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16岁。因“掷铅球时腰部扭伤后疼痛1d”于 1999年3月12日入院。入院查体:腰部左侧椎旁肌压痛明 显,L1、2棘突轻度后突畸形。余神经系统未见阳性体征,腰 椎X光片示:腰骶椎体后缘吸收明显,椎间孔扩大,椎弓根 间距增大。腰骶MRI示:腰2以下巨大硬膜囊,最宽处约 4cm×4.8cm。诸椎体后缘骨质吸收,腰椎过度前弓,椎间孔 异常扩大,L2 3伴椎间盘突出,L3椎弓根缺如。临床诊断 先天性巨大硬膜囊畸形(腰骶段)。针对腰扭伤予以卧硬板 床休息1周后不适症状消失出院。嘱患者避免负重和腰部 剧烈活动。患者近3年身体生长较快,身高1.58米至 1.…  相似文献   

2.
病例摘要 患者,男35岁,因腰背部疼痛14年,双下肢麻痛行走不便3月余入院。神经系统检查:胸脊柱右弯畸形,T_4~L_1棘突叩击痛( ),左下肢肌力Ⅲ级,肌肉稍萎缩,肌张力正常。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剑突平面以下痛温觉减弱。双下肢Babinski( )。胸腰椎x线照片:T_4~L_1脊柱右侧弯畸形。MR:胸椎管内硬脊膜下蛛网膜下腔囊肿。腰穿测压1.80KPa,奎氏试验提示不完全性梗阻。椎管脊髓造影,足高位时见T_(12)~L_1椎之间碘油通过缓慢,但胸椎侧弯段通畅,碘油到达T_(4.5)椎之间完全梗阻,造影剂顶端呈倒杯底状。足低位时,碘油到达T_(12)~L_1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性,38岁。因腰痛加重五年,下肢麻热、乏力于87年9月入院。 查体:脊柱无局限隆起,T_(12)~L_4压痛,双下肢肌张力稍低,肌力Ⅳ级。小腿部伸屈趾肌力0级,膝跟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X线正侧位平片示T_(12)~L_3椎体后缘弧形压迹,相应附伴骨质吸收。椎弓根受压变扁,呈膨胀性增宽,典型八字形改变. 9月17日在全麻插管下作T_(11)~L_3正中直切口,逐层深入分离椎旁肌,咬除T_(12)~L_3上半椎板并尽量向右扩大。见T_(12)~L_3的关节突仅存菲薄关节面。膜外脂肪消失,硬膜紧张无搏动,几近透明,  相似文献   

4.
32岁,女性,因后背部疼痛1年双下肢麻木无力5个月于1985年11月22日入院。无外伤史。跛行,脊柱无畸形,左侧T_(12)以下痛觉障碍,右侧L_1以下痛觉减弱,双下肢肌力3级,左Babinski征(+)。腰穿:Quekentedt's试验为不全梗阻,脑脊液蛋白0.7g/L,余正常。椎管碘油造影,见造影剂通过T_(11.12)及L_(12)出现左侧凹陷性压迹多处,以L_(1.2)明显。诊断为胸腰段多发性椎间盘脱出症。于同年12月12日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将T_(11、12、)T(12) L_1及L_(12)三个间隙突出增厚的纤维环切除,摘除髓核,解除压迫。术后1个月左下肢肌力改善。但右下肢肌力无改善,出现病理反射。再次脊髓造影示L_(3.4)有压迹,于1986年1月14日切除L2~5椎板,摘除L_(34)间盘髓核,切口愈合出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 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 mm (P < 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 (P < 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 病人,男性,51岁。双下肢无力伴排尿困难一年,于1996—10—16入院。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肌力正常,左下肢远端感觉减退,双侧鞍区感觉迟钝,左侧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减退,腰骶部叩击痛( )。腰穿脑脊液压力1.57kPa(160mmH_2O),无色透明,蛋白0.25g/L,糖4.2 mmol/L,氯化物115mmol/L。腰骶椎X线拍片示,L_(2~4)锥体前缘骨质增生。磁共振成像(MRI)示:S_2水平偏左可见一类圆形影,大小约2cm×2cm×1.9cm,T_1W为低信号,T_2W为高信号,S_2椎体受压变形。经术前准备后,于1996—10—22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术中咬除S_2椎板及部分S_1椎板,见囊肿位于S_2左侧硬膜外,大小2.0cm×2.0cm×1.8cm,囊壁表面有2根骶神经跨越,囊肿向前压迫骶椎使其变形凹陷。显微镜下分离囊肿表面神经根,囊肿与周围少许粘连,全切囊肿,其囊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女,53岁,因腰背部疼痛2年、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无力3个月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胸12~腰1水平压痛、叩击痛;双下肢股四头肌肌力左侧Ⅳ级、右侧Ⅲ级,胫前肌肌力左侧Ⅳ级、右侧Ⅳ级;耻骨联合水平以下及双下肢内侧浅感觉障碍,双侧膝腱反射亢进,踝反射亢进。术前胸腰椎增强MRI示胸8水平硬膜下占位病变,局部沿左椎间孔蔓延,脊髓受压;胸12~腰1椎体平面髓内囊性占位(图1)。经科室讨论决定分期  相似文献   

