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表明氧氧磷灰石(HA)和β-磷酸三钙(β-TCP)的合成磷酸钙作为植入材料证明具有较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但很少对植入物的周围组织反应作定量分析。而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一种对体内陶瓷材进行定量的组织相容性评价,并应用该方法对非碳化和碳化磷灰石植入物进行比较。制备3%和6%碳酸盐的合成烧结磷灰石,切成4×4×1mm小片,按无菌手术将材料植于成年雄性大鼠股骨2mm深处,同时以非手术和空白股骨作对照,四周后处死动物,用福尔马林固定股骨髓、甲酸(蚊酸)脱矿质、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包埋,切成约1.5μm厚切片,toluiden blue染色,用低倍镜测量新骨形成面积,应用图象分析器检测邻近肌肉与结缔组织区域宽度,通过整个植入物对宿主组织反应,判断最低炎症标准和定象程度。整个植入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动物肌肉中磷酸钙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磷酸钙陶瓷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后其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对骨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被认为是骨诱导发生的先决条件。我们将相同大小的孔壁有微孔的多孔材料和致密磷酸钙陶瓷材料植入猪,狗、兔和鼠的背肌或腿肌内,研究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的形成,以了解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与骨诱导的联系。结果表明:磷酸钙陶瓷材料植入动物的肌肉内14d后,狗,兔和鼠体内的多孔材料孔隙内表面(包括陶瓷表面较深孔隙)有一层类骨磷灰石层形成;植入猪体内的多孔材料内外表面都形成了一层类骨磷灰石,致密材料在几种动物体内都未观察到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的快慢次序与动物组织学观察到的在不同动物的肌内骨诱导性高低的次序不一致。证实了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的确是骨诱导的先决条件。但还有其它因素影响骨诱导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体内外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及抗肿瘤作用,但由于其所复合药物量较大,植入体内骨缺损处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是否影响骨的正常诱导、传导及生长? 目的:建立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成骨模型,进一步分析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体内成骨效应及规律。 方法:分别将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及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兔股骨两干骺端骨缺损模型,定期观察股骨X射线影像,并取材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材料降解和被新骨替代的速度、骨与材料界面的结合情况,材料内部新骨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与周围骨形成组织及骨桥连接较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快,植入4周后X射线片影像及组织切片示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边缘开始逐渐不清,并逐步与动物骨形成骨愈合。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早期8周内局部以抑制组织细胞生长为主,6~12周逐渐有组织结构向材料孔隙内生长且逐渐出现成骨细胞、骨基质及骨细胞,新生骨逐渐生长替代融合,26周左右与周围骨形成骨愈合。说明复合抗肿瘤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早期虽对骨愈合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最终仍可自行与周围骨缺损达到骨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用带袢纽扣钢板的聚酯韧带联合羟基磷灰石可吸收螺钉,以悬吊、挤压固定的方式植入于Beagle犬股骨,观察植入物的力学性能变化。方法选择普通级健康Beagle犬20条,雌、雄性各10条;犬龄12.0~13.0个月,平均犬龄12.8个月;体质量12.0~12.5 kg,平均体质量12.2 kg。以带纽扣钢板聚酯韧带穿过健康Beagle犬股骨,配合羟基磷灰石可吸收螺钉挤压固定于Beagle犬股骨,植入物固定手术完成后12个月末取出,以MTS Acumen电动力学测试系统测量植入物-股骨复合物的力学强度及病理学观察。结果共有20犬48肢纳入观察;拉力疲劳实验中计36肢在聚酯韧带-骨脱出节点终止,12肢为可吸收螺钉-骨脱出节点终止。最大拉力峰值为937 N,最低为534 N,平均拉力为589 N。植入物病理组织观察可见大量犬纤维组织以编织方式长入聚酯纤维中。结论聚酯韧带联合羟基磷灰石可吸收螺钉固定Beagle犬股骨后12个月维持了较高的抗疲劳拉力,保证了植入物的力学有效性;这种固定方式可以用在与犬股骨直径相仿、周径较细的管状骨。  相似文献   

5.
