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小儿肺炎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符合肺炎诊断标准的772例患儿,应用荧光免疫法(IF)、微量凝集法(MAT)、颗粒凝集法进行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n)、嗜肺军团菌(Lp)、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检测,同时对59例非典型肺炎病原体阳性患儿进行双份血清抗体(IgM)检测,所有病例临床资料汇集分析。结果772例患儿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212例,感染率27.5%,其中MP肺炎125例,阳性率16.2%(125/772);Lp感染100例,阳性率12.9%(100/772);肺炎衣原体13例,阳性率1.7%(13/772);Q热立克次体3例,阳性率0.4%(3/772)。双份血清检测59份,血清抗体4倍增高50例。所测病例3~6岁发病率较高占72.6%,无明显季节流行性。结论应高度重视小儿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感染,双份血清检测对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G、IgM定量检测在小儿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ERI-ON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双份血清特异性MP-IgG;IgM,同时检测82例患儿家长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 各年龄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第1份血清M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婴儿组8.9%,幼儿组29.4%,学龄前组35.1%,学龄组47.8%,IgM总阳性率为23.9%,IgM总阳性率为17.0%。有20例患儿的第1份血清MP呈阴性,而第2份血清为阳性,双份血清的M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MP感染患儿家长中,27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呈阳性;30例非MP感染患儿家长中,8例血清特异性MP-IgG、IgM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MP感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双份血清IgG、IgM的定量检测有助于提高MP感染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筛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方法应用明胶颗粒被动凝集法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结果813倒患儿检出MP抗体341例,阳性率41.9%.男性患儿阳性率38.3%,女性患儿阳性率46.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P抗体阳性的男性和女性患儿最小年龄分别为1岁和35d。不同年龄段患儿的MP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6—13岁忠儿M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6岁以下患儿(P〈0.01)。8—10岁年龄段MP抗体总凝集效价与2-4岁年龄段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检测MP抗体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合理用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P抗体凝集效价的测定为临床提供了动态观察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关系。方法CVA患儿97例为研究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测定CVA患儿血清总IgE。结果CVA组MP—IgM阳性率46.39%,对照组MP—IgM阳性率10.7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MP—IgM阳性的CVA患儿血清总t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的CVA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与维生素D(Vit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呼吸道十一联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对414例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11项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FluA)、流感病毒B型(FluB)、副流感病毒(PFlu)、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柯萨奇病毒B型(CoxB)、柯萨奇病毒A型(CoxA)和嗜肺军团菌(LP)等;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样本的VitD水平.结果 414份标本中共有214份检出病原体IgM(51.69%),检出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FluB、FluA及M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13%、23.19%、13.77%.在IgM抗体阳性病例中,17.63%的患儿发生单一感染,34.06%的患儿为混合感染.IgM抗体阳性组的VitD水平(中位数23.60 ng/mL,3.37~71.50 ng/mL)与阴性组(中位数23.95 ng/mL,3.00~81.70 ng/mL)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D偏低组与VitD正常组之间总感染阳性率、单一感染阳性率和混合感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D偏低组与VitD正常组之间FluB、FluA及MP 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与VitD之间无相关性(r=0.005,P=0.912).结论 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可能与VitD水平降低无关.  相似文献   

6.
于莉  张敏  李雅慧  苏显都 《中国热带医学》2013,(12):1520-1521,1524
目的分析海南西部地区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6月临床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824例,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3岁)、少儿组(4~14岁),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9种病原体血清IgM抗体联合检测,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南西部地区儿童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中非典型性病原体抗体阳性率59.21%(1080/1824),9种病原体血清抗体的阳性率为肺炎支原体抗体43.97%(802/1824),嗜肺军团菌I型抗体33.99%(620/1824),乙型流感病毒抗体29.11%(531/1824)、副流感病毒1、2、3型抗体10.58%(193/1824),甲型流感病毒抗体9.48%(173/1824),腺病毒抗体9.27%(169/1824),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8.77%(160/1824),肺炎衣原体抗体1.97%(36/1824),Q热立克次体抗体1.26%(23/1824)、混合感染占33.99%(620/1824)。结论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I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是海南西部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是该地区发病一大特点;病原体感染在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杨涛毅  彭珉娟  李磊  万朝敏  郭丽春 《西部医学》2013,(12):1785-1787,1790
