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创截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矫形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膝内翻的效果。[方法]采用股骨髁上微创截骨矫形,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患者27例32膝。[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期骨性愈合,畸形矫正满意,畸形矫正度数为15°~33,°平均21°。身高增加1.6~3.1 cm,关节立线及膝关节功能均良好。[结论]微创截骨矫形单侧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成人膝内翻畸形具有创伤小、可控制性好、骨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童骨科2006年1月~2015年4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对12例膝外翻畸形并肢体短缩患者行Ilizarov外固定架延长术治疗的资料。男4例,女8例,年龄13~21岁,平均16.5岁,均为单侧。术前患侧肢体短缩6~11 cm,平均8.40 cm;股胫角155°~135°,平均142°;踝间距15~43cm,平均28.20 cm。通过Paley法确定膝外翻矫形截骨平面(远端),根据截骨处骨质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股骨近段截骨来延长股骨。本组病例均行单一股骨远端截骨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4个月,延长范围6~10 cm,平均7.90 cm。愈合后股胫角161°~169°,平均166°,患肢术后短缩-0.80~1.20 cm,平均0.30 cm,膝外翻及股骨短缩纠正满意,行走无疼痛,无骨不连及腓总神经损伤发生,术后有10例患儿出现膝关节伸屈受限,伸(0°)~屈(15°~90°),经过理疗锻炼后明显好转,达到伸(0°)~屈(60°~1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非对称性延长术一期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合并股骨短缩具有截骨愈合好、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度膝外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报道 18例重度膝外翻的外科治疗 ,作者对重度膝外翻的畸形成因、截骨平面选择和固定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18例病人男 7例 ,女 11例 ,年龄 12~ 3 4岁 ,双侧者 16例 ,共 3 4个膝。术前膝外翻畸形平均 42° ,立位双踝之间的距离最多者 5 5cm。手术方法 :单纯实施股骨髁上截骨者 16膝 ,股骨髁上 胫骨结节下双截骨 18膝。结果 :2 7膝平均随访 16个月 ,畸形完全矫正无并发症者 2 3膝 ,大部矫正者 3膝 ,并发 8°膝内翻者 1膝。结论 :术前精密的手术设计、正确的手术操作、用骨外固定器固定截骨段 ,对不同类型的重度膝外翻可达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33例膝内、外翻畸行“U”形截骨孟氏架外固定治疗及疗效观察,认灯一法矫形确切、固定牢靠、调整灵活、组织损小、截骨愈合早、功能恢复快、是膝内,外翻畸形手术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Reverdin手术联合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治疗(足母)外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外翻效果较满意的术式。方法 :作者对外翻的传统术式进行了思考 ,运用Reverdin手术联合第一跖骨近端截骨治疗外翻。自 1997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 ,13例患者 ,2 1足接受此种手术治疗。术中常规松解软组织及切除内侧骨赘后 ,以Reverdin术式对跖骨头内翻截骨校正近端关节固定角 ,第一跖骨近端外翻截骨校正跖骨内翻畸形。结果 :随访 6个月~ 3年半 ,优 9例 16足 ,良 3例 4足 ,差 1例 1足 ,优良 95 .2 % ,无跖骨头坏死和截骨处不愈合。术前外翻角平均 3 5° ,术后为 11° ,第一跖骨间角术前平均 19° ,术后为 5 .8° ,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前平均18° ,术后为 2°。结论 :外翻矫形应根据畸形情况及其病理改变选择手术方式。本手术方式矫形满意 ,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 ,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1996年 5月~ 2 0 0 0年 8月 ,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 16例 (16膝 )伴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病程 1~ 2 1年 ,平均 5 .2年。按 Ahlback分类 度 10例 , 度 6例。股骨髁上截骨 11例 ,股骨干远端截骨 5例。术前、术后 8周和 2年均行患肢全长 X线片检查 ,以测量股胫角、胫骨角、股骨角及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外侧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6例术后获随访 2 5~ 4 6个月 ,平均 31个月。术后 2年随访骨愈合满意 ,1例延迟愈合 ,为股骨干远端截骨患者。皮肤感染 1例。膝关节功能自 5 0 .4± 15 .9分增至 78.5± 12 .9分 ,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 5 .6± 2 .9°减少至 1.6± 3.4°,胫股外侧关节间距自 2 .1± 1.8mm增至 4 .7±1.7m m。 结论 股骨远端内翻截骨加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肘、膝、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治疗方式。方法对55例8~16岁的关节内、外翻畸形患儿(肘关节30例,膝15例,踝10例),采用肘外侧切口,踝、膝内外侧切口,截骨矫形,1枚或2枚“∩”形钉内崮定治疗,术后石膏托外固定4周,结果随访50例,随访时间3~24个月,截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临床疗效优48例(96%),良2例(4%)。结论用“∩”形钉作为截骨矫形内固定材料.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分析和精确矫形的新方法,评价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膝内外翻畸形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5年9月~2010年9月共收治膝内、外翻畸形患者18例;膝内翻4例,膝外翻14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14~54岁,平均25.4岁。所有患者采用薄层CT扫描获取双下肢的二维图像数据,计算机辅助建立的双下肢三维解剖模型,将双下肢三维解剖模型导入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中,通过计算机辅助精确测量股骨角、胫股角、胫骨关节面夹角等参数,根据计算机辅助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截骨部位、截骨角度,通过提取表面点云数据,CAD设计个性化辅助截骨模板,最后采用计算机模拟设计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精确截骨和矫形的手术过程。术中根据计算机辅助模拟的手术方案,对4例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采用胫骨近端截骨+内固定术,14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股骨髁上截骨+内固定术。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18.7个月。术后早期X线证实:膝内、外翻畸形完全矫正,下肢负重力线恢复正常。术前计算机辅助测量与X线的测量值,两者测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X线测量的股骨角、胫股角、胫骨关节面夹角等参数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术前(55.4±15.2)分,术后半年(81.8±9.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方法组与计算机辅助矫形组相比,术后口角、B角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膝内外翻复发、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异体骨排斥反应,给予伤口换药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未发现骨不愈合。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膝内外翻分析和精确矫形,将膝内外翻畸形的精确矫形提升到数字化水平,具有更加精确、更加可靠、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 TSF)矫正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精确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TSF矫正26例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患者的病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9~62岁,平均39岁;创伤后膝内翻畸形20例,膝外翻畸形6例。21例行胫骨高位截骨,3例行股骨髁上截骨,2例同时行股骨髁上和胫骨高位截骨。安装TSF、测量支架的安装参数后截骨。术后7~10 d,根据电子处方,每天3次调节TSF支架上的可伸缩螺杆的长度,调节范围为0~3 mm。结果 经过7~35 d调节,20例畸形得到一次性完全矫正,患肢的胫骨、股骨力线恢复,肢体的成角、旋转和短缩畸形均得到矫正。6例尚残存轻微成角和短缩畸形,经第二次4~10 d的支架调整,畸形矫正。截骨处新骨生成和矿化良好,术后2.5~6.0个月去除外固定架。术后随访12~60个月,畸形无复发。术后11例发生针道感染,经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1例去除外固定架后1.5个月发生股骨远端截骨处再骨折,经保守治疗骨折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和继发性马蹄足畸形。结论 TSF矫正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疗效确切,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0.
胸椎楔形截骨术矫正胸段侧凸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椎体楔形截骨在顶椎位于胸段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后路凸侧椎体楔形截骨、凹侧软组织松解、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胸段脊柱侧凸 2 3例 ,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 2 0例 ,侧方半椎体畸形3例。共行截骨 2 9个椎体 ,T10 以上椎体截骨 14个 ,最高为T5椎体 ,T10 以下椎体截骨 15个。所有病例皆采用椎体冠状面楔形截骨。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 19.2个月 (4个月~ 36个月 )。术前Cobb角为 6 5°~ 110° ,平均为 74 .4°。术后测量的Cobb角为 10°~ 35° ,平均矫正率为 76 .5 % ;术后平均身高增长 4 .5cm。手术中失血为 80 0~ 82 0 0ml,平均170 0ml。术后皆无神经系统及其他方面的并发症。结论 单一后路椎体楔形截骨可有效矫正胸段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膝内、外翻畸形的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了解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利用膝关节影像学资料 ,通过Super-Sap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内翻 30°至外翻 30°之间 ,按每 2°加载 ,计算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 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表现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在 1 2°~ 1 8°之间应力显著集中于内侧胫骨平台。③膝外翻2 0°后应力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 膝内翻 1 0°、膝外翻 2 0°为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相似文献   