背景:前期实验已成功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目的:观察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后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兔用电钻制成股骨滑车部5 mm的骨-软骨缺损模型,随机选择15只兔于骨缺损处左侧植入单纯磷酸钙骨水泥材料作为对照组,于右侧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另3只兔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分别于4,8,16周各时间点处死兔取材,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4,8,16周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再生,实验组新骨形成的速度和数量均优于其他组,组织学观察到实验组的成骨细胞及骨小梁出现均早于其他组。术后16周实验组骨标本抗弯曲能力的最大负荷、最大应力和破坏能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材料修复骨缺损可促进骨组织再生,恢复骨的刚度和强度,有望作为一种新型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良好,但存在操作复杂,容易污染及花费时间长等不足,不利于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效果。 方法:在27只家兔一侧桡骨制作2 cm大段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3组,分别植入自体红骨髓+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珊瑚羟基磷灰石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自体红骨髓/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珊瑚羟基磷灰石/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复合人工骨材料。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4,8,12周,从植入物内部血管化程度、骨小梁数量、成熟骨结构形成及植入物的降解分析比较,自体红骨髓+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珊瑚羟基磷灰石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组成骨能力及材料降解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P < 0.05)。表明自体红骨髓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较高的成骨活性,修复大段骨缺损有显著效果。关键词:自体红骨髓;组织工程骨;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珊瑚羟基磷灰石;骨缺损;骨移植;扫描电镜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21.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为羟基磷灰石(HAP)与磷酸钙(TCP)混合人工骨材料,观察Bi-OsteticTM人工骨粒修复四肢骨缺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2004年4月对12例12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20~59岁,平均39岁.骨缺损范围为0.4cm×1cm~1cm×5cm.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胫骨、肱骨、掌骨、锁骨.手术显露骨缺损部位后,修整骨断端,重新更换内固定物后,植入Bi-OsteticTM人工骨粒.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7个月,平均为5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与受区骨愈合良好,12例术后测定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结论 Bi-OsteticTM人工骨粒适用于四肢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羟基磷灰石及与其他成分的复合体已成为国际通用的骨修复材料,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已得到充分验证,但其可降解性能差及诱导骨缺损再生能力有限也为大家公认。作者认为用羟基磷灰石作为骨诱导材料只是机械地模仿天然骨的成分,用其他钙磷盐作为无机成分有可能突破现有科研思维的定势,为人工骨的研发代来新的突破。目的:比较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和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方法:使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制备左侧尺骨1cm全缺损,分别植入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标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和合成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术后92d拍X射线片后处死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组动物术后92d的X射线照片显示缺损处由于骨组织增生完全愈合,处死动物进行解剖可见缺损处修复与未手术部位外观接近。组织切片可见缺损处形成骨板并完全骨化,骨单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的层状骨板,散布的骨窝中有骨细胞,中央管可见新生血管,未见人工骨残留,人工骨被彻底降解吸收。标准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组植入92d愈合处成骨较差,易折断。合成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组植入92d不愈合。实验表明南京脉迪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磷酸氢钙/胶原复合人工骨(仿松质骨生物活性人工骨)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能明显优于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  相似文献   

9.