8.
脊髓内肠源性囊肿极少见,复习英文献仅有4例报导,本文作者报告一例.病例报告:54岁、男性,间发性下腰痛8年.伴肩胛部至双下肢痛性感觉迟钝,中胸段以下进行性麻木、无力,以左侧更甚.每次发病症状持续3~4天或3月左右,可缓慢自行消退.近5年来出现小便失禁,自幼即患有进行性胸椎后凸畸形.体查见胸7椎体明显后凸畸形,局部皮肤有一小块色素斑.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Ⅵ级,胸8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左侧温度觉、震动觉及本体觉均减退,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左巴彬斯基氏征阳性,无阵挛.脊柱X线平片显示胸11为半椎体,中胸段椎  相似文献   

9.
脊柱动脉瘤性骨囊肿不常见,本文报告两例。 例1,男性,19岁。颈痛1年,左上肢麻木及麻刺感8月,双下肢进行性无力6月。查体:右下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2级,胸_4以下平面痛温觉减退。双下肢张力增加。X线片示胸_(1.2)棘突破坏。MRI见病变累及胸_(1.2)棘突和椎板,T_1加权像为等信号,T_2加权像为高信号,胸_(1.2)左侧椎弓根亦受累,T_2加权像上见椎体为高信号,病变在硬脊膜外从左后压迫脊膜囊。手术见肿瘤血管非常丰富,出血多,故分二期将肿瘤全切除。术后神经症状改善,病理证实为动脉瘤性骨囊肿。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巨大哑铃形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近期收治椎管内巨大哑铃形肿瘤1例,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18岁。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上腹部及背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双下肢进行性无力、走路不稳40d,完全丧失行走能力5d,并出现大便次数减少,小便潴留。查体:神清,语利,生命体征平稳。胸7以下痛觉减退,深感觉存在。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0级,腹壁反射消失,膝跟腱反射(++),膑踝阵挛(++)。双侧巴彬斯基征(+)。MRI示胸7-9椎管内及左椎旁哑铃形肿瘤,累及3个椎体及左侧椎弓根,并突出至左胸膜腔外。X线平片示左胸7-9椎旁肿瘤,左侧椎体破坏,椎间孔扩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椎内植骨联合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好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后外侧植骨)和对照组(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各30例。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恢复度(R)值(伤椎前缘高度/临近椎体前缘高度的均值×100%)、椎体Cobb角、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结果 60例均随访12~20个月(实验组16.4±2.3,对照组16.1±2.7)个月。椎体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el评分)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Cobb角及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与12个月2组组内椎体R值、Cobb角、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脊柱序列复位、Franke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及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前中柱支撑,减少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爆裂性胸腰段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胸腰椎体骨折疗效和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50例胸腰椎体骨折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方式,观察组接受后路椎弓根Schanz螺钉内固定术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的治疗方式。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椎体高度矫正率以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体高度矫正率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手术方法相比,后路椎弓根Schanz螺钉内固定术部分剥离伤椎椎旁肌肉治疗胸腰椎骨折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疼痛程度低,恢复快,对神经损伤修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胸腰段脊柱脊髓重度损伤与解剖学之间的联系,为诊治胸腰段脊柱脊髓重度损伤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将2015-01—2016-01我院收治的138例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环行减压和单纯椎板减压的治疗效果。对18具尸体进行解剖,对比分析胸腰段脊柱脊髓神经和椎体平面存在的联系,观察脊神经的形态和移位状况。结果采用环形减压治疗方式,7例接受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患者未发现病情明显加重的情况。尸体解剖显示,由L_5至L_1神经根逐渐变细,S_1比L_5神经根稍细一点,一侧脊神经在冠状面可向对应的另一侧移动,正常移动的临界线为中线。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式,采用环形减压治疗式时,需要重点关注脊神经的保护,不可过分牵拉。  相似文献   

