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瘤(SPN)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治疗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SPN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病理诊断、术后情况、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患者中男5例,女43例,男女比例1∶8.6;发病年龄15~64岁,平均31.8岁。33例患者(68.8%)无任何症状,因体检发现异常。≤2cm的肿块B超、CT和MRI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8.6%(2/7)、0.0%(0/6)、50.0%(2/4)。手术方式采用胰体尾切除23例(47.9%);胰腺区段切除+胰尾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20.8%);胰十二指肠切除9例(18.8%);胰腺肿块剜除术3例(6.3%);全胰切除+血管重建1例(2.1%);腹腔镜胰腺手术2例(4.2%)。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误诊率为12.2%,但无一例误诊为胰腺癌。随访2~58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SPN的诊断应综合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互相验证;还宜参考好发年龄、性别,遇到年轻女性患者要着重考虑;术中冷冻病理检查虽然诊断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与胰腺癌可作较好鉴别,用于指导手术。手术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法,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或低度恶性的肿瘤,主要见于年轻女性,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较成熟的诊断方式是影像学及病理学,可发现肿瘤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和囊性区组成,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是鉴别SPTP与其他胰腺内、外分泌肿瘤的主要手段。术式应依据术前CT、磁共振成像和术中探查来决定,外科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且预后良好,放、化疗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PTP(即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CT诊断中的病性表现,进而使鉴别此种病症的水平得以提升。方法:给予9例SPTP者CT病理检测。结果:对9例SPTP者行CT病症诊断,检出病灶的概率:100%。其中,8例确诊为SPTP,1例因为诊断成囊腺瘤而误诊,诊断正确概率:88.89%。结论:作为比较少见的一类肿瘤,SPTP在CT病症诊断中会呈现出固定的、标准的特征,把握好SPTP在诊断中显示的CT特征是区别SPTP和其它肿瘤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5例为青年女性,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确诊,平均随访23.7个月,除1例姑息手术切除患者,其余患者均存活,无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手术切除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T)是种少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常发生于年轻女性,有其独立的生物学行为,曾被命名为囊实性瘤、实性乳头上皮瘤、乳头囊性瘤、乳头囊性上皮瘤和Franz瘤等多种名称[1,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治方法,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均行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0%;6例行腹部CT检查,确诊率为16.7%.1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胰瘘.随访3~70个月无复发.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多发于年轻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指导意义.肿瘤可生长于胰腺各个部位.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及侵袭方式决定手术方式,如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结果考虑癌变则需要适当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其组织来源尚不清楚,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1],WHO(2004年)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统一命名为实性假乳头状瘤.现就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8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有关文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是一类好发于年轻女性的罕见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术后病理学。SPT的发病机制及组织来源尚未明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虽然手术切除后具有一定的转移和复发率,但由于SPT生物学进展缓慢,大多数患者术后可获得良好预后,但手术切除术范围目前仍存在争议;对于进展期肿瘤,通过辅助治疗,患者预后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SPT治疗手段逐渐趋于多元化。SPT术后有一定的复发性,再次手术患者仍可获得长期生存,但有关影响SPT复发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未明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组织来源及免疫组化。方法:对6例SP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及用以下13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标记,E-cadherin、β-catenin、α1-AT、CK7、AEl/AE3、Vimentin、Syn、NSE、CD56、PR、CD10、CD117、Ki-67。结果:肿瘤组织由假乳头状区、实性区及囊性区混合组成,假乳头状是肿瘤的主要组织学结构。肿瘤表达AEl/AE3、Vimentin、Syn、NSE、CD56,β-catenin和PR,弱表达α1-AT;部分表达CD10和CD117;不表达E-cadherin。结论:SPT的发生可能与β-catenin异常核表达和E-cad-herin表达缺失有关,免疫组化提示其可能起源于胰腺胚胎的多潜能干细胞,结合多种免疫组化的标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国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告本院收治的5例,并结合国内近10年文献报告的649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呈逐年递增趋势,近4年报告达594例;年轻女性多见,男:女约1:10;年龄8—67岁,平均26.1岁;症状以上腹胀痛不适为主,体征以上腹部包块为主;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部位绝大部分在胰腺;全部病例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结论本病并非罕见;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3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临床表现以腹部疼痛、不适或包块多见.肿瘤发生于<10岁1例,11~20岁11例,21~30岁7例,31~40岁9例,41~50岁5例,50岁以上1例.免疫组化染色CgA(+)6例,Vim(+)29例,AAT(+)29例,Syn(+)21例,CD10(+)34例,CD56(+)37例,Ki-67(+)36例,PR(+)38例.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性激素有密切关系,细胞来源可能与生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虎  黄文芳 《疑难病杂志》2009,8(10):598-598
<正>患者,女,16岁。因上腹部肿物3周入院。无腹痛、腹胀、发热、黄疸,无呕吐、呕血、黑便症状,体质量无下降,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型、肠型及异常蠕动波,腹肌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于剑突下偏左可触及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治方法,以提高对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2月至2009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行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30%;6例行腹部CT检查,确诊率为16.7%。1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胰瘘。随访3~70个月无复发。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多发于年轻女性,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指导意义。肿瘤可生长于胰腺各个部位。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及侵袭方式决定手术方式,如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结果考虑癌变则需要适当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4.
