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转移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10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特殊的解剖及生理位置,使肝脏成为恶性实体肿瘤通过血运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肝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探讨肝转移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10月。我科对收治的101例肝转移癌患者,就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婧铭 《康复》2021,(4):22-23
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这些远离原发癌部位在肝脏产生的癌被称为肝转移癌。肝转移癌的治疗与原发性肝癌有所不同,虽然肿瘤都长在肝上,但治疗原则不同,效果迥异。但其实更多时候,癌症肝转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相似文献   

3.
肝转移癌是肿瘤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肝脏由于血源丰富,故为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尤以胃肠道癌肿转移至肝脏居多。肝转移癌通常呈大小不等或大小相近的多发结节,少数可呈单发块状。临床以原发癌表现为主。少数可仅有肝转移癌的征象如肝肿大、肝结节、肝区痛、黄疸等。除个别来源于胃、胰的肝转移癌例外,血清AFP多呈阴性。  相似文献   

4.
肝转移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脏特殊的解剖及生理位置使其成为恶性实体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高选择性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最常见方法之一。本院于2001年9月~2003年10月共收治81例肝转移癌患者,均接受肝动脉及部分原发灶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但术后多数患者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5.
崔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7):6642-6643
肝脏是恶性肿瘤转移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肝转移癌能手术切除者不到20%,但大多数肝转移癌患者介入治疗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效果,特别是综合介入治疗可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相似文献   

7.
正【视频简介】肝脏是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常见脏器,肝转移癌治疗原则应依不同原发肿瘤制定治疗方案。局部消融治疗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仍需要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本视频介绍了肝转移癌局部消融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重点针对局部治疗疗效较好的肠癌肝转移,介绍了国际消融治  相似文献   

8.
李颖  刘绍金 《现代护理》2004,10(2):122-123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tumour,GTT)合并肝转移并非罕见,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占所有滋养细胞肿瘤的2%~20%,发生肝转移者预后多较差。自1989~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采用选择性肝动脉插管栓塞及局部持续灌注化疗治疗绒癌肝转移患者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肝转移瘤,尤其是单发的肝转移癌,采用局部治疗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在局部治疗过程中,CT由于能敏感检测瘤灶大小及精确定位异向穿刺,是极理想的局部治疗的指导工具。 材料与方法 100例肝转移癌病例中:43例(43%)为结、直肠癌转移至肝脏。38例(38%)是肺癌转移,10例(10%)为胰腺癌转移,6例(6%)为胃癌转移,3例(3%)是乳癌转移。肝脏团注动态增强扫描程序是60ml~100ml造影剂肘静脉注射后30秒开始扫描,延时50秒,扫描层厚10mm,层距8mm,动态CT图像上转移瘤灶被  相似文献   

10.
肝转移癌超声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转移癌漏诊原因,提高其超声检出率。材料与方法:胃肠道肿瘤手术时已有肝转移癌而超声未检出10例,从不同方面分析肝转移癌的超声漏诊原因。结果:漏诊肝转移癌多位于肝表面及肝右叶膈顶部,可为单个或多个,直径0.5-1.0cm,漏诊与多种因素 有关。结论:肝转移癌超声漏诊原因与超声伪像干扰,仪器性能、检查盲区存在及医生主观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再生肝磷酸酶-3(PRL-3)是一种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它能促进细胞增殖、黏附、侵袭、转移、诱导肿瘤的形成,尤其是与结肠直肠癌的肝转移及鼠黑色素瘤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研究癌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消化道肿瘤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到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80例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时间6~60个月,对治疗效果及生存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及随访分析,本次研究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9.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3.8%、11.2%。结论:介入治疗不能根治性治疗肝转移瘤,根据患者原发病灶的不同,胃癌及胰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而原发肿瘤已切除的患者及富血供肿瘤有较好的预后,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肝转移癌是肝脏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 ,原发肿瘤多为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1~ 2 ] ,多以血行途径转移至肝脏。本文对我院 1992年 5月至 1999年 5月CT诊断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6 2例肝转移癌作一分析 ,着重讨论肝转移癌的CT诊断要点。1 一般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中男 46例 ,女 16例 ,年龄 30~ 79岁 ,平均5 9 2岁。原发肿瘤 :胃癌 2 6例、食管癌 5例、结肠癌 7例、直肠癌 4例 ,消化道肿瘤共计 42例 (6 7 74% )。胆囊癌 4例(6 45 % ) ,胰腺癌 7例 (11 2 1% )、肺癌 5例 (8 0 6 % ) ,乳腺癌 2例 (3 2 2 % ) ,原发肿瘤不明 2例 (3 2 2 % )。…  相似文献   

