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高于非复发组P16、TGF-β1、在侵袭性腺瘤中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组,复发组低于非复发组.结论PCNA、P16、TGF-β1蛋白表达异常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及侵袭性有关,它们的表达情况能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俞文华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29(1):28-31
抑癌基因与人类肿瘤发生的关系是 近年探讨的热点,P16基因作为一多肿瘤抑制基因,在细胞周期G1/S限制点起关键负调控作用,其失活与人类多种肿瘤发生有关。目前认为P16基因失活机制主要有等位基因缺失、启动子区甲基化及点突变。垂体腺瘤中也存在着较普遍的P16基因失活及表达低下,近年研究表明垂体腺瘤中P16基因失活主要与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等位基因缺失及点突变少见,且P16基因表达、甲基化与肿瘤病理类型、生物学特性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RAB1A在垂体腺瘤(PA)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04例PA,根据Knosp分类法判断肿瘤侵袭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A组织RAB1A的表达水平。结果 104例PA中,侵袭性41例,非侵袭性63例。侵袭性PA组织RAB1A高表达率为[65.85%(27/4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PA组织[36.51%(23/63);P<0.05]。侵袭性PA组织RAB1A蛋白相对表达量(2.87±0.5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PA组织[(1.67±0.4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B1A高表达(OR=1.908;95%CI 1.004~3.786;P=0.003)是PA侵袭性生长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AB1A鉴别PA侵袭性生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13%和79.12%。结论RAB1A的表达水平与PA的侵袭性有关,检测RAB1A可辅助评估PA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PA)组织Spinophilin(SPN)的表达及其与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PA组织98例和瘤旁组织64例,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PN蛋白表达水平,应用PCR检查PA组织SPN mRNA表达水平。根据Knosp分类法评估肿瘤侵袭性。结果 98例中,侵袭性46例,非侵袭性52例。PA组织SPN阳性表达率(21.43%,21/98)明显低于瘤旁组织(71.87%,46/64;P<0.05)。侵袭性PA组织SPN阳性表达率(13.04%,6/46)明显低于非侵袭性PA组织(28.85%,15/52;P<0.05)。PA组织SPN mRNA相对表达量(1.21±0.37)明显低于瘤旁组织(2.89±0.75;P<0.05)。SPN阴性表达(OR=2.876;95%CI 1.003~5.121;P<0.001)是PA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PN mRNA预测PA侵袭性的AUC为0.830(95%CI 0.813~0.916;P<0.001),诊断临界值为0.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3%和83.12%。结论 侵袭性PA组织SPN呈低表达,检测SPN表达水平对PA侵袭性有一定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瘦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侵袭性和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2月至10月手术切除的61例垂体腺瘤标本及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瘦素和Ki-67在垂体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本组垂体腺瘤中瘦素阳性表达率为34.4%(21/61);瘦素在正常垂体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垂体腺瘤;瘦素染色阳性组的Ki-67指数、肿瘤直径低于瘦素染色阴性组;瘦素染色阳性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表达率高于瘦素染色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垂体组织相比,垂体腺瘤中瘦素的表达下降;垂体腺瘤中瘦素的表达与垂体腺瘤的大小、侵袭性、增殖系数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基因芯片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差异表达谱.方法 应用Illumina人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芯片检测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以及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选择其中差异表达的两个基因进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 基因芯片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153条,包括63条上调表达基因和90条下调表达基因,其中部分差异表达基因是细胞粘附、癌基因、信号传导等的相关基因.对上调基因CDH12(N-cadherin 2)和下调基因KLF4 (Kruppel-like factor 4)行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其中差异表达基因SERPINE1 (serpin peptidase inhibitor,clade E,member 1)与KLF4可能通过作用于细胞生理过程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垂体腺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垂体腺瘤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 分别提取64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瘤组)和32例非垂体瘤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的P16基因,用亚硫酸修饰、PCR扩增、基因克隆及平板克隆测序等技术检测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比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P16基因甲基化比例,以及对垂体瘤组中不同肿瘤大小、内分泌功能、复发、瘤卒中、侵袭性、年龄及性别临床特征患者的P16基因的甲基化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1)垂体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巨腺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大腺瘤组和微腺瘤组(均P 0. 05),大腺瘤组与微腺瘤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3)无功能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分泌组(P 0. 05);(4)侵袭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 0. 05);(5)≥41岁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30~35岁组和36~40岁组(均P 0. 05),30~35岁组与36~40岁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6)复发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P 0. 05);(7)伴瘤卒中组与无瘤卒中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8)男性组与女性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与垂体腺瘤的形成、大小、内分泌功能、侵袭性、是否复发以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而与是否伴有瘤卒中及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免疫球蛋白样多肽2(LRIG2)基因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临床手术切除的23例侵袭性(13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标本中,LRIG2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结果RT-PCR显示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的阳性率均为100%。