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前情况、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16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统计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对术前及围术期可能与并发症有关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16例瓣膜置换手术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前心功能Ⅳ级,术中心脏阻断时间≥110min,体外循环时间≥150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过长≥24h等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术前心功能差,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过长,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过长等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91例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经验.方法 心脏生物瓣膜置换91例,其中单纯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53例,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生物瓣膜置换术1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15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2例,左心房折叠术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房颤射频消融7例.结果 89例患者手术治愈出院.死亡2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85例患者随访6-48个月,无抗凝意外、瓣膜损坏、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2003年5月~2008年5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例,患者男性9例,女10例。年龄35~71岁,平均(53.8±11)岁。心功能(NYHA)Ⅱ级4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共搭桥39根,平均(1.9±1)根。单纯二尖瓣成形术6例,黏液瘤摘除+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十二尖瓣成形术2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1.1%,死因为左室破裂2例,低心排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进食中呛咳窒息致室颤1例。随访3~16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估计瓣膜成形效果难以确定时,应直接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防止增加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初期开展瓣膜外科治疗所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全组除1例为主动脉右瓣冠脱垂外,其余22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共有二尖瓣病变19例次,主动脉瓣病变15例次,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11例;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胸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MVR)采用右房—房间隔入路,多数采用2-0 prolene 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瓣膜替换(AVR)采用主动脉根部切口,采用双头带垫间断褥式缝合,必要时可间断单针缝合。双瓣膜置换先置换二尖瓣,再置换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病例,同期行 Devega 术或置环成形术(TVP)。合并 CABG 患者先在体外循环下行桥血管远端吻合,再行瓣膜置换术,并行循环下进行桥血管近端吻合。结果术后心脏21例自动复跳,2例心外膜除颤后复跳,术后再次开胸止血 1例,房间隔切口裂开1例,呼衰及精神症状 1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复查心超均未发现瓣周漏。术后全部随访至今,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及正确围术期处理,术中积极保护心肌和左室功能,正确处理合并症,可明显提高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85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心脏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34例;年龄16~69岁。术前心功能Ⅲ级56例,Ⅳ级2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EF)≤40%13例,平均肺动脉压(MPAP)≥60mmHg15例,EF≤40%且MPAP≥60mmHg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52例,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和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和三尖瓣成行术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术26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成形术1例。观察EF和MPAP对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影响。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S)、室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EF≤40%患者并发LOS9例(9/13),高于EFt40%者(4/72),(P〈0.01);MPAP≥60mmHg患者并发LOS8例(8/15),高于MPAP〈60mmHg者(5/70)(P〈0.01);EF≤40%且MPAP≥60mmHg患者全部并发LOS(5/5),高于非具备该条件者(8/80)(P〈0.001)。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存活81例,早期死亡4例,死亡原因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存活者随访3~69个月,手术效果良好。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肺动脉压是影响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重要因素。提高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疗效的方法是注重围术期处理、合理纠正病蛮和加强末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42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病人瓣膜王换术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42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病人首次术式均为左径扩张。其中4例曾行2次二尖瓣闭式扩张,另2例复发后则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术前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24例,Ⅳ级8例;再次手术行二尖瓣置换5例,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2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加三失瓣成形13例。结果术中死亡2例。术后早期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12例。结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病人应尽早选择手术治疗,术中避免广泛游离心包粘连,缩短手术时间,重视心脏排气及加强术后处理是减少死亡率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术中注意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6月~2010年6月,该院287例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病例。男性102例,女性185例,年龄(45.89±11.10)岁。两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3个月~38年(14.01±8.74)年,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4例,Ⅲ级217例,Ⅳ级56例。其中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32例,二尖瓣+三尖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201例,三尖瓣置换1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瓣周漏修补14例。结果全组早期死亡11例,病死率为3.82%,死亡原因包括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5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术中止血困难1例。生存患者术后心功能大都恢复到Ⅰ~Ⅱ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原因包括: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189例,人工瓣膜心内膜(PVE)13例,机械瓣置换术后功能障碍21例,瓣周漏31例,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其他瓣膜病变33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31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7例,主动脉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1例,二尖瓣和三尖瓣置换1例,其中三尖瓣成形17例,全组病人年龄最大61岁,最小38岁。术前EF37%~68%,心胸比0.51~0.85。结果:30例康复出院,二次开胸止血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发生各种并发症10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尽量去除病变的瓣叶,置入偏大一点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减少病人-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出现。术中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或三尖瓣置换或成形环应用,高度重视三尖瓣处理的远期效果。注意围手术期的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围手术期管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8例心脏瓣膜替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全组均为风湿性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本组病例均是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胸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采用右心房-房间隔径路。先置换二尖瓣,再置换主动脉瓣。有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病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采用连续缝合,主动脉瓣置换采用间断褥式缝合。