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断脐方法 以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但不增加胆红素值的研究.方法 对正常足月阴道分娩的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新生儿均于娩出后30 s内断脐,研究组断脐部位靠近胎盘端,并将远端抬高保持脐带不扭转,以便脐带内残余血迅速完全流入新生儿体内,再结扎处理脐部;对照组常规断脐处理残端.对两组新生儿的胆红素值、达峰值时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时的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比较,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3d时的Hb和H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阴道分娩采用靠近胎盘端30s内断脐法,既不会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黄疸,又能增加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减少新生儿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挤压脐带对改善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产科出生的6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300例与对照组300例,干预组新生儿应用挤压脐带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新生儿应用常规生后立即结扎脐带方法。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清总胆红素,新生儿血压、出生后低血压的发生、扩容药物使用情况、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脑白质软化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结果干预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低血压发生率及扩容药物使用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膜炎、脑白质软化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应用挤压脐带干预措施,显著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婴幼儿贫血,减少新生儿出生后低血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方式对孕周<34周早产儿的影响。 方法 选择孕周<34周早产儿388例,按照脐带结扎方式分成常规组、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常规组于分娩后30 s内结扎脐带;延迟脐带结扎组于分娩后120 s结扎脐带;挤压脐带组于近新生儿端20 cm处,从母亲端向新生儿端挤压脐带2~3次后结扎脐带,耗时5~10 s。分别于生后48 h 和7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出生后1~7 d测定经皮胆红素值;记录住院期间光疗、1周贫血、输血及窒息发生率。 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48 h,7 d时Hb、HCT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48 h,7 d时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光疗和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快速挤压脐带与延迟脐带结扎均能提高早产儿机体内Hb和HCT水平,减少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且不增加出生后窒息和光疗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拟阴道分娩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早断脐组<30s、晚断脐组≥2 min,对两组新生儿胆红素、达峰时间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 Hb 和 HCT 比较,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h 和24hHb、HCT 水平均明显高于早断脐组,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断脐(≥2分钟)比早断脐(<30s)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能提高新生儿的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防止过早断脐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拟阴道分娩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早断脐组<30s 、晚断脐组≥2 min,对两组新生儿胆红素、达峰时间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 Hb 和 HCT 比较,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h 和24hHb、HCT 水平均明显高于早断脐组,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断脐(≥2分钟)比早断脐(<30s)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能提高新生儿的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防止过早断脐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脐带结扎时间早产儿及产妇各项指标的情况,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时间对早产儿及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4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产科妊娠28~37周阴道分娩的早产儿320例,根据结扎脐带时间分为A组(立即脐带结扎)、B组(胎儿娩出后60 s延迟脐带结扎)、C组(胎儿娩出后120 s延迟脐带结扎)、D组(胎儿娩出后180 s延迟脐带结扎),各80例。分别检测新生儿生后24 h血红蛋白(Hb)水平、红细胞压积(HCT)、出生5 d内血清胆红素的变化及光疗率、新生儿早期体温的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统计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长和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分娩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出生后24 h,B、C、D组Hb水平(169.32±15.23)、(173.44±18.27)、(178.79±17.29)g/L和HCT水平(52.97±5.21)%、(55.57±4.89)%、(58.48±5.88)%均高于A组(152.38±14.33)g/L、(46.32±4.9...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延迟脐带结扎对足月新生儿的影响,为延迟断脐带结扎在临床的实施提供理论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6至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足月顺娩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完全娩出至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5组,即A组[即刻断脐(<30 s)]、B组(出生后1 min)、C组(出生后2 min)、D组(出生后3 min)及E组(脐动脉搏动消失组),比较各组间新生儿出生后的脐血血气分析、出生后前10 min的脉氧饱和度、出生后3 d的血常规及出生3 d的胆红素值的差异。结果 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各项指标(pH、HCO3、-HB、S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出生第3天的HB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B组、C组出生后第3天的HCT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B组第1天黄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相比较于C组第2天黄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相比较于A组和B组,第1、2 min脉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断脐时间的增加,可以预防新生儿贫血的发生,增加新生儿出生过渡期的心血管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近远期并发生的发生率;但是否会增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和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发生率,仍待进一步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宫体应用缩宫素后的断脐方法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产妇共4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进行晚断脐(即等待脐带搏动自然停止后断脐);试验组在胎儿娩出后,宫体立即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等待出现宫缩时,于近胎盘端断脐.