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头针疗法是治疗全身病症的一种方法,笔者以头针简易定位为出发点,从头针的定位与进针点、针刺操作、临床选穴三部分内容出发,对国际标准化头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此教学说课设计,头针定位分额区四线、顶区五线、颞区二线、枕区三线,操作针体与皮肤呈30°角进针,临床选穴分交叉选穴和对应选穴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临床应用针刺少海穴提供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参考数据。方法:选20名健康青年,针刺左侧少海穴,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检测并记录进针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10 min的双侧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针刺左侧少海穴行针时双侧MCA的Vm参数均较进针前10min下降(P<0.05);右侧MCA的Vs行针时参数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左侧MCA的Vs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参数分别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结论:针刺左侧少海穴可降低双侧MCA血流速度,对双侧MCA血流动力学有负性影响,临床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慎用少海穴。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选穴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近5a来运用穴位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报道100篇,对其处方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治疗失眠过程中,大多数学者选择体针取穴法,部分学者采用耳针、头针、腕踝针,亦有学者针剌背俞穴、跷脉穴等方法治疗失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近文献尤其是近十几年文献的分析,对体穴埋针法的选穴与针法进行了综述,提出:(1)几乎所有常用的腧穴均可以作为埋针的选穴,但就临床使用方便而言,一般以四肢、背部、胸腹部为主,临床上选穴时还应考虑到病人的活动、日常生活是否方便等因素.(2)针具以一次性使用的毫针和麦粒型皮内针为佳,用自制的针具进行埋针治疗时,应掌握不影响活动、不易脱落、无创伤、易于固定等几个原则.(3)临床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操作方法、固定用的胶布以肉色的粘性好的可以防水的纸质胶布最为合适.(4)埋针的留针时间长短可随病情和季节而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索以头针为主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运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21年来符合头针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中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5篇,主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焦氏言语区、智三针、颞三针。经复杂网络分析获取15个核心穴位;结合穴位复杂网络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穴对14个;经脉选择以督脉及足三阳经为主。结论:头针治疗语言发育迟缓治则重视调理脑络之气血,补肾益髓,选穴以焦氏言语区、靳三针为主,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 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  相似文献   

8.
对浮针疗法与反阿是穴疗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计臣 《国医论坛》2007,22(2):18-20
浮针疗法和反阿是穴疗法在临床上疗效迅速确切,通过对二者特点及原理分析,结合同仁的研究成果,提出临证选穴与教科书上的固定经穴有别.临床上把传统的埋线疗法融合二者之中,即以反阿是穴为进针点,采用浮针疗法中的进针方向、扫散手法,最后把羊肠线埋置于皮下,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偏历穴对健康青年双侧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运用该穴提供单穴处方。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用毫针直刺左侧偏历穴0.3~0.5寸,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头在颞窗分别探及双侧颈内动脉(ICA),观测针刺前、进针时、运针时、出针时、出针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针、运针、出针时各施以平补平泻手法15 s,记录TCD各参数。结果:针刺偏历穴,进针15 min后左侧ICA的Vs及出针时的Vs与针刺前5 min比较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偏历穴能降低左侧ICA进针15 min后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与出针时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提示针刺该穴有负性效应。  相似文献   

10.
穴位选取是中医临证进行针灸推拿治疗的前提,选穴方法是中医临证穴位选取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此文通过收集国内临床选穴方法文献,对循经选穴、近部与远部取穴、随证取穴、对症取穴、择时取穴等选穴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对中医选穴方法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针灸推拿疗法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验穴治疗腹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法 :取腹泻穴 (神阙穴下 0 5寸处 ) ,四边穴 (脐旁上、下、左、右各 1寸处 )。急性腹泻用中强度刺激泻法或透天凉法 ,进针快 ,针刺较正常稍深 ;慢性腹泻用补法或烧山火法。用 2 6号毫针 ,穴位常规消毒 ,四边穴以上、下、左、右为序 ,进针 3~ 5分深 ,不留针。虚寒型取缓刺捻转法半分钟 ,实热型急刺捻转 10秒钟。腹泻穴针 3~ 8分深 ,不留针。以上穴进针方向均稍斜向脐中 ,针感向四周放散。每日治疗 1次 ,重症者可每日针 2次。结果 :本组 5 0例均为成年患者 ,病程最短半小时 ,最长18天。经治 10日 ,临床治愈 (症状消失 ,大便次数及性状恢…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观测针刺左侧飞扬穴不同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该穴对双侧MCA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负性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5名健康青年,通过TCD观察针刺左侧飞扬穴针刺入前10 min、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等5个不同时间点的左右两侧M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别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阻抗指数(RI)共5项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针刺左侧飞扬穴,在针刺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10 min将左右两侧MCA的Vs、Vd、Vm、PI、RI分别与针刺前10 min比较,左侧MCA的Vs在出针后10 min与进针前10 min相比P<0.01;左侧MCA的Ym在出针后10 min与进针前10 min相比P<0.05;右侧MCA的Vs在行针时与针刺前10 min相比P<0.05.结论:针刺左侧飞扬穴对双侧MCA的血流动力学有负性影响,可降低MCA的血流速度,提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应慎用该穴,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可以选用该穴.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207-210
脊髓损伤是常见致死、致残原因,给患者带来身体、心理困扰,以及巨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针刺对脊髓损伤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在其治疗中扮演重要地位,故该文从选穴规律、针刺手法、针刺方法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脊髓损伤的特点,发现针刺治疗脊髓损伤选穴灵活,多取俞募穴、背部穴、八髎穴、远近配穴以及辨证选穴;针刺方法多样,可用电针、芒针、耳针、温针等;针刺时可在进针时辅以一定手法、配合单式及复式补泻手法等加强疗效。  相似文献   