14.
肝脏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多来自门脉系统引流脏器的肿瘤。肝转移癌疗效很差。未经有效治疗者,发现肝转移癌后生存时间多在6个月以内。我院近年来对16例肝脏转移癌的病人进行39次栓塞化疗或单纯灌注化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入治疗中晚期消化道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和探讨动脉灌注与栓塞治疗中晚期消化道癌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 151例中晚期消化道癌(食管癌20例,贲门癌29例,胃癌71例,结肠癌31例)按Seldinger法进行血管造影了解肿瘤血供后,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进行灌注与栓塞治疗。结果 灌注与栓塞术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半年生存率为95%(144/151),1年生存率为86%(130/151),2年生存率为66%(99/151),3年生存率为29%(44/151)。结论 采用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是治疗中晚期消化道癌的一种有效方法,特别是对已有转移的病例,同时行转移瘤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转移性肝癌的声像图,以证实不同组织器官来源的转移性肝癌的声像图可有不同的特征。材料及方法: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及门诊转移性肝癌539例。采用AlokaSSD-650型及DiasonicsspectraVST彩色超声显像仪从不同切面扫查肝脏。结果:肝转移性肿瘤涉及的器官及组织多达22种,肠癌的肝转移率最高达28%;其次是胃癌、鼻咽癌、乳腺癌及肺癌、食道癌(分别为15%、126%、124%,96%及56%)。不同组织器官来源的肝转移灶可有不同的声像图表现。(1)胃肠道肝转移灶可伴有声晕。大肠癌肝转移灶高回声比例(58%)大于其它肿瘤,转移灶具有肿块较大,伴液化坏死较明显的特征。(2)乳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的肝转移灶较小,低回声明显多于高回声(分别为73%、53%、43%、42%)。(3)肺癌、胃癌、乳腺癌“牛眼征”发生率较其它癌高(18%~44%)。(4)恶性淋巴瘤及鼻咽癌的肝转移灶呈较均质的低回声,低回声率高达775%,且不伴声晕。结论:转移性肝癌的声像图特征对临床查找原发癌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肝是胃肠道肿瘤转移的最常见部位之一,在确诊胃肠道癌同时以及术后的6个月内发现的肝转移,称为胃肠道癌同时性肝转移[1].依据王夕富等[2]的建议将≤1 cm的肝转移癌定义为微小肝转移癌.在胃肠癌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常规超声不易发现肝的微小病灶,致使一部分患者失去或延误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胃肠道癌肝转移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是胃肠道肿瘤转移的最常见部位之一,在确诊胃肠道癌同时以及术后的6个月内发现的肝转移,称为胃肠道癌同时性肝转移[1].依据王夕富等[2]的建议将≤1 cm的肝转移癌定义为微小肝转移癌.在胃肠癌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常规超声不易发现肝的微小病灶,致使一部分患者失去或延误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胃肠道癌肝转移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是胃肠道肿瘤转移的最常见部位之一,在确诊胃肠道癌同时以及术后的6个月内发现的肝转移,称为胃肠道癌同时性肝转移[1].依据王夕富等[2]的建议将≤1 cm的肝转移癌定义为微小肝转移癌.在胃肠癌术前和术后6个月随访过程中,常规超声不易发现肝的微小病灶,致使一部分患者失去或延误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胃肠道癌肝转移微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CT引导下HITT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ITT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方法使用HiTT治疗36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病人(男24例,女12例)的42个病灶(其中6例病人有2个病灶)。36例病人中22例为原发性肝癌(HCC),14例为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直径1.6~7.8cm(平均3.2cm)。其中HCC病人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再行HiTT治疗。HiTT的治疗效果通过治疗后1个月复查螺旋CT评估。结果通过对术后1个月CT影像学资料的观察,结果显示30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的33(78%)个病灶完全坏死。肿瘤直径≤3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5%(18/19);3cm<肿瘤直径≤5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72%(13/18);5例肿瘤直径>5cm的病灶未呈现完全坏死。11个病灶显示不完全坏死,没有病人治疗后出现明显并发症。全部病人随访期内仍存活,随访期2~12个月(平均7个月)。结论本研究显示HiTT是治疗直径≤3cm经TAE治疗后的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病人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它对3cm<肿瘤直径≤5cm的病灶相对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