背景:生物材料的骨诱导现象已经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被证实。目的:考察磷酸钙陶瓷自身固有的诱导骨生成能力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时的表现。方法:取健康家犬10只,在每只的背部肌肉内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及非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植入后8,12周,取出植入材料及其周围组织进行Micro-CT检测和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及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均有有异位骨生成,并且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与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显著大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组(P<0.05);其余两组均无异位成骨。Micro-CT检测结果与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明显的成骨优势,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对异位成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为羟基磷灰石(HAP)与磷酸钙(TCP)混合人工骨材料,观察Bi-OsteticTM人工骨粒修复四肢骨缺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4年1月-2004年4月对12例12处骨缺损进行修复,年龄20-59岁,平均39岁。骨缺损范围为0.4cm×1cm-1cm×5cm。缺损的部位累及股骨、胫骨、肱骨、掌骨、锁骨。手术显露骨缺损部位后,修整骨断端,重新更换内固定物后,植入Bi-OsteticTM人工骨粒。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7个月,平均为5个月。全部患者未见任何不良的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X线片显示Bi-OsteticTM人工骨粒与受区骨愈合良好,12例术后测定血钙、磷值无明显升高。结论Bi-OsteticTM人工骨粒适用于四肢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眼眶骨折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体外构建以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为种子细胞、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PLGA)为载体、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为生长因子的组织工程化骨,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植入PLGA/rhBMP-2复合物)和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化骨),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及眼眶外观、CT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 术后所有动物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和眼球凹陷.CT三维成像显示术后3个月实验组的缺损范围[(25.1±6.8) mm2]小于对照组[(55.3±7.7)mm2];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眼眶骨折缺损消失,而对照组仍存在.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即可观察到实验组植入区边缘植入物开始缓慢吸收,少量成骨细胞沿支架长人材料内,而对照组未观察到;术后3个月可见实验组形成条带状新生骨长入将其分割包绕呈交叉排列,材料降解吸收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实验组植人材料完全被降解吸收,同时被新生骨组织取代,植入物与自身骨组织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而对照组仅部分降解吸收.结论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饰的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生物相容性好,材料可完全降解,为骨组织取代,对眼眶骨折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体外实验研究证明可降解高分子网状球囊具有较好的防渗漏性,并能保证周围钙离子处于一恒定状态,对细胞生长及新骨与钙盐骨水泥形成微观绞锁无抑制作用。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估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联合钙盐骨水泥治疗椎体骨折的作用。方法:穿刺48只新西兰兔左下肢近股骨端,建立通道后引入骨钻,建立骨折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于骨折处植入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与磷酸钙骨水泥,对照组植入磷酸钙骨水泥。术后1,3,6个月测试血细胞、生化指标,并行X射线摄片或CT扫描,将标本固定处理后进行病理分析。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注入过程顺利,实验组球囊膨胀良好,未见明确骨水泥外渗;对照组骨水泥弥散,3只出现肺栓塞。两组手术前后血细胞、生化指标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材料在骨骼内生物相容性好,病理学无明显免疫反应;实验组1个月时囊壁变薄,部分部位骨组织长入骨水泥内,3个月时有大量骨组织进入骨水泥间隙,骨水泥体积减少,6个月时球囊消失,骨组织内可见部分骨水泥成分;对照组骨水泥降解时间不确定。表明可降解网状微孔球囊联合钙盐骨水泥治疗骨折的效果满意,优于单独骨水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牙科手术中,用骨取代材料可以解决有关的骨囊或囊肿的问题。有人用陶瓷材料作为骨替代物是因为陶瓷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并有些具有诱导骨生长作用。本文研究了羟磷灰石颗粒(HA)和三磷酸钙(TCP)两种骨替代材料。将HA和TCP分别植入羊的下颌骨的骨腔内以评价骨生长情况和植入材料在体内的作用情况。取三只羊,麻醉后在羊的下顿骨两侧各钻二个直径为  相似文献   

14.
作为骨的替代材料的各种生物活性陶瓷已应用于临床。直接与骨相接的生物陶瓷材料有表面活性陶瓷与生物吸收陶瓷。学者们认为骨的化学连接的基本条件是骨组织与活性陶瓷表面形成磷灰质层。本文作者用密质的β-三磷酸钙板(β-TCP)作为植入物进行了二方面的试验,以探究β-TCP的骨连接机制及骨与β-TCP的连接强度。第一项试验是将制好的β-TCP植入板植入鼠的皮下,每只鼠植入两块,8周后β-TCP板被纤维组织膜所覆盖,且易脱落。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到植入物表面层有生物吸收而引起表面的变化,即β-TCP表面发现有类似间质细胞或纤维  相似文献   

15.
