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究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室重构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治疗疗效,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室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共纳入90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每组各45例。试验组患者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97.78%vs. 86.67%,P=0.049)、心力衰竭治疗总有效率(95.56%vs. 82.22%,P=0.0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心室重构指标(MMP-9、LV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心室重构指标(MMP-9、LVMI)均显...  相似文献   

2.
袁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63-3163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许多疾病和药物都可引起和诱发心律失常.根据引起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心律失常进行分类:(1)良性心律失常:主要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室速持续时间<30 s).(2)有预后意义的心律失常,主要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3)恶性心律失常:有明确心脏病基础(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的患者,发生有严重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或心室颤动.在临床上各种心律失常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入选标准:①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 ②QRS波时限≥120ms 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④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左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且侧分支,右室电极置入右室心尖,右房电极置入右心耳。结果成功置入CRT-D,无严重并发症。除颤测试,17 J能量一次除颤成功。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较术前明显缩窄。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结论CRT-D集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抗缓慢心律失常及抗心力衰竭、以及改善心室活动协调于一身,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 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30例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左心室收缩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3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观察比较三组的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室间间隔厚度(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左心室内径(LVD)、左心房内径(LAD)则明显缩小,与健康组比较,两组LAD、LVD、IVST、PWT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最高值(EPFV)、舒张末期流速的最高值(APFV)及EPFV与APFV比值(E/A)均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比较,两组LVEF、EPFB、E/A、APFV、CI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程度轻且时间短,超声检查显示左房内径增大、心室壁增厚但左心室内径正常,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但收缩功能处于正常机制。必须结合众多诊断依据,为早期准确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碎裂QRS波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茂名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48例左前降病变(n=49)、右冠状动脉病变(n=49)、回旋支病变(n=50)的STEMI患者。给予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分为碎裂QRS波或非碎裂QRS波两组;依据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患者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分析患者发生碎裂QRS的指标及碎裂QRS波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关系。结果 STEMI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为38.5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6.22%。碎裂QRS波组梗死下室壁发生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碎裂QRS波组,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显著低于非碎裂QRS波组。碎裂QRS波组患者的PNN5...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但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持续性血压升高是引起高血压LVH的重要因素,但临床常用的偶测血压与LVH无相关或仅呈弱相关。笔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一步研究血压与心脏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罗延宏 《河北医药》2010,32(22):3173-3174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恶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尤其"电风暴" 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病历资料,11例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为试验组,12例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用药方法 及其它治疗措施均以王吉耀等编著的〈内科学〉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编写的〈2008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中的方法 为准,2组无差异;观察用药前后患者心律变化情况,以心律转为窦性心律、室颤转为室速、持续性室速或(和)多形性室速变为非持续性或(和)单形性室速为治疗有效.结果 试验组转为窦性心律4例,由室颤转为室速1例,持续性室速变为非持续性室速2例,多形性室速变为单形性室速1例,有效率72.7%(8/11);对照组转为窦性心律4例,由室颤转为室速2例,多形性持续性室速变为非持续性室速1例,有效率58.3%(7/12).试验组符合"电风暴"诊断标准的4例患者,3例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75%(3/4);对照组符合"电风暴"诊断标准的3例患者,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33.3%(1/3).结论 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恶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尤其是治疗"电风暴"最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8.
