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期,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明显增加,成为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多采用别嘌呤、丙磺舒、秋水仙碱及激素类药物治疗,长期服用因其诸多副作用或疗效不稳定使许多患者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2.
清热祛瘀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尿酸纳结晶(MSU)沉着于关节及其周围结缔组织而引起病损及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院采用自拟清热祛瘀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M)及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痛风的发病与地域、饮食、经济及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痛风及HUM 与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识别代谢综合征的早期标志[1].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痛风(Gout,以下简称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1].近年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是当今世界尤其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中医药治疗痛风也成为中医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现结合近两年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尿酸生成增加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血液及体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钠就会在组织中沉积,引起急性炎症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与慢性沙硕性痛风性关节炎。由于受地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率差异较大。2004年山东沿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23.14%,痛风为2.84%。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多,均提示临床疗效突出,但文献质量有待评价。笔者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对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探讨目前临床研究现状,为今后进一步改进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l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石形成[1].痛风防治的关键是饮食疗法,2002年10月-2007年7月,笔者采用饮食疗法辅以药物治疗痛风患者3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形成[1]。老年人痛风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8.
汪洋  温成平  谢志军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809-1810
痛风是一类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的疾病。随着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等因素变化,痛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亦是痛风最基本的类型;典型发作一般多起病急骤,有时呈爆发性,多于午夜足痛惊醒,其疼痛性质为刀割、咬噬样,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1]。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嘌呤代谢终产物尿酸代谢失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形成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引起关节周围的炎性反应,导致痛风性关节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该文对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黄酮类化合物抗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筛选抗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中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40-50岁是发病的高峰期,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明显增加,成为中老年人特别是男性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多采用别嘌  相似文献   

11.
<正>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也可因尿酸盐沉积引起相应组织的病变,如尿石症、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痛风等[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车树强教授致力于中医肾病临床研究,治疗高尿酸血症及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  相似文献   

12.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相似文献   

13.
金实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撷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刚  金实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649-649
痛风 ,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 ,反复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 ,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其西医治疗急性期主要为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慢性期主要为尿酸促排药 ,如丙磺舒等。但临床使用副反应比较明显 ,且较难控制病情复发[1 ] 。中医通常认为 ,痛风是由于湿浊流注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以四妙、薏苡仁汤为主[2 ] 。然因本病病因复杂 ,病情缠绵难愈 ,故临床疗效难以令人满意。金实教授从事临床 30余载 ,…  相似文献   

14.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然近几年研究显示痛风的发病同时与炎症和免疫相关。笔者主要从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对痛风的辨证治疗来探讨其对痛风"代谢-炎症-免疫"发病机制的指导作用,以此发挥中西交融的优势,最终为痛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药并用治疗痛风2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因为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是尿酸,若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引起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过多的尿酸沉积可形成痛风石,并引起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发展成为足母趾、跖趾关节僵肿畸形。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多,笔者采用针药并用治疗痛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痛风是一种尿酸盐沉积机体相应部位而导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炎,与嘌呤代谢紊乱以及尿酸排泄减少而形成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1])。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多由于天性嘌呤代谢异常而引起,常伴有代谢综合征;继发性主要因某些疾病或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2-3])。临床上常表现为血尿酸升高、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晚期痛风性肾病的发生~([4])。痛风目前无法根治,常并发有高血脂、高血压、  相似文献   

17.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疾病,可表现为急性复发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尿酸性泌尿系结石,严重者可出现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约5%~12%的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血尿酸的升高不仅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而且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近年来,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上升趋势,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最终导致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近年来许多医  相似文献   

19.
高尿酸血症是指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分泌过多或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使尿酸在血液中积聚的状态.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单钠尿酸盐(MSU )结晶并沉积,诱发局部炎性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国内外痛风的发病率显著升高[1-2].目前中国仍然缺乏大规模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正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于关节、皮下等部位而导致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在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5.0%~23.4%,痛风患病率为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痛风可并发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糖尿病,严重者可致关节残毁,影响预后。现代医学一般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尿酸药、秋水仙碱及激素等药物治疗,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较多[2]。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王新昌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