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机采2U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影响。方法120例连续献血>10次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60例。A组机采血小板1U/次,B组机采血小板2U/次。比较两组献血者单采前后血小板计数(PLT)以及首次、10次后外周血象指标[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A组献血者上次单采前PLT为(271±30)×10^9/L,下次单采前PLT为(269±31)×10^9/L;B组献血者上次单采前PLT为(273±31)×10^9/L,下次单采前PLT为(268±34)×109/L。两组献血者单采前后PLT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首次与10次后PLT、RBC、Hb、HCT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前后的血常规改变不明显,根据国家规定的健康体格检查标准,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前PLT>230×10^9/L,体重>50 kg,连续多次采集2U血小板血常规无显著变化,对献血者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由于献血者人数限制,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婷婷 《淮海医药》2012,30(1):40-41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变化。方法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25名12月内机采血小板4~10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检测其末次机采前的血常规与其未机采得27名健康献血者的血常规进行比较,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献血者外周血WBC、RBC、Hb、HCT与未献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采血PLT与初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MPV与PDW、P-LCR呈正相关,MPV与PLT呈负相关。结论选择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时应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的机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王欣  王子瑞 《安徽医药》2019,23(5):981-983
目的 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参数变化,评估捐献血小板、2周机采间隔及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分别检测献血者血小板捐献单份前后、双份前后、间隔2周再次捐献前、7个月内连续捐献血小板10次献血者的首次和末次捐献前血常规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机采单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WB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1<t0.025(19)=2.093,P>0.05);40例机采双份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WBC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6<t0.025(39)=2.023,P>0.05)。而20例间隔2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两次采集前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前一次机采前:WBC(6.13±1.54)×109/L、RBC(4.81±0.38)×1012/L、HB(144.70±10.53)g/L、HCT(42.11±3.36)%、PLT(265.45±39.37)×109/L;2周后机采前:WBC(6.21±1.46)×109/L、RBC(4.78±0.41)×1012/L、HB(141.90±11.81)g/L、HCT(43.09±3.32)%、PLT(266.15±40.24)×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20例7个月内连续10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和末次采集前WBC、RBC、HB、HCT、PLT[首次机采前:WBC(6.28±1.41)×109/L、RBC(4.93±0.37)×1012/L、HB(147.30±9.31)g/L、HCT(42.11±3.64)%、PLT(262.35±41.48)×109/L;末次机采前:WBC(6.22±1.34)×109/L、RBC(4.87±0.36)×1012/L、HB(144.80±9.17)g/L、HCT(41.67±2.98)%、PLT(266.80±46.93)×109/L]比较,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是安全的,2周的采集间隔和多次反复机采血小板不影响献血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价值,评价血样采集部位、采血后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为血常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以确保检验准确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血样提供者,总计200例。血样采集部位包括静脉血、末梢血,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验血常规,比较不同血样采集部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检验结果。另外,对比采血后检测时间(采血后0~30 min、2 h、4 h)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 血样采集部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WBC、PLT、RBC、Hb)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采血后0~30 min血常规检测WBC、Hb、PLT、RBC指标水平明显有别于采血后2 h以及4 h,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血后2 h、4 h血常规检测WBC、Hb、PLT、RBC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样采集部位、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均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为了避免采血部位、检测时间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血样采集部位建议静脉采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机采血小板对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名进行机采血小板的无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于机采血小板前、采集后30分钟及采集后1周抽取静脉血,检查外周血血常规指标,分析机采血小板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及1周内恢复情况。结果 与采集前相比,采集后30分钟献血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细胞比容(Hc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采集1周后外周血上述血常规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与采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后外周血血常规指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采血1周后基本恢复正常,对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对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等)的影响。方法取30例全血标本分别于24h内不同时间段用日本光电celltac MEK6318K进行测定,然后比较不同保存时间对同一样本血细胞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采集4h内,血细胞各参数基本无变化,8hWBC、PLT等有所下降,12h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即有显著性(P〈0.05),24hWBC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计数与即刻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BC如果保证没有溶血的话,结果变化不大,否则结果偏低;而Hb在不同时段检测结果基本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全血标本采集后尽量于4h内检测完毕,超过8h就需要注意WBC、PLT结果的稳定性,如果检测RBC、Hb就问题不大,结果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肝素、枸橼酸钠3种抗凝剂对血液各项指标的不同影响。方法 2012年2月在本院体检者中随机选择5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用3种不同抗凝剂抗凝后,对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及淋巴细胞(LYM)计数等各项参数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结果 WBC计数、RBC计数、Hb、HCT、LYM计数此5项参数在3种抗凝剂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DTA-K2抗凝组相比,使用肝素和枸橼酸钠时,PLT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血常规的检测中,使用EDTA-K2、肝素、枸橼酸钠不同抗凝剂时,WBC计数、RBC计数、Hb、HCT、LYM计数此5项参数在3种抗凝剂组间无差异;肝素和枸橼酸钠使PLT计数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冲红的原因,找出其解决的办法,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优质的机采血小板。方法将捐献机采血小板冲红的15名献血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捐献机采血小板的20名献血者作为对照组,上机前抽取静脉血1ml(ks-21血细胞分析仪),做全血常规检测,分别记录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C)浓度等进行分析。结果各项检测数据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冲红现象的发生,被观察的15名捐献者中有12名捐献者MCV、MCH、MCHC过低或偏低;2名因为精神紧张;1名由于脂肪血。结论冲红现象与红细胞MCV、MCH、MCHC偏低或过低、精神紧张、脂肪血等因素有关。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遇到过,捐献者血压过高、光电传感器失灵、耗材安装不到位也是血小板冲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机采血小板应用的增多,对机采血小板有效、高效的采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血液中心或血站(包括笔者所在血站)献血者选择不同血细胞单釆机釆集血小板筛选指标,主要根据当地的献血者的体重和采前血小板数量等指标不同,选择性的用Amicus和Trima血细胞单釆机采集血小板,并保证献血后外周血小板计数(PLT)不低于100×109/L。