索他洛尔兼有Ⅱ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特征。作者收集美国最初应用本品治疗的3257例心律失常,其中42%系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即室速或室颤,58%为非持续性室速/室性早搏(29%)成室上性心律失常(29%)。1致心律失常作用共报告141例(4.3%)致心律失常作用,其中78例(2.4%)为扭转型室速,26例(0. 8%)为室窗室颤。治疗室速或室颤时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较高(6.5%)。致心律失常作用常见于治疗左室功能障碍(充血性心力衰竭史、心脏增大、心肌病)或射血分数减少等病例时。扭转型室速多见于治疗早期,61%(59/96例)见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的相关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慢性心衰组:,另设15例健康人作对照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心脏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LVDd和LVDS),室间隔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IVSd和IVSs),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厚度(LVPWd和LVPWs),然后计算左室平均室壁应力(mean wall stress,MWS)。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β、TNF-α含量及MW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β、TNF-α含量与MWS呈显著正相关(r=0.489,r=0.4578,P〈0.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IL-1β、TNF-α含量的变化及室壁应力增加参与慢性心力衰竭致病机制,它们之间可能还有相互作用及影响,共同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 磺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 CD +4 CD +25调节性 T 细胞(Treg)、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疗程为30 d。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每搏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绞痛积分、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血清Treg、IL-10、TGF-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两组 CO、CI、LVEF、Treg、CD +4 T 淋巴细胞、Treg/ CD +4 T 淋巴细胞比值及 TGF-β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后2组 LVEDD、心绞痛积分、心律失常发生率、IL-10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丹参酮ⅡA 磺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其机制与调节 CD +4 CD +25调节性 T 细胞数量及其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老年和94例非老年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减低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最常见的症状为胸闷,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中左房增大者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正常组(P<0.05);老年组中LVEF<45%者室性心动过速、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LVEF≥45%者(P<0.05)。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其次是冠心病,左房内径增大可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出现心力衰竭时所发生的心律失常及其与心力衰竭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已确诊为DCM心力衰竭患者93例,分别实施6min步行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按心力衰竭程度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随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上述每组病例DCG至少检出2类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其次是房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A、B、C三组心力衰竭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排序依次为C组〉B组〉A组,经方差分析,C组、B组与A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c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F=3.67,P〈0.05)。结论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类型多样,多为复合型,其严重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晓丽  罗羽慧  吴文利 《中国药房》2010,(24):2235-2236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对术后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术后心衰并有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搏的患者42例,经利多卡因治疗无效,胺碘酮150mg稀释后静脉滴注约30min后,再给以胺碘酮0.5~1mg·min-1维持,24h总量为1000~1200mg。每小时记录用药前后心律、心率、血压及心衰症状等,观察24h。结果:治疗后患者显效17例(40%)、有效20例(47%)、无效5例(12%),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心功能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术后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心功能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14.
蒋建宇 《淮海医药》2010,28(3):210-21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状态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住院患者89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瓣膜病、心肌痛,心功能按NYHA分级分为Ⅰ~Ⅳ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房内径(LAD)。结果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心功能Ⅱ、Ⅲ、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P〈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0.01);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与患者左房内径、左室舒张内径成正相关,与左室收缩功能EF呈负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继发纤溶,随着心衰程度加剧而加重;并且与左房、左室的结构重构有相关性;而且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可用于心衰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120例符合诊断的单纯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NT-proBNP的水平,将患者分为≤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A组)和>中位数血浆NT-proBNP浓度组(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情况.结果 B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大于A组患者[(58.80±6.90)mm比(54.32±8.00) mm,P=0.035],而B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低于A组患者[(29.16±8.31)%比(33.80±6.90)%,P=0.037];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明显高于A组(1.67%)(P<0.05).经多变量(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钾水平及血浆NT-proBN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OR=5.28,95%可信区间3.54~9.26,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可预测其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是否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明确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意义。方法采用分层(分类)抽样法,随机抽取24h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13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Ⅰ组)72例和非冠心病组(Ⅱ组)58例,对比分析两组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对其中室性早搏患者对比室性早搏发生部位及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Ⅰ组左心室前壁室性早搏发生率(38.9%)高于Ⅱ组(16.7%),窦性心率震荡指标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与非合并冠心病患者相比,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心室前壁室性早搏发生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窦性心率震荡减弱。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包括心率变异性及窦性心率震荡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特别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安体舒通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在临床中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每天一次加服20mg的安体舒通片,两组均进行4周的治疗。两组通过治疗前后,对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到的心律失常情况和左心功能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P<0.01)。结论安体舒通片对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疗效良好,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4例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瓣膜退变分为观察组(94例)及对照组(100例),对2组的伴随疾病及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SDHVD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舒张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1%( 64/94)比42.0% (42/100),70.2% (66/94)比39.0% (38/100),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SDHVD的发病相关(P=0.021),高血压、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患者SDHVD发生心力衰竭时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不全,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年龄是SDHV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伴发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伴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52例,卡维地洛组5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药物治疗前及后3、6、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校正的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水平和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①治疗6、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LVESVI显著下降;②治疗6、12个月后卡维地洛组FINS较对照组显著升高,HOMA—I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卡维地洛能明显逆转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同时改善其血糖代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1例(51.67%)、22例(36.67%)、7例(11.67%),总有效率达88.33%;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3例(21.67%)、25例(41.67%)、22例(36.67%),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纽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胺碘酮配合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