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源于儒医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探索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和适应未来医学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本文试图探讨儒医文化及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以期为中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提高中医院服务社区的能力,必须解决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文章对培养中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分析了目前中医药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对如何发展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宋述财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71-2071
医学教育的实践证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滞后,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智能,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医学人才,是当前国内外医学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的问题[1].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提问"教学,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具有燕赵医学文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包括扁鹊医学社中医教育第二课堂、扁鹊中医班"1234"人才培养模式、"扁鹊计划"4段式师承教育模式、"一院一馆一讲坛"传承创新体系等.未来将继续弘扬燕赵医学文化,推进燕赵医学研究,创新燕赵医学理论,叫响燕赵医学品牌,推动燕赵医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医学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结合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优势,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医疗卫生市场需求的特点,提出地方中医药院校应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精英化教育"模式培养传统中医人才;以"实用型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以"大众化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中国深受"科技兴国"思潮之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科技轻人文"的现象非常严重。然而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教育的必然诉求是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中医是最具有人文属性的医学,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必然要体现浓郁的人文色彩,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中医人才。以此为出发点,中医药院校的通识教育至少要突出以下三个理念:一是树立"医学即人学"的教育观;二是设置科技与人文兼容的通识课程模块;三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实人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改进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探索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的新途径,为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5年起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5+3"一体化教育模式,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融入中医教育的精髓。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培养中医药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有效方式,其最大优点在于融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是新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结合的适当方式,是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训浩 《河北中医》2014,(2):319-320
随着医学模式由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l )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biopsy-chosocial model )转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状况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趋突显,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愈发重要,中医类学生也是如此,要求在教育中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1]。中医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它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2]。笔者认为将中医文化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形成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三融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新医科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医生培养而提出的全新培养理念,旨在强化医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展新医科,不仅要在“新”上下功夫,还应夯实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特色,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尤其是要深入挖掘中医所特有的“儒医”文化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儒医培养的脉络与内涵,为当下医学人才教育提供新启示、新思路,为社会培养“有温度”的医学人才,夯实现代公共医疗体系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堪称"双一流"建设的基石.医学人才的培养事关人类健康与发展,中医人才的培养如何在历史沿革中适应"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从学校及人才定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载体、培养保障4个方面进行梳理,探讨中医人才培养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新安医学"因其文化底蕴深厚、流派特色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而著称[1],是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中医药大学秉承安徽"南新安、北华佗"的医学传统,在近60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弘扬新安医学,培育中医人才"的办学特色[2],建立了"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有机结合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新安医学系列课程,培养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其中新安医学概论是面向我校中医临床专业三年级学生而开设  相似文献   

13.
正确的高等中医学教育理念,既是实施中医学教育的指导原则,又是中医学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对高等中医人才的需求,依托医圣故里深厚的仲景文化优势,提出了"中医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俱重、传承仲景学术与创新精神相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交互、精湛仁术与高尚仁德并举"的中医学教育理念,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中医院的发展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对中医临床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文章结合国医大师的仁心与医德,从"培养上工""人文关怀""团队协作"三个方面,探索国医大师的精神与风范对培养中医临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启示,以期中医大师级人才代有相传,中医药事业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代表,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发展进步的关键。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能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稳定且长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现状,基于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整体观等中医哲学思维依次从培养高层次的全面医学人才,到中西医双思维并重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再到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逐层递进深入,建立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五位一体"、中西医双思维并重、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旨在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为中西医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医疗环境的变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知识技能学习并重已成为当下医学教育的共识。通过分析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况以及中医文化及·临床实践中所蕴含的医学人文精神,提出把必修课程《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课堂变成加强医学生人文修养的阵地,通过传递中医文化来渗透医学人文,是强化和加深西医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地,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是中医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环境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国家卫计委出台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简称"规培"),政策要求中医临床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并轨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医学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集约性,充分利用了医疗卫生资源,改变了原有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调整医学教育手段。我们通过对"规培"新政策的解读,结合临床实践要求,提出"规培"制度下中医妇科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以期为中医妇科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精神是医者的品质和责任。临床教学基地是医学人文培养的平台,也是医学人文实践的着力点。文章在分析当前医学人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临床实践全过程,提出临床教学基地医学人文教育应树立“整体观”,统筹“师资队伍、人文传承、教学体系、患者安全、医院文化”五维共建,打造适宜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文培养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医学人文感知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职业素养,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效果,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9.
医学教育模式对于医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美国医学教育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体系,美国典型的医学教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医学院培养阶段、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和专科医师培养阶段.具有注重临床实践培训、重视临床科研能力培养、强调自主学习能力、重视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多角度考核评价的特点.通过中美两国医学教育模...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学教育已被推到风口浪尖,医学教育已超出维护健康和疾病诊疗范畴,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疫情防控中暴露了诸多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如临床医学等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等相关课程学时数设置严重不足;公共卫生防疫、全科医学、重症医学及“西学中”人才短缺;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早期介入不及时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疫情带来的启示和教训,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疗效自信,重新认识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防治危急重症的重要作用,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及地域需求的中医药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