15.
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针刺足三里穴提供适宜的进针角度和深度,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并发挥其最大功效.方法用80只成人下肢标本,按国颁标准进针,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果直刺进针时,针体由皮肤到骨间膜的深度为(2.22±0.31)cm,到胫骨后肌后缘的深度为(4.42±0.53)cm;在骨间膜浅层可刺中胫前动脉和腓深神经的扇形分支.针体穿过胫骨后肌后可触及含有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粗大的血管神经束.结论针刺足三里穴的适宜深度为2.22 cm,最大深度为4.42 cm.穴位注射时直刺或略偏胫骨方向,接近与胫骨内侧面平行进针,同时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5 cm较为安全.犊鼻下3寸,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的体表定位点,也是值得临床尝试的有效刺激点.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运动性失语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总结近年来用头针结合体针 ,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运动性失语 36例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32岁 ,病程 3天~ 6个月 ,男性 1 4例 ,女性 2 2例 ,脑血管意外引起 32例 ,其他原因引起 4例。针刺治疗前均用其他疗法 ,效果不佳。2 治疗方法选穴 :头针取运动区下 2 /5处 ,体针取上廉泉、合谷。操作方法 :穴区及针具常规消毒。头针用 2 8号 3寸毫针 ,在患侧头部运动区下 2 /5上方进针 ,沿帽状腱膜平刺入 2寸 ,施每分钟 1 5 0次左右的捻转手法 2~ 3min ,留针 2 0min。上廉泉以 2 8号 2寸毫针 ,沿舌根…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立法与选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症 ,针灸疗法对其康复可谓独树一帜 ,无可替代。相对于头针、眼针等等 ,体针 (本文所指包括针刺除头部国际标准化头穴线和功能刺激区以外的其它所有刺激点、线、区及经穴 )治疗仍占主导地位。然而 ,对于具体的选穴和立法却是众说纷云 ,莫衷一是。现将近 2 0年来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立法、取穴规律作一述评。1 按传统中医理论立法取穴1 1 取局部 (头部 )腧穴及刺激部位 这是根据腧穴具有近治作用的取穴方法1 1 1 取传统经穴法 周氏等经统计发现传统头穴应用最多的依次为 :百会、曲鬓、哑门、四神聪、通天、风池、风…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常用的处方原则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随政取穴(又谓辩证取穴)。那末,这些原则如何应用?临证如何选穴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病因病机而辩证取穴任何疾病均有其发病机理。临诊时,经过四诊即可辩明。据此,可以辩证取穴。如眩晕患者证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脉弦。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依据病因病机取肾俞,太冲,针补肾俞以补肾滋阴,针泻太冲以平肝潜阳。  相似文献   

19.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针刺健康青年左侧丰隆穴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ACA)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使用该穴是否具有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6名健康成年人,针刺左侧丰隆穴,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进针时,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留针15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时(留针30 min,行平补平泻手法)、出针后10 min时分别检测并记录大脑前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丰隆穴左侧ACA的Vd、Vm出针10 min后的参数均较进针前10 min下降(P<0.05).结论:针刺左侧丰隆穴能降低出针10 min后同侧ACA的Vd、Vm,提示针刺该穴能降低脑动脉血管充盈度以及血流量,应注意针刺强度和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