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胁痛的病因病机、辨治要领及个人经验方面阐述了陈兰玲教授辨治胁痛的经验。胁痛是指由于肝络失和所致的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等疾病。中医认为肝络不通或不荣而致胁痛。凡因情志失调,或病邪着滞肝体,久病损及肝络,致肝络瘀阻,或感受湿热,湿热熏灼肝胆,皆可致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肝络不通,而作胁痛。因于食少、思虑耗伤、久病体虚或年老气血衰少,肝失所养,不荣则痛。胁痛的辨证主要分为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痰湿凝结证、肝络亏虚证。血瘀证以胁部刺痛、舌暗、脉涩为辨证要点,气滞证以抑郁寡欢、急躁易怒、口苦、脉弦为辨证要点,湿热证以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痰湿凝结证以形体肥胖,苔白腻而润为辨证要点,肝络亏虚证以虚损不足表现为辨证要点。临床中常通过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健脾化痰、补肝治疗胁痛。常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柴胡疏肝散、甘露消毒丹、柴芍六君子汤、一贯煎等。用药时,不过用理气香燥之品,常于疏肝理气时佐以补养肝阴肝血之品,重视气血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行气常佐以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时常不忘理气,补肝而不壅滞脾胃。  相似文献   

2.
抑郁性神经症为总由于心、关乎脾与肝的一种情志疾病;辨证应首辨神伤,次辨气郁.再辨本虚,后辨邪郁;重视心理疗法,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宁心安神为主。  相似文献   

3.
介绍王耀峰主任医师辨治小儿水疝经验。王师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肾气不足、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是其主要病机,治疗总以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为基本法则,同时在辨证精当的基础上守法守方,以达到固本澄源、驱除病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疏肝温肾活血治疗脂肪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肝,中医又名肝痞,属中医"胁痛"、"积症"等范畴,是由于长期过食肥甘酒酪之物,长久内伤七情,造成肝胆疏泄失常,肾阳不振,脾失健运,气滞湿阻,痰湿瘀浊停积胶着于肝,致使肝络阻滞而发病.属本虚标实之病,笔者在临床中以疏肝理气,活血温肾法治疗,疗效满意,现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胁痛主症、辨治要领、个人重要经验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熊继柏教授辨治胁痛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经验。熊教授认为:胁痛一证,最当辨清属虚、属实、在气、在血。胁痛实证分为气滞胁痛、瘀血胁痛、湿热胁痛;胁痛虚证主要有肝阴不足、肝郁脾虚。熊教授个人独到经验有3点:1辨治胁痛,首察证候虚实;2细观疼痛特点,辨识胁痛性质;3用药注重疏肝利胆;4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辨病用药。  相似文献   

6.
刘佳  张守琳 《吉林中医药》2020,40(6):745-747
功能性水肿是由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致。赵振昌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水肿的病位在于肝、脾、肾,故应从脏腑论治,以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温肾利水为法。经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证实其为行之有效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谢建群教授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临证用药注重疏肝理气,清热和中,以降为顺;强调顾护胃气,防治并举,辨病与辨证同步。  相似文献   

8.
<正>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祖国医学对于本病多以饮食不佳,肝脾失调、四肢乏力、胁痛、腹胀、多汗等症进行辨证.其病理机制各家认为多属湿热.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胃气降而脾气升,腐熟水谷,运化精微,脏腑调和,气血运行通畅.由于肝炎疏泄失职,病久则伤脾.《难经》云:"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也".故常见饮食不佳,二便不调,四肢乏力,胁痛腹胀,多汗等症.因而治肝病必先实脾.所以治疗中以清肝经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10.
介绍朱生樑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朱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为切入点,治疗上强调肝脾同调,治以疏肝理气,健脾止泻,寒热并举,整体辨治。  相似文献   

11.
总结国医大师徐经世从肝脾着手调治情志病的经验。其认为情志病的病因为志虑不伸,气先为病;病机在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主导,兼以调和脾胃,同时加以言语安慰及心理疏通,颇多效验。  相似文献   

12.
李延教授认为胁痛应责之肝、胆,病机主要为肝气郁滞、瘀血阻络、湿热蕴结以及肝络失养,久病邪滞肝络,病性为虚实错杂。治疗在疏肝理气、活血柔肝的基础上,兼以辛润通络、芳香散结等法,临证随症加减,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林平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其特点为:谨守病机,贯穿始终;平调五脏,处方用药。平调五脏具体为:脾胃为本;宁心安神;宣肺降气;疏肝理气;滋养先天。即是将“谨守病机”作为辨治过程的重要纲领,重视五脏之间的关系,用“平调五脏”思想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辨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14.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乙型旰炎是以HBsAg阳性为主要标志,该病患者多述“乏力、厌食、便溏、胁痛”诸症,乃脾气虚弱的主要特征;“胁痛”是肝病,肝郁血滞则胁痛。正是在一虚一滞的基础上,病毒才侵袭人休。因此,本病之病位在肝,肝伤及脾;病机主于脾虚、血滞。故益气  相似文献   

16.
分五型:脾胃湿热,治宜清热除湿,理气和胃;肝胃郁热,治宜疏肝理气,泄热和胃;肝脾不调,治宜疏肝健脾,理气止痛;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肝胃阴虚,治宜柔肝养阴,和胃止痛。指出: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霍学文 《河南中医》2010,30(9):921-922
通过逍遥散治疗头痛,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脾;治疗颤证,以疏肝健脾,养血平颤;治疗呃逆,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治疗暴喑,以疏肝理气,化痰开声;治疗郁证,以疏肝健脾,理气养血。只要病机是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用此方治疗,均可取佳效。  相似文献   

18.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认为肝脾功能正常与否是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并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以肝脾为中心的分型辨治方法,疗效可...  相似文献   

19.
临床解惑     
怎样辨治慢性肝炎肝痛? 答:慢性肝炎因炎症刺激或肝脏肿大,包膜紧张而产生肝痛,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之一。慢性肝炎中部分病人兼脾脏肿大。肝后胁下,足厥阴肝经布于两胁,故《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肝痛不能一概以为肝气郁滞所致,均投以疏肝理气法可以取效。应按引起肝痛不同病机、不同性质、不同特点而辨治,常用治法有以下几种。1 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气郁滞证。症见肝区胀痛或兼脾区胀  相似文献   

20.
谈疏肝类方     
<正> 疏肝方剂繁多,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因此加强疏肝类方的研究,不仅可以探求中医辨证选方的特点,而且对于正确应用疏肝方剂,颇具要义,值得重视与研究。四逆散为疏肝的基础方剂。始见于汉代《伤寒论》,原治少阴病阳郁四逆证,故名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枳实疏肝理气以顺肝用,芍药养血敛阴以补肝体,炙甘草益气健脾,以防肝病传变。组合成方,具有疏肝理脾之功。适用于肝郁而见厥逆,或肝脾不和而见胸闷胁痛、脘腹胀满、饮食不思、大便泄泻者。随其病证变化,相应加减,则形成疏肝理气、疏肝健脾、疏肝养血、疏肝清热,疏肝滋阴、疏肝行血、疏肝散寒等各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