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处理的大鼠停药后不同时间前额叶皮质(PFC)脑区多巴胺转运体(DAT)和五羟色胺转运体(5-HTT)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只6SD大鼠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即吗啡成瘾组(n=25)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25)。试验组每天两次腹腔注射(ip)吗啡,起始剂量5mg·kg^-1,逐日递增,直至d10时50mg·kg^-1;其中根据动物存活的时间分为吗啡戒断后0d组(M0),1d组(M1),6d组(m6),14d组(M14),21d组(M21),每组5只;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处死,取PFC脑区脑组织含DAT和5-HTT的行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均值并进行同期间相同点比较。结果:(1)5-HTT灰度均值试验组组内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时点比较,除M6以外余各时点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均升高,试验组M1最高。(2)DAT灰度均值试验组组内不同时点对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时点对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表现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0、M1升高,M6、M14降落,M21又开始回升。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后,PFC脑区DAT和5-HTT的表达在戒断初期降低,中期升高,后期再降低,表明PFC区的DAT、5-HTT参与了阿片类物质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NAc)、前额皮质(Prefrontalcortex,PC)、海马(Hippocampus)及去甲肾上腺能神经中枢蓝斑(Locuscoeruleus,LC)五个脑区Gi2蛋白的改变,探讨慢性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吗啡成瘾模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Hippocampus五个脑区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慢性吗啡成瘾组和戒断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LC区Gi2蛋白水平却明显升高(P<0.01),其它脑区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慢性吗啡成瘾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但各脑区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并不相同。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石钊  陈怡  于泳浩 《临床医药实践》2009,(3Z):1503-1505
目的:以慢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为基础,通过鞘内给与吗啡时间的不同,观察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水平变化,以阐述阿片耐受的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盐水组(S组)鞘内注入20ul生理盐水1d;吗啡1d组(M1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1d;吗啡3d组(M3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3d;吗啡5d组(M5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35;吗啡7d组(M7组),鞘内注入20ug吗啡7d。各组于注药后完毕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并取脊髓腰4-5节段,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结果:随着吗啡应用时间的延长,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逐渐下降(P<0.05);缩脚潜伏期减少(P<0.05)。结论:形成关节炎吗啡耐受的大鼠脊髓背角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表达变化随着吗啡应用时间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吗啡成瘾后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PC)、海马(Hippocampus)及去甲肾上腺能神经中枢蓝斑(Locus coeruleus,LC)五个脑区Gi2蛋白的改变,探讨急性吗啡成瘾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是急性吗啡成瘾组、急性吗啡戒断组、空白对照组。吗啡成瘾组和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直到吗啡成瘾模型建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作用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Hippocampus五个脑区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吗啡成瘾组和急性戒断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区Gi2蛋白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其它脑区则未发现明显的改变。结论急性吗啡成瘾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NAc区Gi2蛋白水平有明显降低,其它脑区则未发现明显的改变。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NAc)、尾壳核(CPu)及海马(Hip)中NSF附着蛋白(SNAPs)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戒断不同时间组,吗啡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吗啡8d,每日3次,剂量递增,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吗啡组末次注射吗啡4h后处死,断头取脑。自然戒断组分别在戒断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各组均设平行对照。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脑区SNAP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吗啡依赖大鼠CPu内γ-SN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25%左右(P<0.01),NAc及Hip脑区则无明显变化,自然戒断d2、d3、d7组亦未观察到γ-SNAP明显的表达改变。α-SNAP和β-SNAP在吗啡依赖和自然戒断状态下3个被检脑区(NAc、CPu、Hip)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表达变化。