为此笔者对2017年1月—6月1965例捐献的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的因素.方法 收集我中心2011年5-8月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健康献血者采集前Hct、Hb、MPV、Plt、MCV 和 BV(血容量)等参数以及采集后产品中血小板含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机采前外周血 Plt、 Hct 和BV 是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主要因素; 采前Plt 高低与血小板收集量成正比,是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最主要因素.结论 机采血小板采集效果影响因素较多,除去血细胞分离机自身因素外,献血者自身因素被认识的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及其干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济宁市中心血站机采血小板11 850名献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常规各项指标,采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ABO试剂测定血型;依据Trima、Amicus型机采血小板操作规程进行血小板采集。统计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发生率,分析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结果 11 850名献血者中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64名,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发生率为0.54%(64/11 850);献血反应、血小板冲红、采血部位血肿、乳糜血、耗材质量及机械故障为导致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发生率分别为45.31%、17.19%、15.63%、12.50%、6.25%、3.13%。结论 机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献血反应、血小板冲红、采血部位血肿、乳糜血、耗材质量及机械故障等,故需要强化工作人员操作培训,并加强对献血者的筛选及检测,有利于减少血液报废率,为临床用血质量及献血者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留置时间对化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该院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测试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数(R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分类(GRAN)、淋巴细胞分类(LYM)、单个核嗜酸嗜碱细胞分类(MONO)、血糖(G1u)、无机磷(Pho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比较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化验(0h)以及留置3h、6h 后化验结果的差异。结果随着血液标本留置时间的延长,WBC、RBC、GRAN 均有所下降,而 PLT、LYM、MONO 逐渐上升,且0h 与留置6h 后检测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Glu、ALT、TBIL 检测值逐渐下降,Phos、Alb 和 TP 逐渐上升,且0h 与留置6h 后检测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血液标本留置时间过久会对化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至检验室检查处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2012,(2):174-174
R(呼吸)E(嗜酸粒细胞)PLT(血小板)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心率)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V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P(血压)TG(甘油三酯)RBC(红细胞)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献血者机采血小板前后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分析通过保暖措施处理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献血对献血者白细胞计数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009-01-2009-05因寒冷造成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的献血者保暖使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献血,并在献血后重新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献血后白细胞计数均正常。结论由于寒冷造成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献血者通过保暖等措施处理后行机采血小板,不会对献血者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中的重要性。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治疗量。通过采集前的心理护理、采集中的护理措施、采集后的健康教育等全程的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我站2007年1月一12月无偿机采志愿者共932人次1565个治疗量中仅有0.7%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通过机采采前、采中、采后过程中,采取积极的主动的护理干预措施,预见性地针对献血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机采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保证献血者安全的同时也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末梢血预稀释和全血模式、静脉血检查血常规的方式对比,对临床提供科学的血常规检查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11月体检者58例,分别采末梢血与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PLT、WBC和Hb、RBC。结果 PLT、WBC和Hb、RBC的末梢血检测,与静脉血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其平均变异系数显著>静脉血,预稀释模式和末梢血全血模式,PLT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两种模式四个项目具有显著差异,而PLT和Hb、RBC检测结果较静脉血低,同时WBC值则比静脉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掌握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120例检验门诊做健康体检者的不同血液标本资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真空采血法采取肘静脉血和左手环指内侧末梢血,分别于采血后0.5、2、4 h内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不同时间段采血检测结果比较0.5 h内测试的WBC、RBC、Hb等血液指标结果均与2 h内测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4 h后只有PLT结果差异显著低于0.5 h内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检测结果比较食指末梢血检测中WBC、RBC、Hb均高于静脉血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采取肘静脉血和短时间处理血液样本可以减少结果误差,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当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0例,其中硬皮病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类风湿关节炎18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7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6例,采用血浆置换法进行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补体C4、IgG、IgA、IgM、红细胞沉降率( ESR)、C反应蛋白( CRP)、类风湿因子( RF)、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血小板计数( PLT)、血红蛋白( Hb)、羟丁酸脱氢酶( HBDH)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前后补体C3、补体C4、IgG、IgA、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CRP、ESR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硬皮病患者ESR、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RBC、WBC、PL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ESR、CRP水平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RBC、WBC、PL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LDH、HBDH、ESR、C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置换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次单采血小板对高原人群献血者的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48例连续多次不间断捐献血小板的高原居民献血者资料,对其中的血常规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本组48例连续5次的外周血象结果观察出,除血小板WBC、RBC、MPV出现较大变化之外(P <0.05),其他5项结果(Hb、Hct、PLT)比较变化无显着性意义(P> 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不会对高原人群的外周血象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但受环境特殊影响,应在献血后适当补充营养,以降低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国产与进口两种不同EDTA真空采血管进行比对分析,探讨国产与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积(HCT)、血小板(PLT)等主要血常规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在门诊患者中随机选取20位患者,空腹12h抽取静脉血,分别置于国产、进口EDTA真空采血管,并立即检测WBC、RBC、HGB、HCT、PLT等指标。结果两种真空采血管所采集标本的WBC、RBC、HGB、HCT、PLT等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9984、0.9978、0.9982、0.9969、0.997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用国产真空采血管代替进口真空采血管应用于血常规项目检测可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