多孔磷酸钙陶瓷在动态SBF中类骨磷灰石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在模拟体液(SBF)以静止、等于或大于骨骼肌组织内体液正常生理流率(2ml/100ml.min)的流动条件下,研究多孔磷酸钙陶瓷上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结果表明,SBF在生理流率(2ml/100ml.min)情况下,材料仅在多孔磷酸钙陶瓷孔隙内部形成类骨磷灰石,静态(0ml/100ml.min)情况下,多孔磷酸钙陶瓷材料表面有类骨磷灰石形成;高于生理流率(10ml/100ml/min)时,表面和断面均无类骨磷灰石形成,但如果增加SBF中的Ca^2 ,HPO4^2-的浓度,则在孔隙内部有类骨磷灰石形成,生理流条件下的结果与多数肌肉内植入磷酸钙陶瓷试验的结果一致。仅在多孔材料内部成骨,这个结果表明,比起通常使用的静态浸泡试验,SBF以生理流率流动的动态体外试验能够更好地模拟类骨 磷灰石生长的体内环境,动态SBF对了解类骨磷灰石形成,进而了解磷酸钙陶瓷在体内诱导成骨机理是十分有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组织学及影像方法观察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与天然珊瑚修复骨缺损的牛物学特性。方法采集海南滨珊瑚,在一定的条件下珊瑚碳酸钙在“水热交换反应”转化成含羟基磷灰石80%的可吸收珊瑚人工骨(CHAP)。CHAP送国家材料实验室进行物理及化学检测。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手术切除兔桡骨中段1.5cm,将长1.5cm、直径O.4cm的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植入天然珊瑚(Nc)。术后分批处死动物,拍X光照片,行组织学切片,对该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效应进行了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珊瑚磨片片测得珊瑚孔道直径平均200Hm,孔隙率为51%。X光照片显示2周CHAP组织结构完整,NC组有少许吸收,4周时CHAP有大量外骨痂形成,NC组吸收明显,8周CHAP组与宿主骨完全愈合,NC组的移植材料大部吸收。术后2周可CHAP组有许多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长入珊瑚骨的微孔内,并有少量新生骨自接触部向珊瑚骨内爬行;天然珊瑚组孔道内为含新生骨的纤维结缔组织,内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CHAP组有大量新生骨内含大量的毛细血管、成骨细胞及骨基质由周边深入珊瑚骨的中部,移植的人工骨面积无减少。NC组周边有新生骨形成,移植物面积减少(P〈O.001);8周时CHAP组有大量成熟板层骨分布整个移植物的孔道内,部分骨组织内含有骨髓组织,人工骨有少量吸收。NC组在骨缺损未修复时移植物已大部吸收。结论通过对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与天然珊瑚材料体内植入的组织学及影像学分析比较,证实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是一种新制的可吸收骨组织移植替代材料,其理想的体内吸收速率与骨缺损修复的再生速率相吻合,作为骨缺损修复所必需的骨诱导活性是其独特的多孔结构所决定的,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磷灰石﹙FHA﹚涂层镁锌合金在动物体内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取8只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氟磷灰石﹙FHA﹚涂层镁锌合金和无涂层镁锌合金。在动物一侧股骨髁使用克氏针钻洞﹙4.5mm×10mm﹚,将FHA/Mg-Zn合金的棒状物﹙4.5mm×10mm﹚植入,同样办法在另一只兔子股骨髁植入大小一样的Mg-Zn合金的棒状物,术后4周取动物心、肝、肾及关节囊,HE染色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取股骨髁组织切片品红苦味酸染色,观察植入物的降解及新骨的形成。股骨髁行Micro-CT分析。结果 2组材料对动物心、肝、肾及关节囊的组织病理结果均正常。FHA/Mg-Zn合金与周围骨组织紧密接触,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未见明显降解。Mg-Zn合金明显降解,与周围骨组织形成缝隙,新骨形成较少。结论 FHA/Mg-Zn合金有效控制降解,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已经表明合成的磷酸钙盐,象氢氧化钙和磷酸钙,在活体中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是对植入物的组织反应却很少有定量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定量评价活体组织对陶瓷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方法,并且利用这一方法比较含碳酸盐和不含碳酸盐植入物。把含碳量分别为0%、3%、6%的人工烧结磷酸盐制成了4×4×1mm的植入物进行了比较。首先把这些植入物放入2mm深的白鼠股骨内侧,过4周后,把股骨固定在福尔马林溶液中,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为获得更加理想的人工骨材料,前期实验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制备单侧股骨中远段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4,8,12周取实验侧股骨,进行大体、X射线摄片、生物力学检测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增长,两组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增大,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生物力学强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时,实验组植骨区表面连续且光滑,色泽正常,与周围骨质无明显区别,人工骨材料完全降解吸收、被新生骨质替代,骨缺损区已完全愈合;对照组植骨区表面不光滑,表面骨皮质连续,与周围骨质界限不清,人工骨材料降解不完全,骨缺损处由骨痂连接,材料与骨质结合较紧密,骨缺损部分修复。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丝素蛋白复合人工骨材料可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背景: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是清华大学利用仿生学原理制备的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新型材料,经过前期体外实验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在促进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收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至第3代,然后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钻孔,制备骨缺损模型。所有兔右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局部植入作为实验组,其中20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植入治疗作为对照组,4只兔左侧股骨外侧髁缺损旷置为空白组,于第12周末,分别行大体、影像学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该复合材料对兔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植入体已与骨缺损处骨性愈合,明显见新生骨生成,骨缺损能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处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空白组缺损区尚未见修复,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实验组见骨形成细胞较多,材料内见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片;对照组少量骨细胞形成,骨量少,部分纤维组织填充。空白组未见骨形成细胞,纤维组织较多。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骨缺损修复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