目的 通过住院病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难治性社区获得性肺炎(Refractory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RCAP)非典型病原体(Atypical pathogens,AP)感染的比较,了解成都地区难治性社区获得性非典型肺炎住院儿童的感染状况和特点,为RCA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MIF)时315例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非典型肺炎和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儿的血清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和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niae,LP)和多种检测方法栓测其它病原微生物,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在163例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非典型肺炎共检测出典型病原体阳性36例,检出率22.09%,MP、LP、CP阳性率分别为14.11%、4.91%和4.29%.CAP中病原体阳性53例,检出率34.87%,MP、LP、CP阳性率分别为23.68%、6.57%和5.26%.非典型病原体在全年均可发病,感染率秋、冬季最高,其中肺炎支原体低于同期CAP的检出率,36例RCAP非典型病原体阳性患儿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者16例(44.44%),非典型病原体和其它2种病原菌混合感染5例(13.88%),非典型病原体间混合感染2例(5.55%).在RCAP非典型病原体检测阳性的患儿有并发症出现17例(47.22%),CAP的10例(18.86%%).两组在发热率、发热和咳嗽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日和联合抗感染治疗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儿童难治性社区获得性非典型肺炎的住院患儿非典型病原体是主要病原体,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较低的检出率,低于普通社区获得性肺炎;RCAP中混合感染、并发症是导致RCAP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廖芳宇  黄小娟  刘斌  张华 《西部医学》2021,33(5):701-704+708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呼吸道病毒和特殊病原体抗体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72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患儿有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CHD组)208例和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组(LRI组)51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嗜肺军团菌IgM抗体(LP1A)、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A)、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R-FA)、肺炎衣原体IgM抗体(CPnA)、腺病毒IgM抗体(ADVA)、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RSVA)、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IAVA)、乙型流感病毒IgM抗体(IBVA)、副流感病毒IgM抗体(PIVsA)等9种呼吸道病原体抗体及特殊病原体IgM抗体。比较两组9种呼吸道病原体及特殊病原体检出阳性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分布情况。结果 CHD组纳入研究的呼吸道病原体抗体九项检测,阳性共136例,LRI组纳入研究的呼吸道病毒及特殊病原体九项,阳性共305例,CHD组病原体IgM总阳性率(65.4%)高于LRI组阳性率(59.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与LRI组均以肺炎支原体(MP)最常见,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IBV),其余病毒及呼吸道特殊病原体检出阳性率较低。CHD组和LRI组相比较,在婴幼儿时期,CHD组较易感染MP,但在1~3岁时,则是易感染IBV(均P<0.05);冬春季,CHD组较易感染MP及IBV,而LRI组较易感染LP1及ADV,但两组LP1阳性率均低,无临床指导意义。结论 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特殊病原体抗体谱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相似,以MP最常见;在婴幼儿期及冬春季,CH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较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易于感染MP;在1~3岁年龄段及冬春季,易于感染IBV。  相似文献   

9.
MP快速液体培养法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P快速液体培养法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P快速液体培养法对1089例临床拟诊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进行培养;ELISA法检测血清MP IgM抗体856次;PCR法检测MP DNA608例次。对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MP快速液体培养法阳性467例,阳性率由42.9%(467/1089)。血清MP IgM抗体阳性率为31.9%(273/856);PCR法阳性率为38.8%(236/608)。结论 MP快速液体培养法快速,简例,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适应一般实验室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系,改善临床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结果:①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为46.9%;②在各年龄组支气管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比较中,发现学龄期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要高度警惕支原体感染,应做相关化验检测,明确致病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及其感染特点。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合检测患儿血清中常见的9种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抗体。分析9种病原体及不同年龄组的抗体检出率。结果 3 602例血清标本中共检出IgM抗体阳性1 397例,阳性率为38.8%,其中嗜肺军团菌1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PIVS)的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7%、20.85%、0.28%、0.19%、1.75%、1.33%、0.50%、25.49%和0.69%;9种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单个抗体阳性率为24.4%,两种及以上抗体阳性率为14.4%;≤6月、6月~2岁、2~5岁、5~13岁年龄组人群病原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73%、36.48%、65.68%、67.98%。结论不同地区应建立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普,避免药物不合理应用,同时病原体抗体检出率与年龄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为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640例,分为婴儿组302例、幼儿组545例和儿童组793例,检测嗜肺军团菌Ⅰ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B)和副流感病毒(PIV)的Ig M抗体。结果 MP阳性率55.8%,其感染主要在幼儿组和儿童组。INFB阳性率29.7%,INFA阳性率18.8%,感染主要在婴儿组和幼儿组,年龄增大,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IV阳性率18.7%,感染主要在婴儿组和幼儿组。ADV、RSV感染主要在婴儿组。结论检测儿童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可为诊断提供依据,预防抗生素滥用,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舒静  陈宇宁  刘小花  姜源  邓剑 《广东医学》2016,(20):3033-3036