12.
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4-01—2014-12采用TKA治疗238例OA,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失访28例,210例获得随访平均10(3~15)个月,均无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前HSS评分为(48.8±7.6)分,术后HSS评分为(93.7±3.6)分,手术前后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69,P0.001);术后膝关节伸屈活动度100°~140°(122.8±10.3)°,明显优于术前屈伸活动度15°~135°(81.7±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694,P0.001)。结论 TKA治疗OA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段,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善、消除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有限元和光弹的实验方法,研究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利用膝关节影像资料在Super-Sap软件上建立平面有限元模型,在内翻30°~外翻30°之间,按每2°加载受力,计算模型中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按膝关节弹性模量,制成各种膝关节畸形的环氧树脂模型,加载后置于偏振光场中观察应力光图。结果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内翻12°~18°开始显著变化,应力集中于胫骨平台内侧。③膝外翻:角度逐渐增加,外翻20°后应力显著变化,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膝内翻12°和膝外翻20°为膝关节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相似文献   

14.
自1995年8月-2001年2月我科对24例(28膝)膝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中老年患者进行高位截骨术,其中11例(13膝)应用石膏外固定,13例(15膝)应用Giebel槽式钢板内固定均获得满意疗效,以后者疗效更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28膝)均为膝关节单纯内髁骨关节炎。石膏外固定组11例(13膝)中男2例(2膝),女9例(11膝);年龄最小45岁,最大64岁,平均58.3岁;内翻角度最大8°,最小3°,平均5.2°。Giebel槽式钢板固定组13例(15膝),男4例(4膝),女9例(11膝);年龄最小46岁,最大65岁,平均59.2岁;内翻角最大8°,最小4°,平均5.5°。  相似文献   

15.
胫骨外翻截骨矫正骨关节炎性膝内翻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胫骨外翻截骨术治疗10例骨关节炎膝内翻患者,其中3例同时做膝关节清理术,随访13~41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胫股轴外翻4~15°(平均10°)。按Maguet法评定,优或良7例,可1例,差2例。在后3例,两例做过膝关节清理术,1例截骨度数不够。本文提出将截骨平面下移到胫骨结节处的观点,它可降低手术操作的难度。要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必须做到截骨时适度的矫枉过正,以及术后保持膝关节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For correction of angular deformity, tension band plating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af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xperiences and report the rate of correction obtained with this procedur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genu valg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