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直肠癌(CRC)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已有转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行生物反馈治疗患者的资料。结果:44例坚持完成治疗的患者中,35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3例无效。2例终止治疗后失访。总有效率为93.2 %。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具有无创、费用低、无需住院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供肝修整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修整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血管变异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果:修整的64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13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其中5例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5)、胃十二指肠动脉(2/5)吻合。无因供肝修整而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论:供肝血管及胆道的正确修整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是供肝修整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测序技术的出现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伟大变革,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结直肠癌是一种涉及到多种基因表达改变的疾病,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基因组、转录组、循环肿瘤DNA及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人类从更深层次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测序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微小RNA(microRNA)与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其在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microRNA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文献并作综述。结果 microRNA通过其类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代谢、肿瘤发生和发展等生物学过程。其异常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均密切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化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价的生物学标志物。结论 microRNA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均相关,在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大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除1例中转开腹外,其余30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左半结肠切除术4例、乙状结肠切除术5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8例、Miles术6例.手术时间150~300 min(平均200 min)...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与电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使用超声刀(30例)与电刀(32例)行根治术两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超声刀组和电刀组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6 ±2)cm和(15±4)cm,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6)mL和(150±3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刀组和电刀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30±25)min和(145±30)min,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3±6)个和(12±5)个,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超声刀组术后镇痛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引流量优于电刀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差异(均P>0.05).结论 开放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使用超声刀较使用电刀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机器人系统因应用于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精准操作的优势,但其也有花费高、装机费时、缺乏触觉反馈等问题。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其推广,已有的研究表明机器人系统在保证手术安全可行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盆腔自主神经功能。但目前仍需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的临床数据证明其肿瘤根治性。  相似文献   

9.
正肿瘤局部进展和转移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死因,以个体化精准医疗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是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主流治疗模式~([1])。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深入,多个肿瘤演进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突变被发现,并逐渐成为个体化治疗模式中的药物靶点~([2])。Guinney等~([3])在大规模测序基础上提出的结直肠癌分子分型对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管如此,以遗传学为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应用美蓝对67例结直肠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活检,分体内、体外组,采用HE染色病理检查法、CK-20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SLN中转移癌。结果共检出淋巴结660枚,其中SLN130枚,检出率19.7%。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SLN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体内、体外两种SLN的标记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4);SP法检测SLN癌转移的敏感性明显高于HE染色,而假阴性率明显低于后者;肿瘤细胞在SLN的转移率明显高于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率(P〈0.01)。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中体内、体外SLN定位方法均可以获得成功,均具有切实的可行性,与手术方式无关,并能够预测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况;通过SP法检查有助于明确结直肠癌的病理分期,有利于判断预后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住院的1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干预,观察组接受ERAS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指标、血清炎症指标、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总发生率(1.67%)均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结论 ERAS应用于结直肠癌手术,可缩短患者机体恢复时间,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陈纲  李世拥 《腹部外科》2009,22(3):191-192
在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起始或终末阶段,血管生成均起着重要作用。实体瘤的生长依赖新生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必需,而且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阶段也发挥作用。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调控、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该过程受到“血管生成开关”系统精密调控,使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腹腔镜根治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选择2013年1~12月于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48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每组74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术后1周腹腔镜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CD8~+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1周腹腔镜组CRP、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1、2、3年生存率为86.49%、67.57%、47.30%,开腹组为71.62%、55.41%、32.43%,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41%)低于开腹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根除术治疗结直肠癌创伤小、恢复快,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细胞及免疫细胞水平,且术后1、2、3年生存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结果是引起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后果严重.寻控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生物标志物对实现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有高通量筛选优势,可用于分离和鉴定脓毒症患者体液、细胞等内的差异蛋白质. 目的 综述蛋白质组学在脓毒症中的研究现状,为其在脓毒症中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内容 总结蛋白质组学在探究脓毒症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趋向 虽然蛋白质组学技术仍存在缺点,但其自身优势有助于为脓毒症的防治寻找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