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新生儿出生5d后外周静脉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新生儿最高1次胆红素值、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是否需要蓝光治疗、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率以及10 min复苏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胎盘残余血量、新生儿脐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出生后5d足跟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生后最高1次胆红素值、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及是否需要蓝光治疗、新生儿 Apgar评分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10 min复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较对照组产后出血较少、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高;试验组同样能增加胎盘输血,防治新生儿贫血的发生,并不增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分别随机选取150例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头位、单胎孕妇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延迟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30 s以上结扎脐带),对照组行早脐带结扎(新生儿娩出后30 s内),比较两组产后出血、蓝光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贫血及新生儿核黄疸发生率。结果延迟脐带结扎组新生儿贫血及颅内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产后出血、蓝光治疗及新生儿核黄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延迟脐带结扎可减少新生儿贫血及颅内出血率,不增加产后出血率,虽可引起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但新生儿蓝光治疗率、核黄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延迟脐带结扎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断脐时机对经阴道分娩早产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断脐,即娩出10秒内断脐;观察组A在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断脐;观察组B新生儿娩出后待脐带停止搏动后断脐。比较3组早产儿的相关指标。结果 3组新生儿pH、二氧化碳分压(PCO_2)、碱剩余(BE)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B新生儿血氧分压(P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A(P0.05);观察组A和观察组B新生儿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 Hb和HCT水平均显著高于观察组A(P0.05)。结论延缓断脐时间有助于早产新生儿血氧的供应,是一种有效改善早产新生儿健康状况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比较二次剪脐法与传统剪脐法在产科中预防新生儿脐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传统剪脐法组120例和二次剪脐法组120例,进行随机对照观察试验。结果二次剪脐法在降低新生儿脐炎、脐部出血率和缩短新生儿脐带干燥时间等方面,与传统剪脐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次剪脐法在产科中使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cent studies about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and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Data sources Published articles (1983-2007) about hUCMSCs and spinal cord injury were selected using Medline.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selected were relevant to developmen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for transplanta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therapy. Of 258 originally identified articles 51 were selected that specifically addressed the stated purpose. Results Recent work has revealed that hUCMSCs share mos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with MSCs derived from bone marrow and are more appropriate to transplantation for cell based therapies. Conclusions Human umbilical cord could be regarded as a source of MSCs for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needs. In addition, as a peculiar source of stem cells, hUCMSC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Chin Med J 2009;122(2):225-23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脐血清(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serum,CBS)对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基本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以含3%CBS加7%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CBS组)或10%FBS(FBS组)的完全培养基培养hUC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与细胞周期,显微镜下测定细胞表面积和表达β-半乳糖苷酶细胞百分率,MTT法检测光密度值、绘制生长曲线。结果:CBS组和FBS组均表达CD44、CD105、CD90、CD73,不表达CD45、CD34、CD11b、CD19和人白细胞DR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但与FBS组比较,CBS组表达CD90细胞百分率更低,G0/G1期细胞比例较少,细胞增殖指数较高(P<0.05)且细胞表面积也明显更小(P<0.05)。CBS组生长曲线较FBS组左移,峰值更高,细胞倍增时间48.37 h,FBS组则为54.43 h。FBS组β-gal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CBS组(P<0.05)。结论:部分CBS合用FBS培养hUCB-MSCs能更好地促进细胞增殖,并更好地保持hUCB-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延缓细胞的衰老。  相似文献   

18.
19.
脐带血与法及伦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克隆技术的突破,使科学和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交织在一起。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基于脐带血的生命科学包括基因研究等,已经涉及一系列引起争论的法与伦理问题,就此,本文分别阐述了脐带血的归属权,处分权和隐私权等法律问题和与其有关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增殖最佳浓度。方法:收集足月健康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脐血富血小板血浆。用ELISA方法检测富血小板血浆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富血小板血浆联合10%胎牛血清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根据富血小板血浆中的TGF-β1浓度将实验分为6组:2 000 pg/ml组、1 000pg/ml组、750 pg/ml组、500 pg/ml组、250 pg/ml组、10%胎牛血清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96孔板,连续培养7d,分别在1、3、5、7 d用CCK8试剂盒测定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影响,统计分析,选出最佳浓度。结果:不同浓度富血小板血浆联合10%胎牛血清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呈现不同的增殖速度,500~1 000pg/ml组明显优于其他浓度组,第5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可提高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