结论慢性吗啡依赖可增加CPu内γ-SNAP的表达,对α-SNAP和β-SNAP的表达没有影响,提示SNAPs 3种亚型在慢性吗啡依赖过程中行使不同的功能,可能与特定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引起的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改变可能不是由α-SNAP和β-SNAP表达量变化介导的,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其内在活性变化或蛋白在细胞内的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伏隔核 (NAc)、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杏仁核 (AMG)、海马CA1区 (HIPCA1)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吗啡组大鼠ip吗啡 10d ,每日两次 ,剂量递增 ,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处死 ,取脑并做冰冻切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脑区突触素ⅠmRNA的水平并作同期比较。结果 :3h处死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NAc、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 (P <0 .0 5 )。自然戒断 72h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仍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AMG、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 <0 .0 5 )。结论 :吗啡慢性处理及戒断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 ,可能是阿片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伏隔核 (NAc)、中脑导水管灰质 (PAG)、杏仁核 (AMG)、海马CA1区 (HIPCA1)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吗啡组大鼠ip吗啡 10d ,每日两次 ,剂量递增 ,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 3h及 72h处死 ,取脑并做冰冻切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脑区突触素ⅠmRNA的水平并作同期比较。结果 :3h处死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NAc、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 (P <0 .0 5 )。自然戒断 72h时 ,吗啡组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水平在VTA仍显著高于同期对照 (P <0 .0 1) ,在AMG、HIPCA1显著低于同期对照(P <0 .0 5 )。结论 :吗啡慢性处理及戒断大鼠突触素ⅠmRNA表达在不同脑区有选择性的改变 ,可能是阿片依赖及戒断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察吗啡依赖大鼠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n=10),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连续7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比较各组大鼠戒断期CPP测试的变化及戒断症状的评分情况;记录戒断期大鼠额叶联络皮层的脑电活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d5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戒断症状评分在戒断d1-d3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脑电活动出现α波及β波明显减少,δ波显著增多(P<0.01),θ波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急性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存在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处理和吗啡戒断对大鼠血清中ACTH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血清中ACTH及皮质醇的浓度;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下丘脑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1)吗啡依赖组大鼠血清中ACTH及皮质醇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戒断d1大鼠血清ACTH浓度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血清皮质醇的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戒断d7大鼠血清ACTH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仍略高于对照组(P<0.05);(2)吗啡依赖组大鼠下丘脑GR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5),戒断组大鼠GR的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吗啡类物质的长期使用可以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素分泌功能及GR的基因表达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D2R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组:在大鼠腹腔内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为5mg/kg,逐日递增5 mg,至第10天为50 mg/kg)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3 h及72 h处死(每组每时间点各6只),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尾壳核(CPU)、海马CA1区(HIPCA1)等脑组织.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各脑区的D2R mRNA的吸光度(A)值,并作同期平行比较.结果:末次注射3 h,吗啡组大鼠五个被检脑区D2R mRNA A值均低于同期对照;末次注射72 h,尾壳核高于同期对照,其它四个被检脑区仍低于同期对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可抑制大鼠相关脑区D2R基因表达,戒断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对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前脑啡肽(PENK)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等分吗啡组、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吗啡组大鼠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 mg/kg,2次/d,逐日递增5 mg,至第10天为50 mg/kg;干预组大鼠每次注射吗啡前30分钟腹腔注射地卓西平0.075 mg/kg;对照组按平行对照原则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3 h取脑并冰冻切片,留取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灰质(PAG)、杏仁核(AMG)、海马CA1区(HIPCA1)的切片.