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自198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其操作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们用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其目的旨在总结经验、并对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冶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手术成功率、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612例结果,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71例,房室旁路307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10例,室性心动过速14例,右房房扑12例,旁室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多旁路6例.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的成功率为97.1%,19例复发再次消融18例获得成功,并发症为0.65%.结论:射频消融术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射频消融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共409例AF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对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AF射频消融术后共7例发生假性动脉瘤形成,假性动脉瘤发生率1.7%;左下肢2例(28.5%),右下肢5例(71.5%)。在超声引导下压迫假性动脉瘤后,6例动脉瘤颈部闭合,1例术后假腔形成。随访半年6例B超检查正常,1例假腔明显缩小,无需外科干预,所有患者患肢均无功能障碍。结论加强早期观察,明确渗血来源部位,早期局部压迫,针对不同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加速其愈合。  相似文献   

5.
快速性心律失常目前最好的方法是行射频消融术,它是一项根治性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2001年11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为456例病人行射频消融根治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我院自开展射频消融术以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我院住院行射频消融根治术,对其成功率、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慢—快型,1例快—慢型,1例慢—慢型;29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3例左侧旁道,16例右侧旁道,2例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成功率95,7%,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2,13%,复发率2,13%。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仍是目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电流导管消融是以射频电流为能源,利用导管技术,通过消融心脏内特殊传导组织以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射频电流的频率范围为300~750kHz的连续非调制正弦波,电流通过电极头流入低阻抗的组织,使组织内温度升高,组织内外水分蒸发,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7~48岁(平均35±5.6岁),采用常规方法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结果:16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病人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三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A和E/A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性(P<0.05),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自 1 987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已成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根治方法[1 ,2 ] 。我院心内科于 2 0 0 0年 5月于临床应用此项新技术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全组共 5 0例心动过速患者 ,男 2 2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 4 0 .5 4± 1 7.91 )岁 ,年龄 1 1~75岁。均有明确心动过速发作史并有心电图记录 ,或经食管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动过速。合并冠心病 1例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儿童不同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至2021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接受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972例,其中男580例,女392例,2岁6个月~18岁,年龄中位数10岁,体质量中位数38 kg。总结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消融疗效、不同时期消融手术疗效和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变化趋势。结果 972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儿,心脏功能和结构均正常935例,发生扩张型心肌病6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5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5例,以房间隔缺损多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44例(45.68%),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21例(22.74%),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PVC)232例(23.87%),房性心动过速(AT)62例(6.38%),心房扑动(AF)9例(0.92%),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反复刺激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发作,无法明确心动过速机制4例(0.41%)。9...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 064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RFCA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开展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1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2064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64例患者中2008例RFCA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7.3%。并发症发生率为0.73%(15/2064),其中前5年为1.48%(9/609),后6年为0.41%(6/1455);2例安置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复发率为1.54%(31/2008),有28例再次行RFCA治疗获得成功。结论 (1)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2)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者的操作技术及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理想  徐健  周晓娟  詹玲 《安徽医学》2019,40(12):1332-1335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172例心房颤动患者,依据术后3个月内是否再次入院分为再入院组(29例)与非再入院组(143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体质指数(BMI)、年龄、心房颤动类型、是否合并有其他心律失常及基础合并症个数是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年龄、心房颤动类型、是否合并其他心律失常及基础合并症个数是预测心房颤动术后再入院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a)的再消融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6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初次行CPVI后(3.7±2.4)个月再次行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ATa标测和消融。结果:共标测到78种ATa,其中48种(61.5%)为局灶性机制,30种(38.5%)折返机制。在折返机制中,12例为普通房扑,18例为左房内折返,其折返环与二尖瓣峡部、左房前壁及原环肺静脉消融线上的传导间隙有关。2例患者因ATa不稳定而无法标测。64例患者中,56例(87.5%)消融即刻成功,8例需要电复律成窦性心律。术后随访13~21个月,平均(16.5±2.9)个月,60例(93.8%)患者不再发生ATa。结论:CPVI术后ATa的机制可为折返性和局灶性,可通过CARTO系统激动顺序标测成功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徐健 《安徽医学》2019,40(8):858-861
目的分析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体表心电图提示典型房扑、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房扑并成功给予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CTIA)手术的患者68例,随访6~34个月。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其中发生房颤组23例,未发生房颤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P波宽度及离散度、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口服药物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宽度、P波离散度、LAD、LVEDD、LVEF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P波宽度及离散度是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D、P波宽度及离散度是预测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射频电流对起搏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1例快速性心律失常进行RFCA治疗,其中14例为安装起搏器后出现的难治性房扑或房颤,男91例,女40例,平均年龄41±8岁。结果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总成功率为99.2%(130/131),随访3.2±0.6(1~5)年,有1例AVRT复发,复发率0.8%(1/131),并发症发生率0.8%(1/131)。植入起搏器患者在放电过程中有2例出现感知过度,停止放电后起搏器感知恢复正常。术后所有起搏器的感知、起搏功能正常,电极阻抗无明显改变。结论 RFCA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方法,植入起搏器患者行RFCA亦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其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对2000年12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的65例儿童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RFCA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心动过速患儿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5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其中1例合并心房扑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8例。RFCA治疗总成功率为92.3%(60/65),其中左侧房室旁道及AVNRT患者成功率最高,分别为100%与96%。2例患者于术后出现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经用激素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无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48个月,3例复发(占4.6%),均再次手术获得成功。结论 AVRT和AVNRT是儿童心动过速中最常见的类型,用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林小洁  吴玉萍 《广东医学》2016,(7):1052-1055
目的 调查射频消融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拟行射频消融手术的心律失常患者50例作为射频组及同期拟行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焦虑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射频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射频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强迫评分、躯体化评分与饮酒为焦虑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射频消融术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状况,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要积极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疏导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原因,探讨降低RFCA复发的方法。方法:12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治疗,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4-70个月。结果:128例患者中,复发10例,总复发率7.81%,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复发率为7.89%,左侧房室旁路介导心运过速复发率5.56%,右侧旁路介导心动过速复发率16.67%。行射频消融术前70例患者中复发率11.43%,后58例复发率3.45%。结论:精确的靶点标测、熟练的操作技巧以及消融方式的正确运用是降低RFCA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以达到有效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2月至2007年10月间我院1567例肝脏肿瘤患者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7例肝脏肿瘤患者2 035次射频消融后28例次发生肝内感染,感染率1.38%.单因素分析提示转移性肝癌、既往腹部手术类型、邻近空腔脏器、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 cm与射频后肝内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只有肿瘤类型(r=3.647,P=0.004)、肿瘤数目(r=1.155.P=0.042)、肿瘤部位(r=1.701,P=0.019)以及既往腹部手术类型(r=2.213,P=0.010)是射频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转移性肝癌(尤其接受过胃肠或胆肠吻合手术的肝癌)、多发肝癌以及位干空腔脏器附近的肝癌更易发生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Yang W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5):354-357
肝细胞癌(HCC)及肝转移癌(MLC)是两种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预后很差,如不治疗5年死亡率基本为100%。已证实,包括全身放疗及化疗在内的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切除肿瘤被认为是惟一可能取得治愈效果的手段。然而,很多因素限制了外科切除的广泛应用,并且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十年来局部微创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方法发展很快,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其中射频消融由于具有能预测、掌握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