在表达强度上,LRIG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RNA表达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结论LRIG2可能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评估端粒酶与垂体腺瘤大小、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30例垂体腺瘤手术切除标本,均为直径大于2cm的大、巨大腺瘤,根据垂体腺瘤侵袭性标准将病例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TRAP-银染方法检测肿瘤端粒酶活性。结果 大腺瘤18例中10例侵袭性,巨大腺瘤12例均为侵袭性。总共检出端粒酶活性4例,阳性率13.3%;端粒酶阳性在大腺瘤占3/18,巨大腺瘤占1/12;侵袭性垂体腺瘤阳性占4/22,非侵袭性垂体腺瘤无阳性。统计学显示端粒酶阳性率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腺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也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端粒酶活性阳性提示部分垂体腺瘤细胞非良性增殖的特点,而与垂体瘤大小、侵袭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巨大侵袭性垂本腺瘤的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方法 对27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入路,术中操作、术后治疗进行临床分析和比较,结果 临床治愈22例(81%),症状改善或保持稳定4例,死亡1例,经1-8年(平均5.6年)随访,3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 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较佳术式,防治丘脑下部损害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人体血浆和垂体腺瘤组织中的神经肽Y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中的神经肽Y(NPY)浓度与垂体腺瘤的关系。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 3 3例垂体腺瘤组织和 2 0例病人血浆的NPY浓度。结果 :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中NPY含量有显著差别 ,侵袭性垂体腺瘤NPY含量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组织与血浆NPY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不同类型垂体腺瘤组织和血浆中NPY含量有显著差别 ,NPY水平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多数位于鞍内,但大型或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常常侵犯鞍上、蝶窦、筛窦以及海绵窦等部位;而以侵蚀斜坡骨组织为主者(我们简称斜坡侵袭型)少见,易于误诊。本文报告2例巨大斜坡侵袭型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对8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37例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17例大部切除,本组病人无死亡。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方法,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16、P27表达与垂体腺瘤PC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27、P16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3例侵袭性垂体腺瘤和37例非侵袭性腺瘤的P16、P27和PCNA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16、P27与PCNA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垂体侵袭腺瘤P16、P27蛋白表达较非侵袭组显著性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非复发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蛋白表达在非复发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者的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P16、P27蛋白表达异常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PCNA有关。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综合判断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经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判断标准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行经蝶手术切除的具有完整影像学、病理学和随访资料的侵袭性垂体腺瘤82例,随访时间5~30个月。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MR影像学特点为鞍底受侵下陷,部分肿瘤突入蝶窦;颈内动脉包绕;海绵窦受累,鞍隔突破等。病理检查以鞍底硬膜浸润的发生率最高。PRL腺瘤的全切率明显低于无功能腺瘤(P<0.01),无功能腺瘤、GH腺瘤与ACTH腺瘤之间相差不明显。PRL腺瘤的复发率较无功能腺瘤和GH腺瘤高(P<0.05)。结论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导致手术全切几率下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儿童和青春期垂体腺瘤的经蝶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小于17岁的儿童及青春期垂体腺瘤的诊断及其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本组20例(垂体PRL腺瘤7例,ACTH腺瘤5例,GH腺瘤4例,无功能腺瘤4例)均行经蝶窦显微外科垂体腺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2例;随访8个月~8年,治愈75%,缓解25%,复发5%;常见并发症为尿崩症(25%)和电解质紊乱(25%)。结论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是治疗儿童及青春期垂体腺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探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结果影像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6例。肿瘤3 cm 20例,均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3 cm 39例,其中13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26例为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结果:PRL腺瘤8例,其中侵袭性腺瘤5例,非侵袭性腺瘤3例;GH腺瘤6例,其中侵袭性腺瘤3例,非侵袭性腺瘤3例;TSH腺瘤2例,均为侵袭性腺瘤;ACTH腺瘤2例,均为非侵袭性腺瘤;混合性腺瘤28例,其中侵袭性腺瘤13例,非侵袭性腺瘤15例;无分泌功能腺瘤13例,其中侵袭性腺瘤10例,非侵袭性腺瘤3例。Ki-67截断值:33例侵袭性腺瘤中23例3%,10例3%;26例非侵袭性腺瘤均3%。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应综合考虑影像学、病理结果及术中所见。垂体腺瘤的侵袭可能与其分泌激素类型无关,发生侵袭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垂体泌乳素(PRL)腺瘤为最常见的垂体瘤,尽管药物治疗可逆转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使PRL水平正常和缩小肿瘤体积,但仍具有一些不足,如大部分病人需长期服药、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肿瘤对多巴胺激动剂耐药等。近年来,垂体PRL腺瘤的手术治疗重新引起重视,尤其泌乳素微腺瘤,有人提出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暇q。本文报道近十年垂体PRL腺瘤的手术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学大多属良性肿瘤,而生物学行为上则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手术全切困难,术后复发率高。目前其侵袭性主要通过影像学和术中所见来判定。本文就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综述。1转录因子或生长因子调节异常1.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 FGF)b FGF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而诱导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26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行Siemens Symphony1.5TMR扫描定位,应用Elekta TPS设计治疗规划,采用Leksell-B型伽玛刀实施治疗。结果随访4。9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控制率为95.2%(120例),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9%(117例),内分泌改善率为91.7%(33例),复发率为0.8%(1例)。无远期并发症。结论伽玛刀可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