利用原位杂交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脑区PENK mRNA的水平(吸光度A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各脑区A值均明显降低,干预组大鼠在除AMG外的其它被检脑区也明显降低;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VTA、NAc、AMG、HIPCA1区A值升高.结论:吗啡依赖大鼠多个脑区PENK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合并使用地卓西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PENK基因表达的下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虎门合剂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及伏核内BDNF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CPP模型,采用Obersiver5.0行为学软件分析大鼠的CPP效应:使用高中低剂量虎门合剂干预CPP形成;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伏核内BDNF的蛋白含量。结果:吗啡模型组大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01),同时伏核中的BDNF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01)。而虎门合剂中高剂量干预组大鼠较吗啡模型组在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和伏核内BDNF含量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中高剂量虎门合剂能显著抑制吗啡诱导的CPP效应,其作用机制与降低伏核内BDNF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检测吗啡精神依赖大鼠伏核和前额叶皮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调节亚基NR2A、NR2B表达的变化。方法:使用盐酸吗啡建立大鼠CPP。CPP形成后,每组大鼠5只灌注固定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检测,3只断头处死取伏核和前额叶皮质,并提取细胞膜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定量检测。结果:吗啡诱导大鼠形成CPP时,前额叶皮质和伏核中NR2B有明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R2B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前额叶皮质P<0.05,伏核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R2B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前额叶皮质P<0.05,伏核P<0.01),而NR2A则无明显改变。结论:使用吗啡建立的大鼠CPP模型中,NMDA受体调节亚基NR2B在与奖赏作用密切相关脑区伏核和前额叶皮质中均有明显变化,而NR2A则无明显改变,表明NMDA受体中NR2B调节亚基在吗啡精神依赖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下丘脑、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建立离体电化学检测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下丘脑及纹状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吗啡(5mg·kg-1)可诱导大鼠产生稳定的CPP效应;孕酮(5mg·kg-1及20mg·kg-1)本身不产生CPP效应,但能抑制吗啡诱导的CPP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吗啡诱导CPP形成时,下丘脑内NE水平明显升高(P<0.05),纹状体内NE、DA和HT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吗啡组比较,合用20mg·kg-1孕酮使纹状体内DA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孕酮对吗啡的CPP效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纹状体内D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直流电损毁伏核(nucleus accumbens NAc)核部及壳部对大鼠吗啡奖赏效应及其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建成♂大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5mg.kg-1,ip)后,用直流电损毁或假损毁其NAc核部或壳部。损毁术后7d及10d时再次测试大鼠位置偏爱的表达。12d时给予大鼠小剂量吗啡(2.5mg.kg-1,ip)后,再次进行测试。之后,让大鼠进行一轮交配,记录性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假损毁组大鼠在各时间点测试时,均可稳定表达已形成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而核部及壳部损毁组大鼠在术后7d及10d测试时未表达对吗啡伴药侧的偏爱,但12d给予小剂量吗啡后,壳部损毁组动物再次表达出对伴药侧的偏爱,而核部损毁组则仍未表达任何偏爱;各组大鼠的性功能未受影响。结论:NAc核部损毁能抑制大鼠吗啡CPP的重建,而壳部损毁则不能,且该损毁手术对大鼠的性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氯胺酮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氯胺酮在大鼠模型上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特点,分析氯胺酮精神依赖性潜力。方法:(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氯胺酮及吗啡阳性对照组。(2)氯胺酮组每隔24h腹腔注射氯胺酮10m·lkg-1一次,连续6d,建立大鼠氯胺酮精神依赖性模型,吗啡组给予等剂量的吗啡,对照组则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3)氯胺酮组及吗啡组于CPP形成后给予生理盐水进行消退实验。结果:(1)氯胺酮组及吗啡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CPP;(2)与吗啡组相比,氯胺酮组的CPP效应更显著,但消退较快。结论:氯胺酮可诱导大鼠产生CPP,但随着时间的推移CPP消退速度较吗啡快。  相似文献   

17.
孕酮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及中枢单胺递质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大鼠伏隔核及腹侧被盖区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吗啡(5mg·kg-1)可诱导大鼠产生稳定的CPP效应;孕酮(5、20mg·kg-1)本身不产生CPP效应,但能抑制吗啡的CPP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吗啡CPP形成时,伏隔核内NE和DA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吗啡组比较,合用5mg·kg-1或20mg·kg-1孕酮均可使伏隔核内DA水平下降(P<0.01,P<0.05);合用20mg·kg-1孕酮还可使伏隔核内的NE水平下降(P<0.01)。结论孕酮可有效抑制吗啡的CPP效应,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伏隔核内DA及NE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