腔内为双向血流.真腔塌陷程度与假腔内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密切相关(r分别为0.931和0.926,P值均<0.01).结论 PC cine MRI能够定量测定AD真假腔的血流速度、血流模式,结合3D CE MRA可评价真腔塌陷程度,对AD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选择治疗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及MRI表现,评价CT及MRI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CT及MRI检查,CT检查15例,MRI检查14例。结果本组18例中,I型8例,Ⅲ型10例。主动脉夹层位于主动脉轮廓外,CT平扫和增强扫描显示层状密度瘤体,早期强化和显影,MRI显示主动脉夹层壁厚薄不均和信号不均质,均有破裂口。结论CT及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且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几种磁共振影像的评价和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和比较MRISE常规序列、电影(cine)MRI及MR血管造影(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5例主动脉夹层进行了31人次MR检查。其中包括胸腹主动脉SE序列31人次,胸主动脉cineMRI23人次及腹主动脉二维时间飞跃(2DTOF)MRA21人次。将cineMRI及MRA分别与其相应SE序列MR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胸主动脉cineMRI23例与相应SE序列比较,两者所有病例均显示内膜片及真假两腔,但显示破口分别为14和9例。显示头臂血管受累分别为7和2条。腹主动脉MRA21例与相应SE序列比较,两者均显示内膜片和真假两腔,但显示破口或再破口者分别为4和2例,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分别为39和14条。结论:MR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在常规SE序列基础上,辅以cineMRI和MRA技术将大大提高MR总体观察夹层范围、内膜破口以及分支受累的能力,给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经皮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经皮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内脏及下肢缺血。方法 6例主动夹层并发内脏及下肢缺血患者行经皮开窗术,所有患者皆是Stanford B型夹层,累及的血管有肾动脉(3条)、肠系膜动脉(1条)和下肢动脉(6条)。4例行单纯经皮开窗术,1例行开窗及左肾动脉支架置入治疗,1例行开窗及腹主动脉和双侧髂总动脉支架置入治疗。1例患者于开窗后1个月行支架移植物复合体(stent—graft)腔内隔绝术。结果 所有6例患者血管重建均成功,其中4例缺血症状消失,2例明显减轻。随访4~12个月,平均7.6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主动脉破裂出血,余5例仍存活。无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经皮开窗术或经皮开窗结合支架置入是1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内脏及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