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西医学对心与脑的认识发展概述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及藏象学说 ,均认为“五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心脏的功能既“主血脉”(如《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等 ) ,又“主神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等 )  相似文献   

2.
心主新解     
唐蜀华  王石 《四川中医》2023,(11):29-33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学需要理论带动实践的创新,而不满足于单纯依靠临床经验的重复积累。本文对五行学说提出异议,对脏腑学说提出我们的新观点。中医经典尊心为“君主之官”,认为“神明出焉”。随着科学进步,“脑主神明”已成为科学常识,尊脑为“君主之官”,肯定“脑主神明”更符合促进中医现代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再论"心主神志"与"脑主神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将这些精神活动归属于以心为中心的五脏功能,同时也认识到脑为思维器官,对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感觉运动等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脑的生理功能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脑是在心的主宰支配之下完成生理活动的,即心神主宰脑神,脑的功能从属于心主神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肾、命门关系与心-肾轴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之  张大宁 《中医杂志》2004,45(10):795-796
1 心、肾、命门的关系 心: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所有脏腑的活动.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比较现代医学的神经中枢(包括下丘脑)和中医学的"心",可以看出,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包括在"心"的概念之中.至于"心主血"则是"心"的另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论命门为君主之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一结论至今仍普遍认可.但如果深入研究"君主"一词的内涵及明代医家赵献可、张景岳对命门的理解,笔者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这一观点欠妥,并提出"命门为君主之官"之说.  相似文献   

6.
《内经》"惊伤心神"的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即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正如《类经·脏象类》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  相似文献   

7.
徐铭聪  马晓燕 《光明中医》2022,37(4):584-586
慢性肾衰的发病率在中国已逐年上升,而现代医学对其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治疗慢性肾衰日久,主要从脾肾出发,形成了以补益脾肾、祛湿毒瘀浊的基本思路.心为君主之官,统领全身,功能失常,亦会影响全身各脏腑机能.故从心论治慢性肾衰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55-1957
"痰"是导致神志病癫狂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古代中医学对痰邪所致癫狂的脏腑辨证涉及到五脏六腑,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机是"痰迷心窍",此外还有从脏腑出发又归结为"痰迷心窍"者,也有直接进行脏腑辨证而不特别突出心者。考察古代中医学文献,联系现代精神医学和中医神志病学对脑神的认识,基于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可知"脑为神之体,脏腑为神之用",对痰邪为患所致的癫狂无论从哪一脏腑辨证,其病机最终都要归结为"痰滞脑神"。  相似文献   

9.
神志病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体系,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其发病率增加,受到关注与重视. 1 神志病"体用学说"理论背景 自<黄帝内经>始,中医学理论体系一直将神明归属于心,日:"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纵观中医神志病的研究现状,其病机多从心论之,亦有从五脏神论之.  相似文献   

10.
刍议“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神明”即神或精神。广义的“神明”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的“神明”是指思维意识活动而言。《灵兰秘典论篇》载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关于“君主之官”的提出,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的特点提出的,是以“朝庭”模式将心譬作君主,其它脏腑譬作臣属并集权于心的一种假说。关于“神明出焉《类经》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如之,故曰神明出焉张锡纯解释说:善言神明藏于脑,而用时实发露于心”他精辟地说出“脑为元神,心为识神”、“心脑相贯而后可以成思矣”的心脑关系。也明确的指出心参与思维意识活  相似文献   

11.
分析历代医家对不寐的认识,主要从病因病机治疗而论;阐述了"通督调神"的理论内涵,指出心脑共为神明之主,安神应心脑皆重,并指出督脉为枢机的心-脑-肾轴,突出督脉在调神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督脉的生理功能及经络联系。督脉是人体经络中唯一一条既络肾又贯心、既属脑又络脑的经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脑为元神之府,故"通督"可以起到"调神"的作用。在临床中通过背夹脊、背俞穴作为中间桥梁加强了各脏腑与督脉经气沟通,从而达到调衡阴阳、调和营卫、调整脏腑、通调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焦及三焦气化是中医界学术探讨的热点之一。试从心为君主之官,心授命于心包,而三焦布气于心包络的角度阐述心借助心包络进而通过三焦来调节五脏六腑,以实现其主宰脏腑的功能。同时强调了三焦气化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为一身之主,《素问》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然而《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描述:"头者,精明之府",《本草纲目》则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后世医家围绕"心主神志"及"脑主神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心主神志存在其科学性,本文试从文献记载,理论研究及现代科研进展方面展开详述。  相似文献   

14.
心者君主之官,为人体生命之总司,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此种认识源于中医藏象学说,由心特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所决定。  相似文献   

15.
脑生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内经》称之为“精明之府”,但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历代对脑的认识都是散在的,绝大部分医家遵《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之说,重心而轻脑,把脑的功能分类归于心及其它脏腑。近几年来,通过对中医脑病的研究,如对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等病进行论治,感到有对脑的生理进行系统整理的必要。笔者整理了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中的一些见解,愿就脑的生成、功用、特性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心藏神,亦称"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全身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强调以心为主导的五脏整体观。"脑主神明"并不与"心藏神"理论相悖,只有心不断将血液供给到脑,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脏功能与精神意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心血管疾病可引起或加重抑郁症,抑郁也可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故宜从心论治。古代医家应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无不从心论治,疗效显著,亦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现代临床治疗。心理治疗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并强调"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中医治疗抑郁症有独到优势,从整体来调节各个系统,处方灵活、治法多变,通过辨证施治可稳定、快速的改善症状,以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心"的最初涵义仅仅代表心脏的外形,"神"最初主要指外在神灵。西周以后,逐渐将二者从哲学层面上与精神、思维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心神一体论":心不但能统帅九窍,而且能思虑,主宰情绪和欲望,为人体精神之统帅。先秦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心神一体论"进行阐发,这为中医学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基础,中医学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神志病的诊疗,反复验证着"心神一体"这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通报》2014,(4):47-47
人身五官百骸,有表里则有阴阳,有阴阳则有体用,以阳为体者则以阴为用,以阴为体者则以阳为用。此体用相资之道也。内而脏腑,莫不皆然。脏实而处内,以阴为体者也。腑虚而处外,以阳为用者也。如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为之体则以小肠为心之用,而诸经之阴翳皆从小肠下泄,俾君主之官得以当阳而治。  相似文献   

19.
吴明月  王德龙 《新中医》2020,52(15):54-57
《素问·灵兰秘典论》借以官职的隐喻方式阐明各脏腑的贵贱关系,强调了肺对心而言具有重要的辅佐作用。通过对"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的诠释,揭示了"肺主治节"的含义,即肺能够调理和使心脏规律的活动。心藏神理论奠定了心为君主之官,而肺主气与心主血的关系,体现在"肺为相傅之官"能够助心行血,调节心脏活动的规律,并且与心神的调控有一定关系。因此,提出补肺助心法治疗心虚证,开鬼门、发汗法治疗心阳虚衰引起的水肿以及从肺论治情志病等诸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启示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藏象学说强调“五脏相关”,认为五脏作为人体的核心,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而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将脏腑誉为“十二官”的一体思想,并且强调心的主导作用,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病则“十二官危”等。对于五脏之间具体的相互关系,古代医家最初是运用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