目的 了解泸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流行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2 861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分别为: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AV)、乙型流感病毒(IBV)、副流感病毒1~3型(PIVs).根据不同年龄、季节和性别的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以及合并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86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总阳性例数为1 697例,阳性率为59.31%,其中MP阳性率最高为46.56%,其次依次为IBV(28.98%)、LP(10.98%)、PIVs(7.48%).两种及两种以上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31.28%,占总感染例数的52.74%,其中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率为28.70%;3种及以上病原体混感染率为2.59%.1岁以下、1~3岁、4~6岁、7~9岁、10 ~ 14岁各年龄组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01%、78.10%、92.78%、86.84%、83.78%,在各年龄组中病原体感染总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72.55%,其次依次为春(61.93%)、秋(55.03%)、冬(53.06%),各季节病原体总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泸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主要以MP、IBV、LP、PIVs以及两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为主.各年龄组检出阳性率存在差异,以4~6岁感染率为最高,且春夏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被动凝集法检测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意义,对比种方法对于病原体的检出率,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35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使用荧光PCR检测咽拭予以及深部痰液,用被动凝集发检测患儿的血清.结果 荧光PCR检测患者的阳性率为15.7% (56/356),单份血清被动凝集法阳性率为31.5%(112/356),双份血清被动凝集法阳性率为47.2%(166/356).使用荧光PCR联合被动凝集法检测,检出阳性率65.2% (232/356),远远超出单用一种方法检测.结论 荧光PCR与被动凝集法对临床治疗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建议在早期诊断用药时两者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肺炎病原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儿肺炎感染病原学情况。方法用免疫荧光法(IFA)检测113例小儿肺炎患儿血清中的副流感病毒I(PIVI)、副流感病毒Ⅱ(PIVⅡ)、副流感病毒Ⅲ(PIV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B,病毒(CB。V)、嗜血流感杆菌(HI)、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克雷伯杆菌(KP)8种病原体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113例肺炎病例血清特异性IgM阳性76例,阳性率67.3%,其中RSV45例,阳性率39.8%,CB。V32例,阳性率28.3%,PIVⅡ28例,阳性率24.8%,PIVⅢ26例,阳性率23.0%,HI9例,阳性率8.0%,MP4例,阳性率3.5%,KP2例,阳性率1.8%,PIV10例。单纯病毒病原感染6l例,感染率54.0%,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4l例,占36.3%。结论病毒仍是小儿肺炎的主要致病病原,其中以RSV阳性率最高,CBV逐渐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致病病毒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14岁以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非细菌病原体感染情况。 方法 收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724例的血清标本;其中婴儿组(0~1岁)339例,幼儿组(>1~3岁)188例,学龄前组(>3~6岁)131例,学龄期组(>6~14岁)66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对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se,MP)、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i,COX)、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NFB)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parainfluenza virus,PIVs)共9种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联合检测,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 724例患儿检出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阳性病例273例,总阳性率为37.71%,共检出MP(29.70%)、INFB(5.80%)、RSV(4.56%)、ADV(0.55%)和PIVs(0.14%)5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阳性22例,占阳性病例的8.06%(22/273)。男患儿与女患儿血清IgM抗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但2组M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患儿血清IgM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27.14%、53.19%、54.20%、48.48%,其中MP、RSV及INFB 3种病原体在4个年龄组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冬季总阳性率最高(50.00%,102/204),INFB则在春季流行。 结论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患儿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且MP、RSV和INFB 3种病原体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7.
9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发病与季节、年龄以及性别的关系。方法应用血清被动凝集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MP—IgM检测。结果9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MP—IgM抗体检出阳性496例,检出率为54.99%,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节较多,学龄期儿童较多,学龄前儿童也逐渐增多,其他年龄段偶有发生。结论MP是引发儿童肺炎的主要原因,血清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显示具有操作简便、敏感度高、能早期诊断的优点,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肺炎支原体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采用低效价颗粒凝集法检测649例住院患者血液MP-IgM抗体。血清检测MP-IgM阳性占9.6%,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占16.1%,支气管哮喘占12.5%,阳性率较高。MP是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MP感染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旭丽 《现代医学》2009,37(5):324-325
目的探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与EB病毒(EBV)、肺炎支原体(MP)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本科收治的RRI患儿81例为研究对象,本科同期收治的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78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EBV—IgM抗体检测、咽拭子MP培养、血清BALP检测,对比RRI组和对照组中血清EBV—IgM抗体阳性率、叫拭子MP培养阳性率、血清BALP阳性率。结果RRI组患儿血清EBV—IgM抗体阳性率、咽拭子MP培养阳性率、血清BAL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EBV和MP是儿童RRI的常见病原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RR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江丽  欧启水  祁艳  刘灿 《海南医学》2014,25(4):533-535
目的 检测儿科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 644例存在呼吸道症状患儿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9种常见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检测1644例标本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31.1%,其次为嗜肺军团菌(LP)为10.2%.MP在两年间5、6月份的阳性率均较高.LP在7、8月份的感染率高于其他月份.MP在不同季节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较高.多重感染170例,其中主要是病原体(MP+LP)的混合感染,占54.7%(93/170).结论 福州地区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不同病原体在不同的月份感染率有差别.MP在春夏季的感染率较高;MP和LP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