罗学锋  李晓菊 《现代医学》2007,35(5):377-379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6例SPTP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临床随访信息评价治疗与预后.结果 6例中男1例,女5例,年龄14~45岁,平均24.5岁.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均有包膜,呈囊实性.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呈实性巢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6例ACT、vimentin( ),3例PR( ),3例NSE、S-100、Syn( ),1例CgA( ),1例CK( );CEA、actin、ER均(-).结论 SPTP是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上,以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状结构且伴有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免疫组化可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一假乳头状瘤(SPT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复习6例STP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其手术切除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5例患者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38岁(16—49岁)。3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另外3例为体检时发现胰腺有占位。术前影像学诊断SPTP者1例。肿瘤平均直径16.6cm。包膜完整3例。切面实性2例,囊实性4例。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呈实性巢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2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例肿瘤均表达Vim。结论:SPTP为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少见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提示意义。手术治疗对STPT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80年4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年龄18~34岁,平均24.5岁,均为女性.4例因触及上腹部包块就诊,2例有腹胀症状,2例无症状.B超发现胰腺低回声实性或囊实性占位.CT发现胰腺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肿瘤周边或实质内出现不规则强化.血清肿瘤标记物均为阴性.肿瘤位于胰头部5例,胰体尾部3例.肿瘤的平均直径为6.2cm(4~8cm).5例行Whipple手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术后未进行放、化疗.8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25年(3~25年),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手术切除可治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误诊原因,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0-2011年共收治的11例被误诊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其中3例首先行外引流术,术后感染,行二次手术,术中快速冰冻确诊,余5例行内引流术,术中活检送快速冰冻提示,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3例误诊为囊腺瘤,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结论对于临床疑诊为胰腺假性囊肿和囊腺瘤的特别是中青年女性应排除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影像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例SPTP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腹痛,或无明显临床症状;(2)肿瘤内为实性和囊性结构,按实性和囊性结构比例分3型:囊性、实性、囊实性;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浮云征",实性部分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3)SPTP为交界性肿瘤,与胰腺分界清楚,预后良好;(4)胆总管和胰管不扩张;(5)肿瘤边缘偶可有钙化。结论SPTP虽然罕见,但其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科医生应努力提高术前定性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刘杰  党振平  肖榕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9):121-122,125,F0003
目的分析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CT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例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文献。结果2例病人,女性,21岁和58岁,临床均以发现腹部肿块就诊,病变部位分别发生在胰体尾部和胰头部。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大小分别为18cm&#215;16cm&#215;15cm、16.5cm&#215;16cm&#215;15cm,肿块侵犯左肾、脾脏及门静脉壁,累及十二指肠肠壁浆膜。结论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一定的CT影像特异征象,能提高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安徽省立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9例SPT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临床表现以腹部肿块、腹痛、腹胀多见。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腔内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手术方式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肿瘤扩大切除术5例、胰腺节段切除术2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3例,1例因侵及门静脉无法切除仅行活检术。16例术后恢复顺利,2例并发胰漏,经引流后治愈。结论 SPTP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完整的肿瘤切除治疗能够获得良好预后。手术术式的选择应依据术前CT等影像检查和术中探查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