结果死亡2例,总死亡率7.1%。24例获得随访,随访5年,心功能Ⅰ~Ⅱ级19例,占随访的79.1%,效果良好。结论掌握手术时机,改善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注意瓣膜匹配,掌握好手术技术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3年5月至2013年12月,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9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6例。年龄35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70岁。共搭桥54根。二尖瓣成形术8例;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成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4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17.24%,其中左室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室颤1例。随访324个月,心功能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作。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如瓣膜成形效果差时,应选择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合并心脏恶液质的风湿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合并心脏恶液质的风湿性心胖瓣膜病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 近8年间对3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脏恶液质病人施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29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术。心功能Ⅲ级15例、Ⅳ级19例。结果 早期死亡4例(11.8%),死亡原因主要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心衰,晚期死亡1例。结论 心脏恶液质 人术后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围术期加强改善营养及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及三尖瓣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因二尖瓣闭式扩张、瓣膜成形术、瓣周漏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实施心脏瓣膜再次手术182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手术再狭窄130例,瓣周漏24例,机械瓣功能障碍12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16例。再次手术方式有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23年。结果全组手术后死亡17例,占9.3%。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结论瓣膜再次手术风险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长等。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的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替换术早期并发症的防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李大奇,梁智星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已广泛应用,且效果满意,但术后并发症较多,有的很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本文就我院从1989~1993年初治疗的116例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男54例、女62例,年龄17岁~64岁,平均36.4岁。诊断:二尖瓣病变92例,主动脉病变4例,多瓣膜病变20例。病程7月~27年。术前心功能Ⅱ级者18例,Ⅲ级者56例,Ⅳ级者42例。二、手术情况: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全身中度低温,手术操作和心肌保护标准方法进行。二尖瓣置换者阻断升主动脉后于主动脉根部插针灌注冷停跳液,心脏表面放置冰屑,局部深低温进行心肌保护。除10例经房间沟后切开进入左心房,其余均经右房切开房间隔进入左房,二尖瓣环间断褥式缝合12例,其余均采用连续缝合人工瓣膜。主动脉瓣膜置换切开升主动脉后于冠状动脉口插管,间歇灌注冷停跳液保护心肌,主动脉瓣替换作间断褥式缝合人工瓣膜。双瓣置换者先行二尖瓣置换。本组共用人工瓣膜136个,其中Bejork-shiley3个,其余均为国产机械瓣133个。体外循环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1998年3月~2002年12月,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18例,其中二尖瓣病变10例,主动脉病变6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MVR)8例,成形(MVP)3例,其中1例因成形失败而改为换瓣,主动脉瓣置换6例,双瓣置换2例,换瓣加三尖瓣De Vaga成形8例。结果 手术中死亡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需要IABP支持4例,出现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生存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者,尽管手术死亡率偏高,但若能彻底纠正瓣膜的功能,将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以及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此类疾病的治疗仍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心脏恶液质换瓣病人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合并心脏恶液质换瓣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对11例心脏瓣膜病伴心脏恶液质病人,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6例同时进行三尖瓣成形术, 1例行心内膜剥离并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低心排并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死亡率为9%, 1例反复右心功能不全,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随访2~5年,均恢复良好。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心功能Ⅱ级148例(45%)、Ⅲ级110例(34%)、Ⅳ级70例(21%)。328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MVR)16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98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63例,三尖瓣成形32例,合并冠心病术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例。结果本组研究328病例共死亡9例,病死率2.74%,其中MVR死亡4例、AVR死亡3例、DVR死亡2例。术后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5例,心律失常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方法 全组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手术,行二尖瓣置换(MVR)65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9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MAVR)16例。其中14例是二尖瓣狭窄术后再狭窄行置换术,同时行三尖瓣DeVega‘s环缩术15例。结果 术后93例痊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7例,均为风心病患者。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RHD)是导致心脏瓣膜损毁的主要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退行性变也是较常见的因素,而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症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或二尖瓣置换的同时,三尖瓣同期成形或置换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共收治重症瓣膜病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52例,38例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12例行二尖瓣置换,2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联合置换,其余50例均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7.69%。随访3~1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明显改善,三尖瓣反流明显减少。I~Ⅱ级46例、Ⅲ级2例。结论对于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变者,三尖瓣存在重度关闭不全或严重器质性病变时,在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的同时进行三尖瓣有效成形或置换,有利于术后右心功能的恢复,改善心功能,能明显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115例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1998年5月至2002年9月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115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性47例,女性68例,年龄16岁-75岁,术前心功能Ⅲ级48例,心功能Ⅳ级67例,二尖瓣置换术4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49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33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2例,左房折叠术1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结果: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5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结论: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巨大左心室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巨大左心室 [舒张末期直径 (EDD) >70 m m ]瓣膜病人外科治疗经验 ,提高其手术疗效。方法 对 34例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实行瓣膜替换术。术前平均 EDD 81.0 mm ,收缩末期直径 (ESD)6 1.0 m m ,射血分数 (EF) 0 .4 3,射血分数缩短 (FS) 0 .2 1;心功能 级 11例 , 级 2 3级。主动脉瓣替换术 (AVR) 8例 ,二尖瓣替换术 (MV R) 9例 ,AVR+MVR17例。结果 本组治愈出院 32例。围手术期及术后早期死亡 2例 ,晚期死亡 2例。结论 强调温血灌注改进心肌保护技术 ,保留二尖瓣装置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是提高巨大左室心病心脏瓣膜病人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