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乔作现 《中医研究》2001,14(1):55-56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 ,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 ,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时时汗出 ,动则益甚者为自汗 ;睡中汗出 ,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 ,肢冷息微者为脱汗 ;急性外感热病中突然恶寒战栗者为战汗 ;汗色黄而染衣者为黄汗。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 ,休克等的出汗 ,皆可列入上述范围。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自汗 ,盗汗两种 ,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 ,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然临床病情复杂 ,一些汗证患者虚实夹杂 ,治疗棘手…  相似文献   

2.
刘凡 《光明中医》2014,29(12):2657-2658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之一,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等都可见出汗较多的现象,这种出汗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也不能算是病态.小儿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大汗淋漓的一种症状,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小儿汗证有盗汗、自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多属阴虚.不分寤寐,无故出汗者称自汗,多属阳虚.故需辨别阴阳属性实施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3.
黄鑫  高智 《光明中医》2013,28(6):1238-1239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其中,白昼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名医掌指·自汗盗汗心汗证》曰:"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自张景岳以来,历代医家多承其说,认为自汗多属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名老中医高智临床治疗汗证,往往能越此篱  相似文献   

4.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5.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则分为"头汗"、"半身汗"与"手足心  相似文献   

6.
汗为心液,属于五液之一。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而出汗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出汗过多,损伤人体津液,出现不适,则属于中医的“汗证”。 汗证病机复杂,种类繁多,仅以常见证型例举。按出汗时间,可分为“自汗”和“盗汗”。接出汗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汗”,“半身汗”和“手足心汗”。按出汗颜色不同,可分为“黄汗”和“血汗”。  相似文献   

7.
自汗盗汗《中医内科学自学考试大纲》对本节的要求是,1.理解生理性出汗与病理性出汗的区别;2.掌握各种汗证的特点及其发病机理;3.重点掌握自汗、盗汗的辨证施治规律。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门诊有很多咨询关于爱出汗、出汗多相关问题的,在这里,我就从中医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爱出汗是怎么回事"。爱出汗,首先在概念上可分自汗和盗汗,有些患者朋友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淆。白天爱出汗,时时汗出,动则为甚,称为自汗;在夜间睡眠过程中也就是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简而言之,自汗是在白天,盗汗是在晚上睡眠时。  相似文献   

9.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按汗出时间的异常,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按汗出部位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从而引起汗液外泄,致使全身或局部非正常汗出的一类疾病。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自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为盗汗。通常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分别以益气养阴固表出汗之法,常用玉屏风散,桂  相似文献   

11.
毛燕 《世界中医药》2012,7(6):503-504
汗证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有自汗、盗汗、战汗、黄汗、但头汗出、半身汗出等,临床比较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的命名,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自汗证治》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浸汗。"即无论白天或睡梦中,凡汗出者,皆可称自汗,而睡着汗出,称为盗汗。从其文意中推断,陈无择  相似文献   

12.
胡献国 《中医杂志》2005,46(7):553-553
答: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临床以自汗、盗汗多见.肺气不足,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或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心液不藏,皆可发生汗证.故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其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当以补脾益肺,养阴清热为治.  相似文献   

13.
汗症可分为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生理性出汗是指天气炎热,穿衣太多、劳作急行;或夏饮热汤,情绪紧张,大惊大恐等,在这些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是正常的。病理性出汗,是指人体阴阳失衡,营卫二气不和,腠理失密,而引起的汗液外泄。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醒后即止为盗汗。不论自汗、盗  相似文献   

14.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15.
汗证治验4则     
黄淑珍 《新中医》1999,31(4):49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临床上分为自汗、盗汗两类。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常为阴虚内热。笔者治疗此类汗证常用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寒热并用或用经方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1全身出汗王某,女,48岁...  相似文献   

16.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7.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分自汗、盗汗。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但也有因肝火、湿热、瘀血所致者。临证当审证求因,辨别虚实,方能获效。现就笔者经验,举例如下。1经期汗证黄某,女,32岁,1995年6月5日就诊。患者1年前行人流术3d后受凉感冒,发热、出汗,周身酸痛,服辛温解表药2剂后热退身凉,表证解除,但出汗持续数日方止。之后每月行经必汗出,经毕汗自止。近两月经期出汗增多,自汗,劳则加重。刻诊见经期如常,经行2日,量偏少,色淡红,周身出汗,动则尤甚,伴头昏、神疲乏力,纳食不馨,面色白光白,…  相似文献   

18.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在临床上又分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昼时时出汗,动辄益甚者,称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一般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亦有不循常道者。魏军平教授从事临床20余载,中医理论功底深厚,  相似文献   

19.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20.
汗有自汗、盗汗之分。中医认为自汗为阳虚,盗汗属阴虚。清醒时自觉出汗,称为“自汗”,入睡时不自觉出汗,称为“盗汗”。现代医学认为:自汗是皮层或皮层下兴奋减弱性多汗,盗汗是皮层或皮层下抑制减弱性多汗。我们觉得,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自汗与盗汗是相对的矛盾。自汗补阳,包括增强皮层或皮层下的兴奋过程。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