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焦郁滞、胆胃失和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根本病机,并伴有胆胃气机不利、胆胃郁热、瘀血内阻、湿邪内蕴等病机演变。临证时从调畅三焦为纲进行治疗,并结合气血、寒热、虚实之所异调整脏腑功能。本病初发者以三焦气机不畅、胆胃郁热为多见,治宜调畅三焦,清胆和胃,以柴胡桂枝汤为主方;病程较长者,常伴有三焦气化不利、夹痰夹湿,治宜宣畅三焦,行气化湿,方选三仁汤加味;若病日久者,往往耗气伤阴,夹有血瘀,治宜调补三焦,活血养胃,方选百合汤、生脉饮合丹参饮化裁。  相似文献   

2.
痢疾证治痢疾初起,证属湿热者为多,久痢者多属虚寒。总治则: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痢下赤多,重用血药,痢下白多,重用气药;同时注意顾护胃气。④湿热痢: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胸脘痞闷,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行气和血,方选芍药汤化裁。湿重白痢者,去当归、黄  相似文献   

3.
总结唐红教授治疗痤疮的经验。归纳痤疮的病因病机为肺经风热、肝经郁热、脾胃湿热、血热瘀阻4个方面,确立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治疗法则。在总的法则基础上辨证论治,根据痤疮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方剂,发于肝经者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发于肺经者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发于脾经者方选茵陈蒿汤加减,血热瘀阻者方选四物汤加减。同时注重内外合治,注意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15)
此文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中医分型论治抑郁症的方法和经验方药:心脾两虚型,以郁郁不乐,兴趣减低,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神疲乏力为诊断要点,方选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肝血不足型,以精神萎靡,多愁善感,兴趣减低,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为诊断要点,方选补肝汤合酸枣仁汤;肝郁化热型,以多愁善感,兴趣减低,失眠多梦,烦躁易怒,两胁胀痛为诊断要点,方选疏调汤合栀子豉汤化裁;痰热内扰型,以多愁善感,兴趣减低,失眠多梦,口干口苦,烦躁不安为诊断要点,方选十味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阴虚内热型,以多愁善感,兴趣减低,失眠易醒,头晕耳鸣,时有盗汗为诊断要点,方选国医大师张磊的眠安汤化裁。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这些方法疗效确凿,可为中医辨治抑郁症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总结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痤疮病机包括卫、气、营、血4个层次,各层次病机分别是卫分郁闭、气分壅热、营分痰结、血分瘀热,痤疮初起病势轻浅,以卫分郁闭为主者其治疗宜宣通肺卫佐以清热,羌芷银翘散主之;病势较浅、以气分郁热为主者宜清三焦郁热,佐以宣通肺卫,枇杷清肺饮加减主之;痤疮经久、病势发展至营分痰结者宜透热转气、化痰散结,佐以活血调营、宣通肺卫,仙方活命饮主之;病势深在、血分瘀热者宜以凉血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宣通肺卫、清气分热、燥湿化痰等治法,犀角升麻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抑郁症气虚络瘀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丁元庆教授近20年辨治的1600余例抑郁症患者中,择其一典型气虚络瘀证病案,详细阐析丁教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诊治该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特色。丁元庆教授提出抑郁症病位在心,阳郁神颓是其病机关键,振奋阳气、怡神强志为基本治则。抑郁症气虚络瘀证责之气血损耗,营涩卫痹,形神困顿。"损心调营卫"既是指导原则,也是基本方法。治当宣通营卫、畅达神机,以安形神。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并以"黄芪-桂枝-炙甘草"为基本药对,随证加减配伍,临床疗效满意。但抑郁症本为难治之疾,病程既久,治当形神兼顾,缓图收效。  相似文献   

7.
刘光珍教授认为,血尿病因多为脾肾亏虚、热伤络脉、久病致瘀;病性为本虚标实;主张从热入血分、三焦火热、瘀血阻络等方面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综合运用。对于湿热型血尿者,治宜凉血散血、清热利湿,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对于心脾两虚型血尿者,治宜凉血化瘀、益气健脾,方选当归补血汤加减;对于脾肾虚血尿者,治宜凉血散血、补益脾肾,药选补益脾肾之品。  相似文献   

8.
龙国玲 《国医论坛》1998,13(6):42-43
1_辩证施治吴氏[1]将本病分为3型:肺虚停饮型,治宜补肺固卫、温化水饮,用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化裁;脾阳虚弱型,治宜温阳健脾、化饮利水,用理中场合英挂术甘汤化栽;肾阳虚弱型,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用金医肾气汤化裁。冯氏[2]用辨证施治结合中药塞界法治疗本病120例,肺气虚寒型,用玉屏风散会苍耳子散加减;脾气虚弱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肾元亏损型,用金医肾气九加减;并用干棉球蘸药粉(辛夷、白足、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各2份,苍耳子、鹅不食草各1份,共研细粉)塞人鼻内。结果:显效47例,有效57例,无效16例。2基…  相似文献   

