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肢体康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时长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将5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各18例,均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A配合15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B配合30min/天、5天/周的核心肌群训练,三组均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FMA评分、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其FMA评分及观察组B其C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运动控制训练可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且偏瘫早期较短时长、较小运动量核心肌群训练相对于长时间、较大运动量能更好地抑制下肢痉挛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栓通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2组在治疗6周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患者8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治疗.采用MAS评分、MBI评分和FMA量表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对比两组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佩佩  庄晟坚  盛俊 《新中医》2024,56(4):112-118
目的:观察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及针灸联合治疗组各6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肌电图指标[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屈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患肢M波最大波幅(Mmax)和H波最大波幅(Hmax)]、三维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 (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结果:治疗后,针灸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常规治疗组82.26%(P<0.05)。2组CSI、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CSI、MA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8):997-9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于肩髃、肩贞、肩井、天宗、曲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疗程为1月。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脉络瘀血、舌质紫暗这4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痉挛期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痉挛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针刺、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服自拟中药解痉方。4周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予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加用解痉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组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治疗,采用MAS 评分、MBI评分、FMA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对比两组患者表面肌电图 (sEMG) 检查。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MA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MAS 评分降低较明显(P <0.05);患者治疗后MBI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显著升高(P <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多(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肱二头肌IEMG和股二头肌IEMG显著升高,膝屈曲CO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结论:采用基于表面肌电图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45例,取穴方法同对照组,予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混合后进行穴位注射。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恢复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价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AS分级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针治疗可明显降低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肌张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栓通穴位注射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病历号末尾奇偶数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给予血栓通穴位注射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分析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分、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NIHSS)评分、SF-36量表评分、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跨步长以及肌肉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28.77±4.18)分、(35.53±5.04)分和(77.82±6.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NIHSS评分为(10.50±3.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股直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RMS分别为(71.04±8.61)μV、(54.42±5.69)μV、(53.30±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阴阳平衡透刺法,穴取患侧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悬钟透三阴交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级、患侧上肢表面积分肌电值(i EMG),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级均降低(P0.05),观察组0~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值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侧各肌肉i EMG值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P0.05),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阴阳平衡透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可改善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杨敏 《双足与保健》2018,(12):162-163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给予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每日3~4次。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艾灸,患侧穴位: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悬钟、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以上穴位针刺后,于针尾固定艾柱并点燃,每穴位灸三壮,1次/d。两组均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痉挛状态,采用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CSI、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两组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CS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FMA、BI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痉挛状态及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通配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康复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配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栓通注射液加常规康复护理。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3、6个月时进行Fugl2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3、6个月时肢体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通配合康复治疗较单纯使用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7,(9):1281-1283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患者90例,观察组采用薄氏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取关元、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等穴位辨证加减论治,同时采用分期运动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运动功能障碍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5%(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FAM以及MBI评分改善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改善显著(P0.05)。结论: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均采用Rood技术训练4周,治疗组则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FMA、MBI、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偏瘫肩痛,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和CS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