14.
脊髓T2~L1髓内脂肪瘤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 女,1岁4个月。因发现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3个多月入院。查体:脊柱胸腰段轻度后突畸形,双下肢肌力Ⅱ级,双侧Babinski征(+)。CT示:胸腰段椎管内脂肪样低密度影,相应节段骨性椎管膨大变形,骨质吸收变薄,边缘硬化,椎间孔无扩大,椎旁无异常软组织影,胸腰段后突畸形。MRI示:T2~L1平面椎管内见粗大条状异常信号影,T1W、12W均为高信号,脂肪抑制成像为低信号,未见明确钙化骨化影,相应脊髓组织受压变薄、包绕肿瘤,并向左前部推移蛛网膜下腔压闭,椎体后缘及椎弓内缘弧形内凹,骨性椎管腔明显变大。诊断:T2~L1平面髓内脂肪瘤,不典型畸胎瘤待排。2005年10月19日在全麻下,以T2~L1椎体为中心后正中直切口,术中剪开T2~L2右侧半椎板并向左翻,使各椎板在左侧椎弓根处青枝骨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08—2015-08在本院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50例,A组给予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B组采用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畸形矫正情况、神经功能分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椎体后凸和椎体侧凸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椎体后凸和椎体侧凸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改善明显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2.0%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B组68.0%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2组内固定均无松动、断钉等失效情况,且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脊髓损伤加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于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伴神经损伤的畸形矫正情况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脊髓压迫症在临床工作中常有误诊误治的病例,往往发生严重合并症,乃至死亡。本文拟结合本组病例就误诊误治的某些问题作一探讨。病例报告例1 女,59岁。下肢瘫痪半年于1983年2月17日入院。半年前觉右季肋部疼痛、束带感、双下肢无力、排尿困难,逐渐加重。1971年曾患“卵巢癌”,行根治切除、乙状结肠造瘘;1976年腰_1压缩性骨折。检查:T_(12)、L_1脊椎后突,腹壁反射消失,左下肢略能移动,右下肢全瘫,左侧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阳性。浅感觉自 T_(10)以下明显减退。尿潴留。脊椎平片及断层见 T_9椎弓根窄小,侧位片 L_1呈楔形变向后移位,椎体边缘整齐。腰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资料17岁女性,因背部肿物渐进性增大半年余入院。半年前发现背部正中隆起肿物,质韧,约"花生米"大小,肿物渐进性增大。入院体格检查:背部胸6~7椎体水平可触及肿物,大小约6 cm×4 cm,质韧,边界尚清楚,与后方胸椎黏连,活动度差,触之无压痛,无皮肤红肿;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入院后行胸椎增强MRI检查示胸6~7椎体水平左侧背部竖脊肌及局部椎管内可见异常信号团块影,T_1像、T_2像以等信号、低信号为主,其内散在高信号影,胸7椎体左侧椎板骨质破坏;增强扫描肿物呈明显不均匀边缘强化,椎管内部分呈明显强化,并沿左侧硬膜外间隙向前侵犯胸7椎体左后缘,  相似文献   

18.
脊髓髓内血吸虫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2月,双下肢乏力,麻木2周入院。患者既往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查体:L_1以下痛温触觉减退,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提睾反射消失,肛门反射减弱,双侧膝腱反射活跃,双侧巴彬斯基征及夏道克征阳性。MRI示T_(12)~L_1椎体水平脊髓髓内后方一椭圆形肿物影,约2.0cm×1.3cm×1.0cm,T_1加权像为等信号,T_2为异常信号灶。初诊:T_(12)~L_1脊髓髓内肿瘤。全麻下行T_(12)~L_1椎管探查术,术中见脊髓圆锥末端直径增粗、水肿,肿物位于后正中沟深面,色稍黄,质地比正常脊髓稍硬,边界不清,其内可见数条马尾神经穿出,手术显微镜下分块全切除肿物,并尽可能保留相关马尾神经。病理诊断:亚急性血吸虫病。术后2周双下肢肌力Ⅳ级,大小便功能基本恢复,术后1月感觉减退明显改善,院外继续行杀虫治疗。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病人男性,21岁.因反复发作性肩痛、颈部抵抗感及双下肢乏力7年收入院.在当地医院多次行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半年前病情再次发作,双下肢呈硬瘫,二便失禁,T_4以下浅感觉减退,在胸背部发现大面积皮肤色素沉着,脊髓动脉造影发现C_7~T_7髓内动静脉畸形及椎体血管瘤.CT检查发现T_6椎体后缘与椎板之间有一宽约0.41cm的骨嵴相连,把椎管一分为二,同时可见因椎体血管瘤所致的骨质破坏.  相似文献   

20.
例1,患者男性,51岁,间断腰腿痛2年,加重伴小便困难2 w。查体:神清,会阴部浅感觉减退,肛门反射减弱。曾在外院行腰椎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予以理疗等处理无效。患者来我院后行腰椎MRI示:腰1椎体平面椎管内髓外占位性病变。予以手术切除,术后病检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腰腿痛消失,小便困难略有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