9.
慢性咳嗽的病机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肺气上逆,治宜宣降肺气,方选金沸草散化裁。  相似文献   

10.
刘畅  穆静  盛燕  何强  冯锴  尤圣杰  杨燕 《中国中医急症》2022,(12):2144-2147
腹型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以皮疹、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发病率日益增加。小儿脾常不足,基于李东垣脾胃学说中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本病病位在中焦,核心病机为正气亏虚、湿热瘀阻,可将其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辨治。急性期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选除湿胃苓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恢复期脾气虚弱,治以健脾护中、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化裁。健运脾胃与活血通络之法贯穿始末,因时制宜,同病异治,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附验案1则兹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蔡元元  陈力 《吉林中医药》2013,33(2):144-145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病多因风热、肺热、血热所致,亦有因血瘀、湿热、肾虚(肾阴不足)所起,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及生活不规律时加重,临床可辨证分为肺胃蕴热、脾胃湿热、阴虚火旺、冲任不调4型.肺胃蕴热者以枇杷清肺饮加减;脾胃湿热者则以茵陈蒿汤化裁;阴虚火旺者拟知柏地黄汤滋阴清热降火;冲任失调者使用益母金丹合二仙汤化裁,尤须注意的是,女性患者行经前、经期各有不同,经前期阳长阴消,湿浊较重,应助阳健脾,经期则以调理冲任为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于志强教授从"火"论治口腔溃疡的经验.于教授将本病病因病机统概为实火型和虚火型两大类,擅长从"火"论治口腔溃疡,主张"实以祛邪为主,兼治其本;虚以扶正为先,再驱其邪".实火治宜清热泻火,临证选用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选甘露饮或三才封髓丹化裁,在临床中收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与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不谋而合,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肺癌病在上焦,多见肺热痰瘀证、脾虚痰湿证,治宜清肺除痰,化瘀散结;病在中焦,多见肺热腑实证,治宜清热宣肺,泄热通腑;病在下焦,多见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4.
自汗既可以独立出现,也可以作为兼证出现。常规认为自汗多属气阳不足,卫外不固,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顾庆华教授认为阳气亏虚、卫外失守、腠理疏松、津液外泄则自汗出。卫气作为人身之主要的防御力量,发于上焦,本于中焦,根于下焦,据此理论,顾教授提出"卫出三焦"的理论,即卫气发于上焦,本于中焦,根于下焦,从上、中、下三焦论治自汗,上焦以玉屏风散化裁,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中焦以桂枝类方化裁,甘温益中,健脾实卫;下焦以肾气丸化裁,阴中求阳,补肾固卫,则阴平阳秘,气旺表实,汗不外泄,终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杨进教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经验。杨教授将抑郁性神经症分为4型辨证论治: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痰热郁结型,治宜清热化痰、和胃理气,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选逍遥散加减;营卫不和型,治宜调和阴阳、潜阳固涩,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病机复杂,王捷虹教授将本病分为4期辨治:初期——脾胃气虚,治以益气健脾、理气通滞,予白术健脾汤化裁;发展期——寒热错杂,治以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予半夏泻心汤化裁;活动期——火热伤阴,治以养阴疏肝、滋阴降火,予养阴疏肝汤化裁;后期——瘀血阻络,治以滋阴降火、祛瘀生新,予益胃化瘀汤化裁。验之临床,疗效甚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肝肾不足是本 ,风寒湿邪侵为标。治宜祛邪扶正 ,标本兼顾。方用千金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8.
列举男科急症验案四则 :例 1阳物内缩案 ,治以温阳散寒 ,方选二仙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 ,并辅以外治法及心理疏导 ;例 2血精外泄案 ,治以滋阴清热利湿 ,方选二至丸合知柏地黄汤化裁 ;例 3睾丸血肿案 ,治以行气散瘀、舒挛止痛 ,方选当归芍药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辅以外治法 ;例4房劳虚脱案 ,治以仲景虚劳梦失精法 ,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19.
成肇仁治疗咳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讯  成肇仁 《河南中医》2014,34(1):32-33
成肇仁治疗咳嗽,先辨外感、内伤;外感以宣肺为要,以止嗽散合杏苏散为主化裁治疗;内伤以辨痰为先,在杏苏散、止嗽散的基础上加减小陷胸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等治疗;症状杂乱,涉及三焦之咳嗽,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喉源咳嗽,宜宣润结合,用六味汤合翘荷汤化裁治疗,多收良效。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1辨证论治 杨坚毅[1]认为,治疗高脂血症,应从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入手.一是肝阳上亢、痰淤阻络,应从肝论治,肝阳痰火型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化裁;痰滞淤阻型治宜活血化淤,涤痰通络,痰淤同治,选用涤痰汤化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